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成長只有一次:從大腦看適齡教養,關鍵9個問答

很多爸媽可能都有相同的疑問:為什麼同樣父母生養,也在差不多環境下成長,孩子的想法、個性或習慣卻天差地遠?時常聽人說「3歲看大」,這是真的嗎?為什麼從小乖巧聽話的孩子,到國高中卻完全變了一個人似的,稍稍講他一句,可能就招來臭臉、頂嘴、甚至甩上房門……。這些疑問,可以從大腦發展的脈絡來獲得解答,幫助父母在教養教育的路上找到更好的施力點。

很多爸媽可能都有相同的疑問:為什麼同樣父母生養,也在差不多環境下成長,孩子的想法、個性或習慣卻天差地遠?時常聽人說「3歲看大」,這是真的嗎?為什麼從小乖巧聽話的孩子,到國高中卻完全變了一個人似的,稍稍講他一句,可能就招來臭臉、頂嘴、甚至甩上房門……。這些疑問,可以從大腦發展的脈絡來獲得解答,幫助父母在教養教育的路上找到更好的施力點。


Q1:為什麼我家的兩個小孩差這麼多,一個會唸書功課好、一個就是運動比較厲害;一個自動自發、一個三催四請;一個丟三落四、一個生活井然有序?

A1:人出生時,腦還沒完全長好,在先天基因與後天經驗的互動下(經驗與基因一樣重要),逐漸決定了「你是誰」。每個人的學習模組不同,在大腦配備與外在環境互動下,受到影響或消化吸收的狀態也會不一樣。如果將大腦比喻為管弦樂團,一般正常基因的孩子該有的指揮和樂器種類統統都有,但可能因為配備的樂器數量不一樣,或演奏時使用的主力樂器不同,所以會呈現出激烈或田園等不同的音樂風格。

 

Q2:我聽過美國心理學家嘉納(Howard Gardner)提出的多元智能(MI)理論,這也跟腦科學有關嗎?

A2:沒錯,嘉納從研究腦部受傷的病人身上,發現他們在學習能力上的差異,因而提出多元智能理論。每個人至少有八項智能:語言、邏輯數學、空間、肢體動覺、音樂、人際、內省、自然觀察,都可以找到與大腦學習和發展相對應的區域,例如語文與大腦的左顳葉和額葉較有關。智力由單一到多元,有人數學好、有人體育好,凸顯個別差異的存在。

 

Q3:有時聽人說:「3歲看大」,這個說法是真的嗎?如果錯過了這段黃金學習期,怎麼辦?

A3:3歲前是大腦的基礎發展階段,神經細胞在接收感覺資訊的過程中會迅速產生新連結,也就是長出突觸,達到驚人的高峰。此時,父母最重要的是要和孩子建立安全的依附關係、養成孩子的學習動力,同時要保持情緒及生活規律是持續穩定的狀態。
腦神經是具有可塑性的,可以持續學習改變,隨著年紀變大會增加學習困難度,但沒有輸在起跑點這回事。例如,孩子不一定要上全美或雙語的幼兒園,即使對語音的敏感度較差,但晚點學仍能把英語學好。

 

Q4:既然3歲前是學習發展的重要階段,爸媽是否應盡量多幫孩子買書、玩具或安排活動,提供他們豐富多元化的學習環境?

A4:0~3歲階段的腦神經對陌生世界建立了基本模式,如果親子關係維持在安全穩定的狀態,不會流於情緒的爭鬥,小孩較能對外建立正向關係,同時勇於探索。父母「沒有特別必要」提供多元豐富的環境,只有一本書也能讀出豐富的內容,就像西班牙建築大師高第從小在家中院子觀察自然植物,也能創造出偉大豐富的作品。環境的豐富,不是外在刺激的多寡,而是一個人去理解或描繪的多元,真正要學習的是換角度看,同時能增加深度。

(親子共讀推薦:新手父母必備寶典:0-3歲創意開發遊戲書(全套4冊)一歲一本的教養祕方,掌握寶寶大腦發展的黃金期!親子一起玩,玩出好腦力!>> http://bit.ly/2GK7A0j

 

Q5:孩子到了小學階段,同樣以腦科學為基礎,在教養上有沒有什麼值得注意的地方?

