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護國神山到生態旅遊 永續觀光產業怎麼做?

聯合國將2017年訂為「生態旅遊年」,交通部舉辦「永續觀光論壇」,邀請國內外產、官、學各界參與,探討如何從「生態永續」、「觀光永續」、「經濟永續」經營台灣生態旅遊。

「澎湖博弈公投落幕剛好給我們一個審思的機會。」該怎麼打造地方?遊客結束之後會帶回什麼感受?會跟朋友分享什麼?該怎麼延續旅遊體驗感?交通部觀光局局長周永暉表示,觀光局會好好思考。

台灣生態旅遊協會理事長郭城孟表示,台灣高山產業其實不適合做其他開發,唯一一條出路就是發展「脊梁山脈生態旅遊,台灣林相之豐富,是國外看不到的!」

%e5%8f%b0%e7%81%a3%e7%94%a2%e3%80%81%e5%ae%98%e3%80%81%e5%ad%b8%e5%9d%90%e4%b8%8b%e4%be%86%e8%a8%8e%e8%ab%96%e5%8f%b0%e7%81%a3%e7%94%9f%e6%85%8b%e6%97%85%e9%81%8a%e8%a9%b2%e6%80%8e%e9%ba%bc%e7%b6%93
台灣產、官、學坐下來討論台灣生態旅遊該怎麼經營(攝影/賴郁薇)

瑞士商務辦事處:山巒是瑞士最珍貴的資產

「『山巒』是瑞士最珍貴的資產!」瑞士商務辦事處處長Rolf Frei拋出近年瑞士的旅遊主打標語“get natural”,強調瑞士這兩年努力推廣健行旅遊、自行車旅遊,「健行、自行車能把旅客帶到深入的自然環境中,不僅不會傷害自然,當地經濟也能因此受惠。」也解釋,就因為登山健行活動,帶動當地登山用品市場蓬勃發展。

「其實現代人最想要靜心的旅遊經驗。」 Rolf Frei指出,生態旅遊其實就是一種生意、一個商業模式,「實際體驗才是關鍵」,將自然生態結合在地體驗,才能把感動留在旅人心中,「好的產品就是好的行銷,只要有感動,遊客就會願意回來。」

雖然瑞士鼓勵深入自然環境,但不代表完全放任,Rolf Frei表示,瑞士訂出很多法案保護自然公園,「對我們來說,自然公園不只是要保護自然,同時也要保障在地經濟、保存在地文化。」這樣才能達到永續經營。

29205156346_a2a8e1aba3_b
瑞士熱門景點施皮茨小鎮photo credit: Kecko Spiez – Thunersee via photopin (license)

西雙版納的小規模旅宿實驗

曾在西雙版納拍攝記錄片、現投入西雙版納旅宿開發的導演韓雲峰表示,當時坐在直升機上,看到西雙版納已經有一小部分被開發了,深深覺得心痛,「看到這麼美麗的西雙版納,根本不忍心做太多開發。」 於是韓雲峰將「嵌入式開發模式」導入西雙版納。

但何謂嵌入式開發?韓雲峰解釋,就是不擾民、不占用耕地、不破壞當地傳統生活,並讓當地住民成為參與者、獲利者。

此外韓雲峰更表示,目前在西雙版納進行的旅宿以「小規模」經營為主,打散大型飯店業,將各住宿點散布在西雙版納各區,「小規模不僅比較不會造成環境負荷,旅客感覺也比較放鬆。」

「另外我們也會結合當地農耕環境。」韓雲峰也表示,會和當地有養雞、養豬的農戶合作,讓遊客也能接觸;若附近農家有種菜,也會跟農家談合作供菜,「跟當地環境和諧共生,就是我們嵌入式開發的重點。」

%e4%b8%8b%e8%bc%89-1
韓雲峰將「嵌入式開發模式」導入西雙版納(圖片來源/候鳥設計院)

陳美惠:部落深度旅遊需要長期溝通與回饋

長期耕耘屏東地區生態旅遊的屏東科技大學森林系副教授陳美惠表示,台灣生物多樣性、文化多樣性都很豐富,應該好好區隔大眾觀光、深度旅遊、生態旅遊等不同的旅遊模式,好好經營。

陳美惠早年經營恆春生態旅遊,到近期投入三地門山川琉璃吊橋遊程,十多年來共替屏東11個社區培訓了近三百名通過認證的導覽解說員。

但一開始推動部落深度旅遊並非如此順利,陳美惠表示,當初想說建了山川琉璃吊橋能把外來觀光客帶到部落,帶動當地經濟,「沒想到美意竟然變成干擾!」

當初大量觀光客湧入,部落居民返鄉還要被交通管制,居民也開始抱怨;那遊客呢?興致勃勃來看吊橋,但只用了五分鐘就走完全程,紛紛直呼,「這也沒什麼啊!」遊客不再回流。

「於是我們開始建制部落服務體系。」陳美惠表示,不僅透過鄉公所等政府單位串接接駁工具,也培力限定三地門鄉、瑪家鄉、霧台鄉在地族人成為在地解說員,帶領遊客深入部落生活。

