陳啟中建築師:無梁版的結構行為

0
40818

作者:陳啟中建築師

桃園停車場崩塌案,在此複習一下無梁板構造的結構行為(詳細內容可參考拙著「建築結構系統」一書)

無梁版定義

  • 一般構架(frame)的梁(girder)係屬單向(one way)應力傳遞系統,若設置雙向的梁(即格子梁,grid beam)就可發揮雙向(two way)應力傳遞的效果。

若更進一步設置成密密麻麻的格子梁,就是所謂的板(plate)。

  • 承受外力後除了會造成板的降伏線外(yield line),在板四周會產生很大的邊緣應力(boundary stress),這個邊緣應力是要靠板四周的梁來承受。

如板四周無設置梁,就是所謂的無梁版。

  • 台灣無梁版構造大約在20年前(或更早)才開始用在地下室結構。主要是有一派結構專家認為,地下室四周有RC牆(或連續壁),可以吃掉大部分的地震力(耐震規範規定地下室的地震力比地面層少很多),又為了要減少地下室高度,因此就被建商開始採用迄今。
  • 無梁板構造不是沒有梁,其梁的行為(抵抗地震力及發揮韌性)是隱身在板之中。

無梁版優點

無梁板系統係由平板直接把荷重穿至柱上,因平板和柱之間無梁,故以此種方式建造可獲得:

  • 較大的樓層高度
  • 管道的配置順暢
  • 施工期的縮短

無梁版缺點

  • 無梁板系統主要的缺點是無梁做為連繫,故在柱支撐處會產生過大剪力,而使板造成貫穿的情況,因此應在柱與板之間加置剪力接頭(shear connector)或柱帽(柱冠)來防止這種現象,所加之柱帽其角度應控制在45度以內。
  • 無梁版不能承受太大的垂直荷重,而且其耐震性也差,故通常無梁版都會與耐震壁或者是加做核心方式合用,或是在柱與柱之間加入箍筋補強以增加其韌性,提高耐震性。
  • 無梁板只能承受垂直載重,無法承受地震力,其韌性比較差,地震力必須靠板四周的樑柱或剪力牆來承受,地震帶國家通常較不適用。
  • 由於無梁板常被樓梯、車道、管道間貫穿,這些破口必須加以補強解決。
  • 無梁板跟柱交接處的邊緣剪力很大,其剪應力又呈45度分佈,因此在柱邊一定要設置厚度比較大的柱帽抵抗此(貫穿)剪力。
  • 一般而言,其跨度之通常値在5m至8m之間,板厚至少應有15公分以上,而且其興建高度也不應太大。
無梁板種類
無梁板種類

無梁板(Flat slab)是一種由混凝土柱直接支撐的鋼筋混凝土樓板系統,不使用樑作為中介結構。平板樓板可定義為單向或雙向支撐系統,其剪力負載集中於支撐柱及稱為「落頭板(drop panels)」的方形樓板區域。落頭板在此扮演關鍵角色,能提升樓板系統在垂直荷載下的整體承載能力與穩定性,進而提高整體施工的成本效益。一般而言,落頭板的高度約為樓板厚度的兩倍。

無梁版被認為適用於大多數建築形式,特別是那些柱子佈局不對稱的設計,例如具有曲線形狀或坡道的樓層等。採用平板樓板有諸多優點,包括降低樓板深度、底板平整(flat soffit)以及設計佈局上的彈性。儘管建造無梁版可能較為昂貴,但對建築師與工程師而言,卻提供了極大的設計自由與空間運用的靈活性。使用平板樓板的好處不僅僅體現在未來設計與配置效率的潛力上,也有助於整體施工過程,特別是在簡化安裝流程與縮短施工時間方面。

若有可能,應盡量減少使用落頭板(drop panels),並充分利用無梁版本身的厚度。這樣的做法可以保有樓層底面平整(flat soffits)的優勢;若確實需要落頭板,則應確保其與柱子一體澆置。為了最大程度發揮樓板厚度的效能,需考慮以下幾項關鍵因素:

  • 設計相關過程
  • 有無開口
  • 撓度(deflections)的重要性
  • 過去的佈局應用經驗

無梁版施工類型

以下是無梁版(Flat Slab)施工的幾種類型:

  • 一般無梁版(Simple flat slab)
  • 具落頭板的無梁版(Flat slab with drop panels)
  • 具柱頭的無梁版(Flat slab with column heads)
  • 同時具落頭板與柱頭的無梁版(Flat slab with both drop panels and column heads)

