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上,在決定一家企業是否值得投資時,機構投資人多只會檢視其財務報表,以營收、獲利等指標來判斷投資價值。然而,在納入ESG的考量後,投資人所看的項目,將大幅擴展至各類影響公司未來發展的「非財務因子」。如企業在碳排放及能源使用的效率、供應鏈廠商生產線對環境的衝擊、員工培訓及勞動條件,以及利害關係人權益等面向。
投資規模多大? 二千家金融機構 掌握逾81兆美元
簡單來說,ESG是評估企業永續發展的能耐,套用在投資領域,則被認為能夠「幫助投資人評估財報上看不到的風險」。類似鴻海股東會上的犀利提問,未來之所以會成為上市櫃公司經營者的日常考題,原因在於,「ESG投資概念」已經鋪天蓋地的廣泛受到外資機構買單。
據統計,全球簽署聯合國ESG投資指導原則(PRI)的金融機構至今已超過兩千家,對應的資產管理規模更是超過八十一兆美元(約新台幣二五○○兆元)。其中,已表態「遵行」ESG投資邏輯的資金規模,則從二○一二年的十三兆美元,大幅成長至一六年的二十二.九兆美元,超過全球總資產管理規模的四分之一;在歐洲,這一比重甚至高達五三%。
「這股以ESG為首的永續投資狂潮,已大到主流投資圈難以忽視。」《經濟學人》在去年底一篇探討ESG的專文如此評論;而這股狂潮也推進到了台灣。
去年底,臺灣指數公司與富時集團(FTSE Russell)共同發布「FTSE4Good TIP臺灣永續指數」,為全台第一個完整納入ESG投資原則的指數。今年初,勞動部勞動基金運用局宣布將投入達四二○億元的代操資金,即以該指數為追蹤標的。
此外,自前年十月主管機關發布「機構投資人盡職治理守則」後,至今已有多達九十五家國內投資機構簽署。
全球投資機構之所以買單,除了企業責任因素驅動外,三份「重磅」報告的適時出爐,更扮演了催化的要角。
○四年,時任聯合國祕書長的安南(Kofi Atta Annan)致函給全球五十五家主要金融機構執行長,邀請加入由聯合國及世界銀行所發起、欲將「責任投資」導入資本市場的計畫。作為回應,隔年包含高盛、摩根士丹利及貝萊德等二十家知名機構法人,共同發布了一份名為「唯有在乎,你才能贏(Who cares who win)」的報告。
報告的結論相當明確:「一家公司若要在資本市場長期穩健營運,就不得不重視ESG。」這份由華爾街大咖投資機構聯合推出的重磅報告,首度證實「ESG與企業長期營運有正向關係」。

▲點圖放大
華爾街大咖帶頭響應! 三份重磅報告 讓投資管理巨頭瘋ESG
同年十月,聯合國與知名國際律師事務所富而德(Freshfields)合作,發表了一份以該事務所為名的《富而德報告》。報告一大重點,在澄清金融機構將ESG納入投資決策過程的適法性疑慮。
然而,全球資產管理業者對ESG投資的興趣開始狂飆,關鍵是在一五年三月,第三份重磅報告《從股東到利害關係人》(From the stock holder to the stake holder)發表之後。
這份由牛津大學及英國九章資產管理公司(Arabesque)聯合發布的報告明確指出,ESG與一家公司的中、長期股價存在顯著的正相關。
三份重磅報告,鋪陳出「用ESG選股合情、合法、合理」的完美架構,投資機構開始加速買單,一套始於「讓世界更美好」的投資思惟革命,也就這麼快速展開了。
革命尚未成功,畢竟,ESG試圖把原本無法量化的風險,翻譯成簡單易懂的數字評分,合理性與精準度必然會引起爭議與質疑,但擺在眼前、不容否認的事實是,這股投資新浪潮已經扎扎實實地影響了資本市場。
「不久前,我們曾向一家來自北歐的資產管理公司進行簡報……。」長期關注ESG發展的安侯永續發展顧問公司董事總經理黃正忠回憶,當時簡報主題是台灣科技產業,他一共準備了六十頁的內容。「對方看完第一頁的目錄後就跟我說,其他部分不用談,他們只要看其中的一頁:勞工政策與人權。」
「北歐資產管理公司非常看重企業人權及勞動條件,這在他們選股考量時比重占很高!」黃正忠的解讀,不只來自於他親身面對法人簡報的經驗,更多的,是「白紙黑字」的直接證據,也就是一份份來自歐洲法人機構的「投資黑名單」。
其一顯例,來自全球最大、掌管逾八.四八兆挪威克朗(約新台幣三十一.七兆元)資產的主權財富基金——挪威主權基金。攤開挪威主權基金的投資明細,因為「ESG表現不及格」而被列為「拒絕往來戶」的全球名單,高達一四六家,列入「觀察」名單的也有二十三家,其中不乏美國沃爾瑪(Walmart)及中國中興通訊等知名企業。
進一步細看,台灣的長榮海運及年興紡織亦赫然在列。前者在今年一月遭基金移除;後者則在七月被列入觀察名單。被移出投資名單的長榮海運表示,挪威主權基金是對「舊船在海岸拆解」有意見,但受質疑的六艘船隻,有三艘是租賃船,早在一六年前即已退租,而長榮在舊船汰售的合約皆規定買方必須符合環保規範。