「有別於當初排斥吊橋,現在當地人對吊橋的情感出來了!」陳美惠表示,但在推動生態觀光的同時,應該更加重視「保育」,「唯有保育,才有永續!」

陳美惠解釋,應該要做好人數控管、環境保護,「否則環境很快就會被我們玩壞掉!」另外,這些脆弱的秘境也需要被保護,「一旦大家知道這些秘境,可不是每個人都會乖乖聘請解說員,為避免遊客行為脫序、破壞環境,更應該輔以法制,協助劃設自然人文生態景觀區。

「一味的經濟掛帥,會看不到環境的消耗,也看不到部落在撕裂。」陳美惠表示,未來也會將旅客部分觀光費用移做公共基金,看是要投入社區照護,或是用在山林保育,「取之於部落,用之於部落!」

84408961-f9e4-4218-a96a-95dfe119c9e7
山川琉璃吊橋(圖片來源/屏東縣政府)

台東:發展永續價值

曾經擔任台東縣副縣長的張基義表示,台東的生態旅遊是永續價值堅持,無論是空中熱氣球、海岸線衝浪活動、陸地鐵人三項,希望回歸生活品質,不建設任何東西、拆去突兀的外在設施,回到人最想要的「感動」。

雖然台東旅遊回歸慢活、慢遊,但過多旅客仍會干擾在地農耕工作,張基義表示,遊客跟居民還是要取得「雙贏」共識,因此訂出「旅人愛池上公約」,包括不要破壞美麗的稻田;徒步或騎單車參訪,拍照時請勿打擾農耕並注意農作機具車輛;尊重居民生活等。

不過,近年來台東近年來觀光客與農業衝突不斷,包含遊客佔用農路、熱氣球掉落毀損農地等,是否真能落實雙贏還有待考驗。

澳門博弈開發澳門賺很多,但居民沒實質感覺

現協助澳門進行旅遊總體規劃的倪孟正表示,其實「環境保護」跟「經濟開發」永遠會是互相拉扯的議題,但除了討論「永續」之外,其實更應該要討論「環境韌性」,「必須研究出一個修復、維持環境運作的機制。」

倪孟正解釋,以澳門博弈開發來說,確實賺很多,而政府雖然也都會發放現金回饋,「但當地居民其實都沒實質感覺。」因此應該思考「什麼才是實質回饋」

「找出真正的獲利者,找出真正需要回饋的對象」,倪孟正表示,利潤或許投入公共建設,或許投入防治機制,「在澳門來說就是維護治安;若以部落來說,可能就會是水域、山林整治。」才能讓當地居民真正有感,也才能將資源回歸到當地使用。

交通部:永續價值需變成產業

「台灣有很多自然條件是與生俱來的!」郭城孟笑道,「像是檜木生長環境不僅要是崩塌地,周遭環境又要雲霧繚繞。」地質年輕、但也相對脆弱的台灣正好符合這樣的生長條件;另外,台灣也是古老冰河時期的生物避難所,像是被外國人認為是「活化石」的筆筒樹,在台灣卻很常見;此外,像是白頭翁、帝雉等生物,在國外看來極其稀有,但卻存在台灣的生態中。

郭城孟表示,「台灣的年輕地質造就台灣生態豐富面貌!」從低海拔到中、高海拔,不同的地區有不同的景觀,林相也不像國外是單純針葉林,非常豐富!

阿里山國家風景區管理處處長馬惠達也表示,「脊梁山脈生態旅遊」確實有在討論中,初步構想是,應該會維持山林原有林徑、古道,而不傾向鋪設新的人工道路,「畢竟一切都還是要從愛護環境的角度經營旅遊,就讓遊客慢慢走,深入認識台灣山林!」

10891998_1018107524871684_3554194744938163001_n浸水營古道(攝影/楊鎮宇)

東部海岸國家風景區管理處處長林信任也指出,過多的遊客從事浮淺、潛水等水上活動確實可能造成海洋負擔,除了靠遊客、潛水長約束觀光行為之外,未來也可能增加綠島定錨點,避免船錨持續磨損同一塊礁石;另外也在綠島規劃「多背一公斤」活動,讓遊客帶走垃圾,減少綠島環境負擔。

交通部部長賀陳旦坦言,過去旅遊在台灣是一個扭曲的產業,「觀光幾乎由交通部管轄,但我們常考慮的是運輸,而旅遊品質常常不會是我們第一個想到的重點。」但承諾未來會開始思考如何提升旅遊品質,如何經營永續,「永續是一個價值觀,至於該如何從價值觀變成一個產業、變成商業,會開始做!」

%e4%ba%a4%e9%80%9a%e9%83%a8%e9%83%a8%e9%95%b7%e8%b3%80%e9%99%b3%e6%97%a6%e6%89%bf%e8%ab%be%ef%bc%8c%e9%96%8b%e5%a7%8b%e6%80%9d%e8%80%83%e3%80%8c%e6%b0%b8%e7%ba%8c%e6%97%85%e9%81%8a%e3%80%8d%ef%bc%88
交通部部長賀陳旦承諾,開始思考「永續旅遊」(攝影/賴郁薇)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