A5:談到大腦發展的敏感期,8~11歲是自我概念形成的重要階段,自我與人際情緒較為敏感。孩子小時候的自我評價是靠外在的視覺或聽覺,例如畫圖畫得好不好、積木堆得高不高,或別人的稱讚、責罵,甚至是被標籤化。可見,孩子成長時很容易受到後天影響,累積成為腦中記憶,逐漸養成一個自我評價的歷程,因此,他所處的環境是不是友善,相對十分重要。

 

Q6:不同於幼兒園的學習,孩子從小學開始接受正式的學校教育,最重要的是做好什麼準備?

A6:學齡前的孩子,透過動作與感覺、聽覺、視覺等來進行學習,在課程安排上有較多的體能、生活自理,以及美勞、積木、娃娃家等操作課程,比較自由、活潑、有趣;學齡到青少年前期的孩子,開始上語文、數學、生活等課程,發展邏輯與空間分析、抽象與語文概念等能力,要特別注意力與控制力的養成。因為學習東西的前提是必須注意這些東西的存在——注意該注意的、不需注意要忽略,而如何有效地持續維持注意,甚至可以同時注意幾個正在進行的事物訊息,更是學習過程中訊息處理的重要能力。


Q7:我家的孩子,從小乖巧溫順,也會幫忙做家事,但升上國高中後情緒就變得不太穩定,也很在乎別人看自己的眼光,為什麼會這樣?

A7:突觸的大量形成與修剪,到青少年期又重演了一遍,不同在於青春期是發生重要的神經重組和變化。青少年時期的樣子,並非單純是選擇或態度造成的,而是大腦神經變化階段產生的結果。
包括大腦與情緒有關的邊緣系統,在青春期時功能逐漸強化,但負責控制衝動的前額葉皮質要到20幾歲時才會成熟;哈佛大學研究也發現,人從兒童成長為青少年的這段時期,內側前額葉皮質在社交情境中會愈來愈活化,15歲左右達到高峰,容易陷入社交困窘、造成情緒過度敏感。

 

Q8:面對青春期的刺蝟小孩,有時說一句話都能吵架,動不動就火冒三丈,該怎麼相處才不會有衝突?

A8:青少年面對身體的變化,可能連自己也感到失望,也會做很多新的試探。成功大學行為醫學研究所教授郭乃文建議,父母或老師站在孩子的什麼位置需要有彈性,「除非少數重大的狀況,否則不要站在孩子的對面,沒什麼後遺症的時候站旁邊,他需要你的時候站後面給予支撐。」
置身於網路社會,父母有時和孩子面對面搭不上話,也可以選擇「投其所好」的溝通管道,透過臉書或LINE訊息來對話互動,就像寫張字條給孩子,效果可能會比較好。

 

Q9:為什麼同樣具有數學、音樂或運動天分的人,有的人到後來能夠發光發熱有一席之地,有的人卻沒能夠一展所長?

A9:為人父母最勇敢的表現是,要明白孩子到底學什麼學最好,而不是看別人學就跟著學。一個人要懂得看自己的優點,更重要的是累積自己的優點。不管是音樂好或體力好,都需要靠大量的磨練,才能累積自己的優點。換句話說,一個人的成功,光憑天賦是不夠的,還要加上後天的含有規劃與堅持、自我監控的執行力。

 

※您可能還會有興趣的文章有…

大腦的6個新思考:這樣學習就對了!>> https://pse.is/BU2YT

大腦科學真有用! 這樣做幫孩子提升注意力>> https://pse.is/BSMVK

大腦看學習障礙: 孩子注音符號學得慢、數學加減都不會,該擔憂了?>> https://pse.is/BRLJL

 


想從大腦科學,掌握更多孩子學習與教養的秘密?
請見《未來Family》11月號最完整解析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數位編輯:王信惠

本站提供網路意見交流,以上文章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未來親子學習平台立場
成為未來Family Line好友,看更多教養好文及最新教育資訊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