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良榕專欄

WeMo創辦人吳昕霈:我要讓人們以銅板價體驗電動車

亞洲第一個共享電動機車服務「威摩」(WeMo)成立三年,腳步已趕上歐洲先行者。風光背後,是如履薄冰熬過的撞牆期,以及創辦人吳昕霈不理會新光吳家第三代的標籤,靠著想改變世界的初衷,穩扎穩打而來的成績。

吳昕霈-威摩-共享交通-電動機車-WeMo-智慧城市-future leader 圖片來源:吳宙棋攝
    其他

在台北大橋頭捷運站附近,一排鐵皮工廠中,有一間長得跟其他人不太一樣,新穎又明亮。這是台灣唯一無樁式電動機車共享服務公司威摩科技(WeMo)的辦公室。

執行長吳昕霈3年前創立威摩,服務自2016年上路,車輛數在一年內從200輛逐步增至1000輛,營運規模為亞洲第一,預計下半年將達到3000輛車,屆時更會成為全球單一城市最大的電動機車共享服務。(延伸閱讀:單車共享還不夠 台北連電動機車也要玩共享

但儘管成績亮眼,並未帶來大筆資金。受訪這天,吳昕霈顯得有些疲累,坦承找資金不容易。

知道吳昕霈背景的人,常會誤以為他創業是靠祖產。38歲的吳昕霈,其實是新光吳家第三代,但他燒的卻是自己的錢。公司創立時資本額僅5000萬,現在已陸續投入上億元購車與開發系統。

從一開始只在3個區,現已涵蓋整個台北市。隨著車輛鋪點擴展,今年進入爆發期,5月租借次數超過8萬次,年成長65%,相當於去年一整年的成績。

從3個區到整個台北市 中間也曾撞牆卡關

儘管漸入佳境,吳昕霈坦承也遭遇過撞牆期。

廣告

第一個難關是資金。「要撒很多錢,」吳昕霈說。他們與光陽技術合作,採用換電式電動機車,一輛成本8萬,下半年要增至3000輛車,光是購車就要2億多,還要開發系統與軟硬體整合。

電動機車放在外面日曬雨淋,透過系統看到哪輛車沒電了,就要派人去換電池,維運絲毫馬虎不得。

第二個挑戰是技術。吳昕霈回想2016年的草創時期,臉色凝重。「一上路軟硬體就出問題,」他說。最常見的:車子就在面前,但沒顯示在手機上就無法發動,因為威摩的車沒有鑰匙,而是透過app解鎖。

上線3個月內,團隊把200輛車召回檢查控制盒跟系統相容性。一開始因為只限於台北市少數區域,許多消費者抱怨營運區域不夠大。「車子數量不夠我也知道,但一開始又沒錢買車,只能慢慢來,」吳昕霈說。

廣告

營業型態橫跨四個產業

威摩的營業型態橫跨車輛租賃業、科技業、網路業和消費服務業,需要結合各種專長。「如果所有部門推進的速度不一致,例如軟體趕不上硬體研發,就會失敗,」吳昕霈說,他們步步為營。

吳宙棋攝

邁入第3年,讓吳昕霈最自豪的是,腳步已趕上歐洲先行者。只早幾個月在巴黎上路的無樁式電動機車共享CityScoot才不到2000輛車,每天租借次數約8000趟,威摩則是1000輛車、6月每日租借次數最高達4000趟,成績旗鼓相當。

但吳昕霈不驕傲,看在合作單位眼中,還過分謙虛。

步步謹慎,要打造宜居城市

台北智慧城市專案辦公室研究員張旭佑,過去2年持續和威摩合作,他對吳昕霈的印象是「很實在」。

「他不像一般新創會把未來規劃講得天花亂墜,而是會實際評估每一階段的機會與挑戰,」張旭佑說。

廣告

他舉例說,不同於無樁式共享單車oBike一直等爆出負面新聞才與政府接觸。威摩在上路前,就先與市政府交通局聯繫,取得官方支持。

從吳昕霈的風格,可看出他的保守。希望憑表現得到認可,而非只以表演吸引目光。

愈多人了解電動車的好,下輛車愈可能會考慮買電動車

問吳昕霈創業的願景,他勾勒出一個不同的世界。

第一,他要改變城市對於交通的想像,降低門檻。「我希望人們以銅板價就可體驗電動車,愈多人了解電動車的好,下輛車愈可能會考慮買電動車,」吳昕霈說。

威摩科技提供

第二步,以使用取代擁有,城市裡車輛就能減少,更多空間釋出給市民,下一代呼吸到清潔空氣。

無巧不巧,吳昕霈的兒子跟威摩同天出生,10月將滿3歲。他創立威摩的起心動念,不只是為了孩子,更是為了改善世界。(責任編輯:黃韵庭)

廣告
相關熱門主題
你可能有興趣
#廣編企劃|日本流行的腸道健康秘訣「腸活」,你知道是什麼嗎?
最新訊息
領取首訂優惠3個月$499(原價$790)
App內開啟 更舒適的閱讀體驗
訂閱天下雜誌電子報

天下雜誌當期內容的精華與延伸,每周三發送最具時效性的深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