柱頭(Column Heads)的用途

  • 增加樓板的剪力強度
  • 透過縮短淨跨距或有效跨距,減少樓板內部彎矩

落頭板(Drop Panels)的用途

  • 增加樓板的剪力強度
  • 提升樓板的負彎矩承載能力
  • 提高樓板的剛度,進而降低撓度

無梁版的優點

一般認為,無落頭板的無梁版施工速度非常快,因為結構的模板系統變得更簡單且數量減少。此外,使用提早拆模與飛模系統(flying systems)的施工安排,可以大幅加快施工進度。無梁版系統能顯著減少層與層之間的樓高,尤其在不設置假天花的情況下,更能發揮樓板底面平整(flat soffit)所帶來的優勢,使得橫向管線與隔間的配置更加自由。這對於建築總高度的降低、外牆包覆(cladding)成本的節省,以及機電系統預製化等方面都具有助益。

若業主有意變更室內空間,並希望空間配置能符合需求,無梁版正是一項理想選擇,因為它提供了高度彈性。這種彈性主要源於方形柱網設計與無梁結構,使得服務管線的鋪設與隔間的佈置不再受到限制。

無梁版厚度

無梁版的厚度也是一項吸引人的優勢。較薄的樓板能提高樓層的淨高,並為業主節省外牆包覆的費用。然而,樓板厚度仍有一個實質上的下限,因為需要額外的鋼筋來應對結構設計的挑戰。此外,為了應付日後的建築修改,也需預留一定的厚度裕度。

無梁版設計方法類型

設計無梁版並評估其彎曲行為,涉及多種程序與方法,其中包括:

  • 經驗法(The empirical method)
  • 子框架法(The sub-frame method)
  • 降伏線法(The yield line method)
  • 有限元素分析法(Finite-element analysis)

在規模較小的結構中,多採用經驗法,而對於柱位不規則的結構,則多使用子框架法。設計階段通常會搭配適當的軟體工具,但若面對極為複雜的設計,採用子框架法的成本可能會相當高。若想達到鋼筋配置最經濟且分布最均勻的效果,屈服線法是一種有效的方式。由於降伏線法僅考慮破壞機制,因此需要對裂縫與撓度進行完整的視覺化分析。

若樓板支撐不規則、開口較大或承載重大荷重,採用有限元素分析(Finite-element analysis)將會非常有利。此方法能詳細考量材料性質與荷重配置,並可用來計算撓度與裂縫寬度。

無梁版設計須特別留意的重點

  1. 撓度(Deflections)——通常發生在每個樓板區塊的中央。預測撓度非常困難,需進行某種形式的彈性分析。在設計配置與運用子框架法執行時,一種評估中間區塊撓度的方法是使用至少兩條平行柱帶。
  2. 專利型沖切剪力補強系統(Proprietary punching shear reinforcement systems)——當無梁版較薄時,此類補強系統是不可或缺的。
  3. 主鋼筋的最佳化配置(Optimization of Main reinforcement)——在某些設計方法中,特別是在使用降伏線法時,其鋼筋配置結果比其他設計法更能達到最佳化。

採用無梁版施工法的好處

  • 空間配置上的彈性
  • 建築總高度的節省
  • 縮短施工工期
  • 機電系統安裝更加便利
  • 可使用預製焊接鋼筋網(prefabricated welded mesh)
  • 優異的可施工評分(buildable score)

空間配置上的彈性

無梁版讓建築師能在所需位置自由配置間隔牆,使業主可依需求調整空間大小。此外,採用無梁版可以選擇不設置假天花,直接對樓板底面進行薄層粉光(skim coating)處理,以達到美觀與實用並重的效果。

節省建築高度

  • 降低樓層高度能減輕建築物總重量,因為隔間牆與立面外牆包覆(cladding)會隨之減少
  • 垂直結構構件的使用量約可減少 10%
  • 可降低基礎載重

節省建築高度

施工時間縮短

使用無梁版能有效縮短施工時間,這是因為可搭配大型桌模(Big Table Formwork)進行施工。

平板樓板的安裝便利性

所有機電(M&E)系統皆可直接安裝於樓板底部,不需為了避開梁體而進行彎繞作業。

使用預製焊接鋼筋網(Prefabricated Welded Mesh)

採用預製焊接鋼筋網可大幅減少平板樓板的施工時間。這些鋼筋網具標準尺寸,有助於在平板樓板施工過程中達成更佳的品質控管。

在無梁版使用預製焊接鋼筋網
在無梁版使用預製焊接鋼筋網

可施工性評分(Buildable Score)

此設計可讓標準化結構構件與預製部件納入結構系統,提升施工便利性。這個流程使結構更具施工性(buildable),可減少現場施工人力,並提升現場生產效率,從而更容易取得較高的可施工性評分(Buildable Score)。

Leave a reply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