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now offline.

YouTube 創辦人陳士駿:想被收購,就別在創業第一天想著要把公司賣掉!

台灣經濟研究院 2018-11-05
feature picture
陳士駿Steve Chen提供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Google 在 2006 年以 16.5 億美元收購陳士駿(Steve Chen)創辦的 YouTube,讓陳士駿因而聲名大噪,成為備受矚目的華人創業家。

「你會後悔在 2006 年把 YouTube 賣給 Google 嗎?」是陳士駿最常被問及的問題。他曾聽朋友粗估,若現在 YouTube 仍維持獨立運作,估值約有 500 至 800 億美元。他說,「我不後悔!如果沒有 Google 的資源,就沒有現在的 YouTube!」

陳士駿直言,當時 YouTube 成長太快,有許多必須跨越的關卡,光是在全球各國建立在地化團隊,就急需跨國網路公司如 Google 的協助。併購前YouTube 團隊只有 54 人,要靠一己之力雇用全球上千名員工,將面臨極大挑戰。這是當初他與另一位創辦人赫利(Chad Hurley)決定接受 Google 併購的原因。

思考併購前,先問自己還想再努力5至10年嗎?

陳士駿指出,接受大公司併購或持續經營,面臨的風險不同,將視團隊如何抉擇。他說,「只要公司有正向的營收,能持續募資,就沒有任何被收購的理由!」不想被併購,能擁有最高主導權,公司上市後的報酬也較高。然而,創辦人及團隊是否還想繼續投入 5 至 10 年的時間,為了上市而努力?或是員工已經覺得很累,想成為大公司的員工?能否靠自己的力量擴大公司規模?

被併購的風險是失去公司控制權,但成為大公司的員工,往往與創辦人當初創業的目的背道而馳。此外,創辦人最不希望公司被收購之後,原有的服務被關閉。

陳士駿說,「我們很幸運!當時 Google 讓我們維持獨立營運,我和赫利擁有決策權,Google 提供 YouTube 所需的一切資源。」

許多創業者懷抱著被 Google、Facebook、Amazon 等網路巨頭收購的夢想,不過,陳士駿也提醒,「創業者不該在創業第一天就想著要把公司賣掉!我創業,並非在心中想著要讓公司賣個好價錢,創業應該是你決定要動手解決某個問題!」

他認為,Paypal、Facebook、Google 和 Yahoo 創辦人創業的原因都跟他一樣,一開始都只是在試圖解決他們所面對的簡單問題。例如,Google 一開始只是研究專案,YouTube 原本其實是影片約會網站。「我們都是想解決個人所面對的問題,然後公司才慢慢變大。當你成功解決一個問題,機會就會隨之而來!」

限編輯使用_shutterstock_youtube_393295276.jpg
YouTube 很幸運的在被收購後仍維持獨立運作 Kaspars Grinvalds via Shutterstock

連續創業,起於動手做的熱情

2015年,陳士駿三度創業,成立美食直播平台「Nom」,卻在2016年關閉服務。

陳士駿發現,美食直播受到飲食文化、時區高度影響,是最大的挑戰,例如他在矽谷想看到臺灣晚餐的製作過程,就得凌晨四點起床觀看。其次,食物製作的冗長過程很難用直播呈現。他說,「Nom 是我個人的熱情,但我們的解決方案不對。」

問陳士駿從第三次創業學到了什麼?陳士駿笑著調侃自己,「我想我一直很幸運,我過去在 Paypal、Facebook、YouTube、Google 工作,看起來好像我做的每件事都很成功。從 Nom 學到的教訓就是,我並非總是成功,真的很容易失敗!但我不會因為 Nom 失敗,就停止工作。」陳士駿分析,許多矽谷創業者成為連續創業家,原因無他,只是因為創業動手解決問題是種習慣,也是他們的熱情所在。

對陳士駿來說,如果創業者能創造產品去解決問題,並讓需要的人願意使用這項產品,就是他心目中的成功。美國發生卡崔娜颶風時,許多人用 YouTube 上傳災情影片,「就是在這種時刻,你會想:哇!你真的創造了一個能改變世界的東西!」

近年陳士駿不僅受邀回台演講,更積極投資及輔導臺灣新創,也加入 SparkLabs 當創業導師等等。在矽谷創業圈擁有極佳人脈網絡的他,希望能盡一己之力協助台灣新創面向全球市場。2018年3月,YouTube 創辦人陳士駿獲得國發會頒發的第一張就業金卡。

台灣新創需要具備打造全球產品的經驗

矽谷創業文化鼓勵創業者從錯誤中學習,而台灣創業環境不太允許創業者失敗。陳士駿認為,錯誤並不是壞事,因為錯誤會讓創業者下次避免再犯同樣的錯誤。

為什麼矽谷創業者能打造風行全球的公司?他指出,因為這些網路巨頭的創辦人都曾在成功的網路新創或公司工作,知道創業的方法及誤區,並參與從無到有打造產品的過程。因此,當他們創業時,就能避免前行者曾嘗試過的錯誤,這才是矽谷成為創業沃土的關鍵因素。

台灣有許多服務只做台灣市場,然而,陳士駿指出,全球有70億人,如果創業者解決一個問題,只為了台灣的 2300 萬人口,很快就會面臨成長天花板(約200萬人),而且完全不可能像 YouTube 那樣做到幾十億次觀看。他說,「我如果要在台灣創立 YouTube 的話,第一個版本絕對不會是中文,而是英文!」

陳士駿說,如何建立全球化的產品?如何打造一個面向世界的網路公司?是台灣新創最需要具備的經驗。若只能從零開始重蹈覆轍,永遠只能晚矽谷一步。因此,他建議有意創業的年輕人必須先了解矽谷文化、主動接軌矽谷,甚至搬到矽谷,花2-3年在Google、Facebook等網路公司工作,在跨國網路公司新功能或新產品研發初期就加入團隊裡學習,經歷想法成形、做出產品、產品上市、針對使用者回饋修改功能等過程。並利用這些經驗,不斷修改及驗證自己的新創想法以及未來可能的商業模式。「台灣新創必須真正挖掘全球使用者的需求,才能做出全球化的產品!」

本文作者為台灣經濟研究院,Meet創業小聚獲授權轉載。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收藏文章
了解更多關於創業小聚的資訊,歡迎透過以下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