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大腦看教養】國小篇:開始接受正式學校教育的孩子,要特別注意力與控制力的養成!

小學的孩子開始正式的學校教育,從過去透過五感學習,轉換到開始有抽象式的概念。另外,8~11歲也是這個期間的孩子自我概念形成的重要階段。父母應該可以注意什麼呢?

小學的孩子開始正式的學校教育,從過去透過五感學習,轉換到開始有抽象式的概念。另外,8~11歲也是這個期間的孩子自我概念形成的重要階段。父母應該可以注意什麼呢?


Q1:不同於幼兒園的學習,孩子從小學開始接受正式的學校教育,最重要的是做好什麼準備?

A1:學齡前的孩子,透過動作與感覺、聽覺、視覺等來進行學習,在課程安排上有較多的體能、生活自理,以及美勞、積木、娃娃家等操作課程,比較自由、活潑、有趣;學齡到青少年前期的孩子,開始上語文、數學、生活等課程,發展邏輯與空間分析、抽象與語文概念等能力,要特別注意力與控制力的養成。因為學習東西的前提是必須注意這些東西的存在——注意該注意的、不需注意要忽略,而如何有效地持續維持注意,甚至可以同時注意幾個正在進行的事物訊息,更是學習過程中訊息處理的重要能力。

 

Q2:孩子到了小學階段,同樣以腦科學為基礎,在教養上有沒有什麼值得注意的地方?

A2:談到大腦發展的敏感期,8~11歲是自我概念形成的重要階段,自我與人際情緒較為敏感。孩子小時候的自我評價是靠外在的視覺或聽覺,例如畫圖畫得好不好、積木堆得高不高,或別人的稱讚、責罵,甚至是被標籤化。可見,孩子成長時很容易受到後天影響,累積成為腦中記憶,逐漸養成一個自我評價的歷程,因此,他所處的環境是不是友善,相對十分重要。

 

Q3:為什麼有時候家裡的兩個小孩會差很多,一個會唸書功課好、一個就是運動比較厲害;一個自動自發、一個三催四請;一個丟三落四、一個生活井然有序?

A3:人出生時,腦還沒完全長好,在先天基因與後天經驗的互動下(經驗與基因一樣重要),逐漸決定了「你是誰」。每個人的學習模組不同,在大腦配備與外在環境互動下,受到影響或消化吸收的狀態也會不一樣。如果將大腦比喻為管弦樂團,一般正常基因的孩子該有的指揮和樂器種類統統都有,但可能因為配備的樂器數量不一樣,或演奏時使用的主力樂器不同,所以會呈現出激烈或田園等不同的音樂風格。

 

Q4:我聽過美國心理學家嘉納(Howard Gardner)提出的多元智能(MI)理論,這也跟腦科學有關嗎?

A4:沒錯,嘉納從研究腦部受傷的病人身上,發現他們在學習能力上的差異,因而提出多元智能理論。每個人至少有八項智能:語言、邏輯數學、空間、肢體動覺、音樂、人際、內省、自然觀察,都可以找到與大腦學習和發展相對應的區域,例如語文與大腦的左顳葉和額葉較有關。智力由單一到多元,有人數學好、有人體育好,凸顯個別差異的存在。

 

Q5:為什麼同樣具有數學、音樂或運動天分的人,有的人到後來能夠發光發熱有一席之地,有的人卻沒能夠一展所長?

A5:為人父母最勇敢的表現是,要明白孩子到底學什麼學最好,而不是看別人學就跟著學。一個人要懂得看自己的優點,更重要的是累積自己的優點。不管是音樂好或體力好,都需要靠大量的磨練,才能累積自己的優點。換句話說,一個人的成功,光憑天賦是不夠的,還要加上後天的含有規劃與堅持、自我監控的執行力。

 

※您可能還會有興趣的文章有…

孩子的成長只有一次:從大腦看適齡教養,關鍵9個問答>> https://pse.is/BR7RE

大腦科學真有用! 這樣做幫孩子提升注意力>> https://pse.is/B5R7W

選對內容做親子共讀,就可以幫孩子做好注意力訓練>>https://pse.is/BSZX2

孩子明明滿嘴的好故事,為何寫不出來? 因為學寫作要成功,還需要這個>> https://pse.is/BNES2
 

 

想從大腦科學,掌握更多孩子學習與教養的秘密?

請見《未來Family》11月號最完整解析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數位編輯:王信惠

 

 

本站提供網路意見交流,以上文章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未來親子學習平台立場
成為未來Family Line好友,看更多教養好文及最新教育資訊喔!

★填問卷
領$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