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大腦看教養】幼兒園篇:「3歲看大」是真的嗎?如果錯過了這段黃金學習期怎麼辦?

時常聽人說「3歲看大」,這是真的嗎?這些疑問,可以從大腦發展的脈絡來獲得解答,幫助父母在教養教育的路上找到更好的施力點。

很多爸媽可能都有相同的疑問:為什麼同樣父母生養,也在差不多環境下成長,孩子的想法、個性或習慣卻天差地遠?時常聽人說「3歲看大」,這是真的嗎?這些疑問,可以從大腦發展的脈絡來獲得解答,幫助父母在教養教育的路上找到更好的施力點。


Q1:有時聽人說:「3歲看大」,這個說法是真的嗎?如果錯過了這段黃金學習期,怎麼辦?

A1:3歲前是大腦的基礎發展階段,神經細胞在接收感覺資訊的過程中會迅速產生新連結,也就是長出突觸,達到驚人的高峰。此時,父母最重要的是要和孩子建立安全的依附關係、養成孩子的學習動力,同時要保持情緒及生活規律是持續穩定的狀態。

腦神經是具有可塑性的,可以持續學習改變,隨著年紀變大會增加學習困難度,但沒有輸在起跑點這回事。例如,孩子不一定要上全美或雙語的幼兒園,即使對語音的敏感度較差,但晚點學仍能把英語學好。

 

Q2:既然3歲前是學習發展的重要階段,爸媽是否應盡量多幫孩子買書、玩具或安排活動,提供他們豐富多元化的學習環境?

A2:0~3歲階段的腦神經對陌生世界建立了基本模式,如果親子關係維持在安全穩定的狀態,不會流於情緒的爭鬥,小孩較能對外建立正向關係,同時勇於探索。父母「沒有特別必要」提供多元豐富的環境,只有一本書也能讀出豐富的內容,就像西班牙建築大師高第從小在家中院子觀察自然植物,也能創造出偉大豐富的作品。環境的豐富,不是外在刺激的多寡,而是一個人去理解或描繪的多元,真正要學習的是換角度看,同時能增加深度。

(推薦:新手父母必備寶典:0-3歲創意開發遊戲書(全套4冊)一歲一本的教養祕方,掌握寶寶大腦發展的黃金期!親子一起玩,玩出好腦力!>> http://bit.ly/2GK7A0j

 

Q3:為什麼有時候家裡的兩個小孩會差很多,一個會唸書功課好、一個就是運動比較厲害;一個自動自發、一個三催四請;一個丟三落四、一個生活井然有序?

A3:人出生時,腦還沒完全長好,在先天基因與後天經驗的互動下(經驗與基因一樣重要),逐漸決定了「你是誰」。每個人的學習模組不同,在大腦配備與外在環境互動下,受到影響或消化吸收的狀態也會不一樣。

如果將大腦比喻為管弦樂團,一般正常基因的孩子該有的指揮和樂器種類統統都有,但可能因為配備的樂器數量不一樣,或演奏時使用的主力樂器不同,所以會呈現出激烈或田園等不同的音樂風格。

 

Q4:我聽過美國心理學家嘉納(Howard Gardner)提出的多元智能(MI)理論,這也跟腦科學有關嗎?

A4:沒錯,嘉納從研究腦部受傷的病人身上,發現他們在學習能力上的差異,因而提出多元智能理論。每個人至少有八項智能:語言、邏輯數學、空間、肢體動覺、音樂、人際、內省、自然觀察,都可以找到與大腦學習和發展相對應的區域,例如語文與大腦的左顳葉和額葉較有關。智力由單一到多元,有人數學好、有人體育好,凸顯個別差異的存在。

 

Q5:為什麼同樣具有數學、音樂或運動天分的人,有的人到後來能夠發光發熱有一席之地,有的人卻沒能夠一展所長?

A5:為人父母最勇敢的表現是,要明白孩子到底學什麼學最好,而不是看別人學就跟著學。一個人要懂得看自己的優點,更重要的是累積自己的優點。不管是音樂好或體力好,都需要靠大量的磨練,才能累積自己的優點。換句話說,一個人的成功,光憑天賦是不夠的,還要加上後天的含有規劃與堅持、自我監控的執行力。

 

※親子共讀推薦






◥ 給家裡有0~3歲幼兒的新手父母的創意育兒書,設計了各種繪本創意遊戲,從眼手心口,全面開發幼兒的各種感官,達到刺激腦力開發的目的。爸媽可以透過本書的示範,了解幼兒圖畫書的運用重點。

一歲一本的分齡發展概念,結合了幼教專家、知名繪本畫家、創意編輯,為孩子設計各種好看、好玩、簡便的遊戲,符合孩子好奇心強、又缺乏注意力的特性。

每一個遊戲還提供爸媽互動的重點和腦力開發的說明。幫助爸媽認識孩子的成長。

看更多:新手父母必備寶典:0-3歲創意開發遊戲書(全套4冊,每輯包括:創意育兒遊戲書+遊戲圖卡)>> http://bit.ly/2GK7A0j

 


※您可能還會有興趣的文章…

孩子的成長只有一次:從大腦看適齡教養,關鍵9個問答>> https://pse.is/BHTWQ

大腦科學真有用! 這樣做幫孩子提升注意力>> https://pse.is/BSNL2

選對內容做親子共讀,就可以幫孩子做好注意力訓練>> https://pse.is/BLPN8
 

 

想從大腦科學,掌握更多孩子學習與教養的秘密?

請見《未來Family》11月號最完整解析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數位編輯:王信惠、吳佩珊(2018.12.27更新)

本站提供網路意見交流,以上文章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未來親子學習平台立場
成為未來Family Line好友,看更多教養好文及最新教育資訊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