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從二次大戰後幾乎沒有退出國際機構的前例,這次退出極為罕見,雖然未來日本將向世界訴求尊重多元飲食文化,但恐難避免國際社會對日本無視國際規範的批評。
(2018年12月26日,18:30更新)
在上週就表態有意退出國際捕鯨委員會(IWC)的日本,今(26)日由日本內閣正式召開記者會宣布退出,最快將於2019年7月,在日本近海的經濟海域重啟商業捕鯨,這也是在日本已經在長達30年的「禁止商業捕鯨」禁令下,持續爭取商業捕鯨空間,但終究未能和其他反對捕鯨國家達成共識的結果。
根據《中央社》的報導,《NHK》報導,日本內閣官房長官菅義偉在記者會上表明,政府以「實施可能持續的商業捕鯨作」為目標已超過30年之久,不斷摸索可能解決方案,然而,看不到只重視保護鯨魚資源的國家有讓步可能,在9月的IWC大會上,再度看到對鯨魚資源的持續利用與保護的2種立場不可能共存,所以做出這次的決定。
《日本共同通信社》報導,對日本來說,這是一直以來重視國際協調合作戰略的一大轉變。日本從二次大戰後幾乎沒有退出國際機構的前例,這次退出極為罕見。雖然未來日本將向世界訴求尊重多元飲食文化,但恐難避免國際社會對日本無視國際規範的批評。
《中央社》報導,日本政府之所以做出退出IWC決定,背景是傳統捕鯨地區選出的執政黨議員,升高要求退會的聲浪,捕鯨由日本農林水產省監管運作,在龐大官僚架構下,有學者指出,除國內並無終止補鯨計畫政治壓力外,部分國會議員仍全力為選區內捕鯨業者爭取補貼,換取選票。也就是說,捕鯨計畫若中止,這些政客將面臨失業。
日本未來重啟後商業捕鯨後的範圍,只會在日本近海及日本專屬經濟區進行,不會在南極進行捕鯨,因為根據「南極條約」(Antarctic Treaty),只允許 IWC成員國在南極進行以科學研究為目的捕鯨。
(以下文章原刊於2018年12月21日18:45)
因為捕鯨問題而屢次發生海上衝突的日本政府,在20日表明退出「國際捕鯨委員會」(IWC),並且希望在退會後,能重啟過去被禁止的商業捕鯨活動。一旦退出IWC,日本將擺脫已經維持30年的捕鯨禁令,未來可能會在日本近海及專屬經濟區進行商業捕鯨,這恐怕也會讓日本受到國際反捕鯨組織和國家的抨擊。
日本的捕鯨文化
日本捕鯨的歷史悠久,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捕鯨、食鯨國之一,《中央社》報導,二戰後,日本出現糧食危機,加上物流保存技術進步,鯨魚肉成為替代牛豬肉短缺,成為日本人重要的食物來源之一,根據《BBC》報導,日本在1964年捕殺多達2萬4000隻鯨魚,不乏瀕危物種如抹香鯨和長鬚鯨。
然而近代保護海洋生物的的意識抬頭,日本的捕鯨文化受到許多西方國家的譴責,知名的紀錄片《血色海灣》就是在控訴日本的捕鯨文化,《轉角國際》報導,日本加入IWC以後,雖然仍極力爭取捕鯨權,但是不敵其他反對捕鯨的會員國的要求,商業捕鯨活動後來也在1988年宣告中止。
無法進行商業捕鯨的日本,此後多半靠冰島等國家輸入鯨魚肉品,但市面上流通並不廣泛、消費數量急遽下降,「吃鯨魚肉」也逐漸成為日本飲食文化中的世代斷層。
雖然日本現在吃鯨魚肉的人越來越少,但日本人並未放棄捕鯨,並宣稱捕鯨和食用鯨魚是日本文化珍貴的一部分,《自由時報》報導,1988年起日本礙於壓力停止商業捕鯨後,其後日本認為鯨魚的資源量已漸漸恢復,曾多次在IWC大會提案重啟商業捕鯨,但均遭到反捕鯨會員國封殺,在2007年大會上,日本也曾表示將退出,最後由美國出面協調,讓日本繼續留下來。
以科學之名,行商業捕鯨之實?
