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再渴望擁有更多東西,我才感受到心靈的富裕

從「總是不夠」變成「十分滿足」 過去,我認為家愈大愈好。我雖然深信金錢不是人生的全部,但難免會將能得到多少好東西當作人生目的,心靈總是感到空虛,以致不斷購物,空間及金錢上變得不寬裕,無論買再多東西,心靈的空洞仍舊無法填滿。

文/尾崎友吏子

捨棄物質,換取心靈的空間及自由

從「總是不夠」變成「十分滿足」 過去,我認為家愈大愈好。我雖然深信金錢不是人生的全部,但難免會將能得到多少好東西當作人生目的,心靈總是感到空虛,以致不斷購物,空間及金錢上變得不寬裕,無論買再多東西,心靈的空洞仍舊無法填滿。

當擁有的物質變多,我卻認為總是少了些什麼。 然而,現在家是待起來最舒適的地方。那是一個無論何時,都能輕鬆整理、讓我能夠放鬆的空間。一旦整理了屋子,就能享受平穩的安心感,而且每天的心情也變愉悅許多。舒服的居住環境,就是家人的能量泉源。

一回到家,便能立即充電,即使在外頭遇到讓自己不安的事,也能輕易取得平衡。 當我整理一番,只留下必要的物品,因為體悟到知足,所以填滿了空虛的心靈。

現在的我,不缺任何東西,也沒有多餘的東西,並且擁有舒適的空間,實際感受到「心滿意足」的快樂生活。 拋棄家裡的寬敞度及擁有的東西後,我終於體會到心靈的寬裕了。

 
不受物品和金錢束縛

減少物品、慎選必要的物品,降低了我的物質欲望。我知道了自己的物質欲望上限,以及不需要過多的物品。我不再花心思追求物質。未來的人生,不見得會一帆風順。不過,因為欲望小,我有自信無論遇到什麼情況,都能順利撐過去。現在,我只想得到真正的自由。  

 

釐清自己想要的東西,富裕其實就在這裡

以前在我過度貪欲時,只有吃美味的食物或是參加一年一度的旅行及活動時,才會產生強烈的興奮感,獲得幸福或滿足的感受。 後來因為我相當重視現在擁有什麼,而不是把焦點放在缺乏什麼,對於生活中的瑣碎事情,更能感受到心靈的富裕。

「好棒」「好漂亮」「好美味」「真舒服」,對於現在所擁有的一切,感到喜悅,對於生活中的小事而感動。與孩子在一起時,就像孩子一樣產生共鳴。過著精簡生活,我終於找回真正的自己。 不要過於擔心未來的事,不要受金錢和物質所控制,盡情享受當下。我們不是為了有讓人興奮不已的旅行或活動而活,要好好珍惜每一天。就像要用盡身邊正在使用的日常用品一樣,我會帶著感謝及心滿意足的心情,好好過每一天,讓這一生活得精采。

 

擁有東西之前,一定要自問是否為必需品?

適度懷疑資訊的可靠性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有種「○○吃了幾公克」的加法營養學,至今仍十分普及。相信此營養學的結果,導致不少人因過敏、肥胖及成人病所苦。我們忘記「不要吃過多的○○」的減法飲食習慣,只把焦點放在加法飲食習慣上,結果胃口愈來愈大,花費也愈來愈多。

許多企業為了讓消費者購買商品,在廣告上花了龐大的成本。我們思考看看,廣告資訊的來源者,是以什麼目的來傳達的呢?我們應該要仔細觀察什麼對我們來說是不可欠缺的。不受到誘惑,只擁有珍貴東西的生活才是重要的。不在大型媒體上打廣告的小型企業,應該也有許多具有與名牌商品同等級或是之上的好商品。  

不確認是否為必需品時,試著實驗看看 當你不知道什麼該丟、該留時,可以試著將物品暫時放到看不見的地方,只拿回需要的物品。 把你認為似乎不需要的物品,放在眼睛看不到的地方一段期間,看看自己是否可以沒有它過日子,如此一來你便曉得這項東西是否不可欠缺。

經常有人說丟棄是種浪費的行為。但是,未使用的物品占據著空間,才是真正的浪費。東西不丟掉也不運用,就無法成為可循環利用的資源。管理這些「珍藏品」,既花體力又花時間。 請你在買東西時,就想起「浪費」這個詞,而不是丟掉時才想起它。  

 

下決心處理物品時,想想是否有不丟掉的方法  

丟掉東西時,會產生罪惡感,這是理所當然的事。 不多加思考就買下,不需要時便丟掉。這樣重蹈覆轍後,雖然所花的錢能活絡經濟,但是生活卻變得拮据,付出的資源及開發,也變得可惜。 把不用的物品轉讓給他人,倘若流通的是物品而非金錢,比起購買新東西,還比較能節省成本。 處理物品的方法,有比丟棄更好的做法。丟掉東西是最後的手段。如果能將物品好好保存,或轉送給他人,是最好不過了。


摘自 尾崎友吏子《沒時間才更要學的理家術》/方智出版

Photo:Lesly B.Juarez,CC Licensed.
數位編輯:吳羽茜

本站提供網路意見交流,以上文章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未來親子學習平台立場
成為未來Family Line好友,看更多教養好文及最新教育資訊喔!

★填問卷
領$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