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貨幣》 比特幣會泡沫化嗎?專家:未來數位和實體貨幣將共存

數位貨幣

2018年全球多位主要央行總裁都將換手,除了美國聯準會和台灣,包括中國人行等也都將面臨新、舊央行領導人的交接,增加了政策的不確定。不過除此之外,市場上有人更擔心,隨著市場對比特幣的狂熱,急劇上漲恐怕才是2018年最大的金融危機。

數位貨幣有重大商機,但恐怕也會衍生金融風險及洗錢防制的議題,各國政府紛紛開始提出因應政策。

施俊吉:比特幣就算泡沫化,對世界影響也有限

對此,金融研訓院與台灣大學公共經濟研究中心2日共同主辦「數位貨幣之金融影響與政策因應」研討會,並由《信傳媒》、《台灣銀行家雜誌》與台灣公共議題研究協會協辦。包括行政院副院長施俊吉、金管會主委顧立雄、副主委鄭貞茂,以及國發會副主委邱俊榮等人皆親自與會。

施俊吉在致詞時首先提到,截至今年1月底全球加密貨幣的總市值已經來到5000多億美元,光比特幣就有1600億美元,相當於我國外匯存底的3分之1、中央政府總預算的2倍多一些、換算新台幣後等於台灣銀行總資產約4.8兆元。

「但資產價值膨脹到那麼高,就一定會泡沫化嗎?其實不一定。」經濟學家出身的施俊吉舉例,大立光剛上市時股價才200多元,近來最高已漲破6000元,整整膨脹30倍,但是我們並不會說大立光這檔股票是一個泡沫。相對來說,總資產如台銀的比特幣若沒了,對台灣可能有影響,但對全世界來說不一定很大。

事實上,對政府、對央行來說,發行貨幣是一種主權象徵,但以比特幣為主的加密貨幣卻是「去中心化」,以國際清算銀行的觀點來說,可能弱化央行職能,因此也引起了各國央行的重視,也紛紛投入相關研究。

世界主要國家對數位貨幣的態度。

商機發展和金融監管同等重要,各國皆投入研究

央行經研處前研究員汪建南表示,到底要不要由央行發行數位貨幣面臨了幾項議題,包括技術上能不能整合多種平台,政策上對金融穩定、貨幣政策的評估,法制上數會貨幣的運作規範,以及未來數位貨幣的相關管裡對象將大幅增加,勢必是一項非常龐大的工程。

不過,由央行來發行法定數位貨幣也有幾項優點,汪建南引述國外機構看法表示,舉例來說,能確保幣值穩定,央行也能即時監控支付系統運作,促進貨幣的管理能力。此外,如果交易採記名式流通,也能提升透明度,進而遏止逃稅和洗錢等非法活動。

金融研訓院金融研究所副研究員張凱君則認為,隨著數位貨幣的接受度提高,以及其他客觀條件逐漸成熟下,走向數位貨幣與實體貨幣共存的體制,只是時間上的問題,但未來應對消費者保護、反洗錢與反資恐,以及課稅的議題上進行加強監管。

然而除了監管以外,反過來說業者的機會在哪裡?相當關心數位發展的立委余宛如表示,由於俗稱監理沙盒的金融科技發展與創新實驗條例已經通過,接下來理想的進程是能透過實驗確認虛擬貨幣的性質,進而確認虛擬貨幣的電子支付、稅額等如何適用,最後進而實驗確認IC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