過去數十年來,國際間對日本捕鯨的施壓和抗議不曾減少,甚至屢次爆發正反雙方漁船衝撞、破壞船隻的事件,因為日本事實上並未完全停止捕鯨,《維基百科》指出,1986年,IWC允許日本以「科學研究」的目的,在南極洲和北太平洋進行「調查研究捕鯨」,但並未同意其作為商業用途,如販賣食用等。
許多反對捕鯨的國家、科學家和環保組織綠色和平等就指控,日本捕鯨的科學項目只是隱藏在「調查研究的名義」之下,實際上是非法的商業捕鯨行為。國際法庭在2014年的裁定也認定日本以科學研究掩蓋商業捕鯨事實的說法。
《上報》報導,今年6月份也有一艘日本的日新丸號(Nisshin Maru),遭IWC指控,不僅使用炸藥殘忍獵捕鯨魚,更捕捉並宰殺122條懷孕鯨魚及114條幼鯨,在科學研究的外衣下、外界多半認為,日本實質上仍將獵捕的鯨魚,流出至市面上、成為老饕們的盤中物。
為了早日重啟商業捕鯨,日本政府「尋求所有可能性」
日本等支持捕鯨的國家與澳洲等反對捕鯨的國家間對立難解,《中央社》報導,《北海道新聞》報導,今年9月舉行的IWC大會,日本再次提案,希望能重啟部分資源豐富鯨種的商業捕鯨,但又再次遭到否決。
日本政府評估,如果續留IWC,很難重啟商業捕鯨,因此有意在年底前對外表明退會意向。當時以農林水產副大臣身分與會的公明黨參議員谷合正明就說,「不得不仔細研究可能方案」,日本首相安倍晉三日前也在臨時國會上說,為了早日重啟商業捕鯨,政府會尋求所有的可能性。
《日本共同通信社》報導,日本政府相關人士透露,日本基本上已決定退出國際捕鯨委員會(International Whaling Commission,IWC),以便能重啟商業捕鯨活動,最快將在下週宣布退會意向。
《自由時報》報導,《NHK》指出,執政黨內有人認為繼續留在IWC,將永遠無法重啟商業捕鯨,政府也判斷有必要透過退出打開局面,並且已將這項決定告知自民黨的相關議員。由於明年退出的通知期限於下月1日截止,日本最快將於下週表態,明年6月30日就可生效。
「IWC」是什麼?
《轉角國際》報導,以保育全球鯨豚為宗旨的國際捕鯨委員會(International Whaling Commission)於1948年成立,日本在1951年時正式加入,在現今總共89個會員國之中,與挪威、冰島等35個國家同為IWC裡的「支持捕鯨派」,而會內的主流仍是以澳洲、英美等50國「反捕鯨派」為主,其餘為中立派。
《中央社》報導,IWC在1982年通過禁止商業捕鯨公約,從1986年開始嚴格禁止商業捕鯨。當時有7國反對,分別為巴西、冰島、日本、挪威、秘魯、韓國和蘇聯。中國、智利、菲律賓、南非與瑞士投棄權票。
《上報》報導,過去2個世紀的海洋,人類為了獲取鯨魚身上豐富且昂貴的經濟利益,在全球大量捕殺,造成各類大型鯨類數量急遽下降至危險階段。為保護他們並維持海洋生態平衡,國際社會在多次協商後,組成IWC並於1986年通過《禁止捕鯨公約》,全面禁止商業捕鯨。
對此一決議,日本、挪威、南韓、秘魯、巴西、中國等國都投下反對票;其中加拿大更因不願受限制,索性在1982年退出委員會,而有食用鯨肉傳統的日本,更是每年與挪威一起成為環保團體抨擊的主要對象。
《中央社》報導,曾任兩年IWC主席,同時也是日本代表的海洋大學教授森下丈二曾說,日本人不喜歡外國人高姿態告訴他們怎麼做,吃鯨肉的日人已不多,「但吃牛肉、吃豬肉的人要日本人別吃鯨肉,日本民眾討厭這一套」。日本輿論不乏批評西方國家這些言行聲浪,指稱是「文化上的帝國主義」。日本漁業機關駐倫敦代表也曾說:「他們自己不想這麼做,就認為別的國家也不應該這麼做。」
現在日本決定退出IWC,退會後,將可望擺脫維持約30年的捕鯨禁令,重啟商業捕鯨,但未來不在南極海進行商業捕鯨,而是在日本近海及日本專屬經濟區(EEZ)內進行。包括北海道網走、釧路市、宮城縣石卷市、千葉縣南房總市、和歌山縣太地町、山口縣下關市等都是知名的捕鯨地點。
雖然日本這樣做將會失去IWC每2年一度的大會議決權,但日本政府目前希望以觀察員身分,繼續參加調查鯨魚生態的科學委員會。
日本《讀賣新聞》報導,日本政府一旦退會,預料將造成反捕鯨國家等國際上反彈。《自由時報》報導,保育團體「澳洲海洋保育協會」痛斥日本開啟危險先例,威脅其他國際條約與協定。「綠色和平」組織指責日本藐視國際架構,將會鑄成大錯。《日本共同社》也警告,日本恐難避免仿效美國總統川普「美國優先」主義的批評。
雖然日本退出後就能增加恢復商業捕鯨的可行性,不過根據「聯合國海洋法公約」規定,捕鯨行為必須透過國際機構進行適當管理,日本是此公約的締約國也受到約制,至於未來將成立新的國際機構「另起爐灶」或是以觀察員的形式與IWC大會或科學委員會繼續維持關係,目前仍在檢討中。
新聞來源:
- 強啟商業捕鯨:日本元旦前退出「國際捕鯨委員會」(轉角國際)
- 日本欲重啟商業捕鯨 擬表明退出IWC(中央社)
- 日本恢復商業捕鯨 最快下週退出IWC(自由)
- 【欲恢復商業獵捕】不滿提案遭否決 日本揚言2019年退出國際捕鯨委員會(上報)
- 日本捕鯨業(維基百科)
- 日本宣布退出國際捕鯨委員會 重啟中斷30年商業捕鯨(中央社)
- 日本退出國際捕鯨委員會 將重啟商業捕鯨(新頭殼)
- 日本宣佈退出IWC 明年7月起重啟商業捕鯨(共同社)
核稿編輯:羊正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