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存腦本」 社會參與延緩失智退化

台灣年輕型失智患者約1萬2千人,台灣失智症協會成立全台第一家由年輕失智者服務的咖啡館,以增進他們的社會參與,延緩退化。醫師指出,研究證實運動是失智症最佳的「非藥物治療處方」,40歲以後養成規律運動的習慣,將可「存腦本」防止腦部退化,降低失智風險。 ◎Young咖啡坊 幫年輕失智者延緩退化 林一申:『(原音)由我們患者來學習做餅乾跟泡咖啡,其實這個是訓練我們,也讓我們有一個參與的機會。讓失智者跟一般的人士能夠有良好的互動的參與,進而也讓他們知道,失智者不是完全失能,還有一些機會可以恢復工作。』 63歲的林一申在2年前發現罹患失智症,他於去年底接觸失智症協會Young記憶會館所開辦的失智者咖啡館「Young咖啡坊」,不但學會製作拿鐵,也會製作餅乾,重新找回工作成就感。林一申:『(原音)來這邊我覺得是一個很好的機會,可以讓我們、讓社會互相瞭解,然後也讓我們能夠有一個能力上的發揮,有一個存在的感覺。』 台灣約有27萬人失智,約1萬2千人是65歲以下的年輕型失智者,其中逾5成是尚未被發現的「黑數」。李會珍:『(原音)也許是不是因為他的教育程度比較高、他的能力好,他其實很早就會出現一些問題,可是他有代償性的表現,他會去掩飾他的「不能」,他會用他可以的方式來掩飾,所以我們會看到個案很幽默,很容易騙過你他其實不能做這件事,但是你不會知道,他有辦法去代償這些行為。』 失智症協會副秘書長李會珍表示,年輕型的失智者雖然體能狀況比老年型失智者好很多,但退化卻也很多,良好的社會參與有機會讓失智者延緩退化,失智症協會去年底開始籌備咖啡坊,在4月14日正式營運,幫還有工作能力的年輕失智者打造友善環境,重返職場。李會珍:『(原音)我們要的就是他們還可以自己做,做完會覺得這餅乾是我烤的,這咖啡是我泡的,這個部分是我們希望給他一些能力的再展現、有成就感、感到開心,有一些個案會覺得有收入、很棒,我又開始工作了。』 ◎戲劇治療 動腦增進表達力 為了幫年輕失智症患者多動腦,台灣失智症協會還首創「戲劇治療」,戲劇治療師黃暐筑表示,透過戲劇創作,可讓失智者重拾孩子般的玩心,表達能力明顯進步許多,情緒及活力也變得比以前更好。黃暐筑:『(原音)失智症的患者記憶片段,可是感覺一直都在,可是要怎麼把這個感覺說出來,有時候他們不知道可以怎麼說,所以我們就透過創作,在講一個故事,或扮演一個故事,透過身體、聲音,或者故事的情節協助他去連結他的感受是什麼,因為我們的創作都是集體創作,所以他就必須跟他人去做互動,然後一起去完成這個作品。』 ◎運動處方箋 降低失智風險 北市認知功能促進協會理事長、亞東醫院神經醫學部一般神經科主任甄瑞興表示,台灣當前的失智症政策都屬於發現後的照護,缺乏延緩及預防的做法,協會引進「澳洲運動生理學概念」,針對健康者、長者或失智長輩設計個人化運動處方箋,可降低失智風險。 甄瑞興指出,美國研究顯示,運動對於認知神經功能有保護的作用,在中年開始運動訓練後,到了老年期便可有效降低認知功能障礙的出現,甚至可增厚腦部顳頁海馬迴,改善記憶力,並減少腦血管病變及中風的機會。甄瑞興:『(原音)可以改善腦部循環,因為腦部循環增加以後會減少腦中風的可能性,會清除腦部很多雜質,對一些腦部細胞的營養性會更高,同時會讓本來萎縮的海馬迴會並成肥厚,讓我們失智會減緩。』 ◎40歲後動起來 運動動腦保健康 甄瑞興呼籲,民眾40之歲後就要開始運動和動腦訓練,「存腦本」以防止腦部退化。甄瑞興:『(原音)其實在國外是中年期之後,就是40、50歲之後,就養成運動的習慣,變成常規性的運動、動腦與健康飲食,這3塊還是延緩失智最有效的,很多病人生病、失智以後,造成很多家庭問題、社會問題,家屬很難照顧,為什麼我們不去延緩它的發生?』 甄瑞興建議,民眾每次運動30分鐘,每週運動3至5天,體能無法負荷運動30分者,可一天分多次執行,但每次至少持續10分鐘,並可根據個人興趣、需求、技能與能力等各方面評估,設計個人化的運動方式,配合個人生活條件才能持之以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