▲點圖放大
歐洲法人重勞權! 龍頭企業財報即使好看 也會入黑名單
不僅是挪威主權基金,管理資產逾七三○億歐元(約新台幣二.六兆元)、規模直逼全球最大對沖基金橋水的北歐最大私人保險公司Storebrand,同樣基於ESG投資原則而列出一長串投資黑名單。其中,台灣企業多達九家,且不乏今年上半年獲利表現亮眼的亞泥、台塑、台化及成衣大廠儒鴻等。
「這樣的判斷不盡合理,」一位本土法人表示,若從清單上個股的外資持股比率和股價變動來看,「其他評鑑機構不見得跟Storebrand有一致看法。」他以統一超商為例,明明是零售通路業,Storebrand竟是以「販賣菸草」為由,將其列入投資黑名單,「明顯沒道理。」
事實上,本刊致電名單上的各公司,多數表示Storebrand從未主動接觸。中信金控則指出,一個月前得知Storebrand報告內容,即以電子郵件方式向對方發函抗議。
據中信了解,Storebrand是因十二年前的「紅火案」而降低中信的公司治理評分,但九月十二日台灣高等法院已判決確認中信金控未因此案受損,相關當事人亦被減刑或獲判無罪。惟對方在收到抗議信後,迄今尚未正式回覆。
業者普遍認為,在ESG浪潮下,公司必須加強對法人的溝通,但更希望對方能把公司需要改進的部分說明清楚。
的確,評鑑單位若提出具體改進方向,對於達成ESG美麗願景才有更積極的效果。儒鴻發言人羅仁傑就指出,挪威方面曾來詢問公司柬埔寨廠員工識字率低、少有身分證的問題,「這其實與國家發展程度有關。」雖然說法未被接受,「但公司也意識到永續議題的重要性,第一份企業社會責任報告將在今年出爐。」

▲點圖放大
主管機關力推! 在港股掛牌上市 要看ESG夠不夠格
企業要面對的,不只是法人投資意願的問題,當這個投資故事把ESG與「長期營運」及表現相連結時,它的威力會更加擴大,甚至連資本市場、銀行放貸意願及產業供應鏈,都將因此迎來一波翻轉。
以香港為例,想在港股掛牌上市,夠格的ESG就是必要條件。一六年起,港交所強制要求所有上市公司都須遵守「環境、社會及管治報告指引」進行報告,若不遵守,則得公開解釋原因。
「部分發行人報告相關政策時,僅簡單陳述一句,如『我們設有防止貪汙政策』,卻完全未提及政策內容的任何細節。這類聲明內容空洞,對權益人全無用處。」港交所於其ESG年報中明白指出。
再看ESG對融資放款的影響。去年五月,台銀等國內九家銀行參與的一樁一二○億元國際聯貸案爆發倒帳風波,聯貸對象是一家印尼木材、棕櫚油大廠,被發現原料大量來自違法濫墾所得,因此營運立刻陷入危機。這場風波,一來可作為「ESG能預防財報未見風險」的佐證,另一個效應,就是讓銀行放款時,更加重視放款對象的ESG。
不只如此,由於多數銀行也得「被打分數」,而放款對象的ESG同樣攸關銀行本身的分數高低。「人家評我,我如果分數低,長期投資人不想當我的股東,因此,我勢必也要評估放款對象及供應商。」國泰金控投資長程淑芬在受訪時明白點出,ESG將重新改造銀行過往多只重視傳統財務指標的放款體系。
就像是一串懸吊在鐵桿上的鐵球,每個球上雖然有條獨立的繩索,但只要第一個鐵球動了起來,撞擊力道就是這麼快速綿密地傳遞下去。當ESG影響了法人投資意願、主管機關評價,乃至於銀行放款意願,那麼,就連產業供應鏈也將開始受到影響。
在所有國際大廠中,對台灣最具動見觀瞻地位的當屬蘋果,SEMI國際半導體產業協會台灣區總裁曹世綸就表示:「蘋果對供應商都有一定程度的要求,每年會訂定相關數字和KPI(關鍵績效指標),數字都是逐年增加,範圍也愈來愈廣,甚至會對供應商的綠電使用訂定標準。」
產業鏈連鎖效應! 客戶要求合作廠商符合ESG 以免評分受牽連
不過,曹世綸對於國內業者的ESG評鑑甚具信心。他指出,半導體業者多半接軌國際客戶,進行ESG相關評鑑都是一步到位依循國際標準,且半導體協會早自十多年前就開始成立小組討論相關議題,「業者都希望獲得客戶信任,而且,這對企業本身形象也有幫助,企業營運風險也可以被控制。」
簡言之,這是一個正在「自我實現」的金融市場革命,只是,當前這場革命的一大缺陷,在於扮演關鍵要角的各家「打分數機構」未有統一評分標準,導致對同一家公司的評分可能出現南轅北轍的情況。
對此,《華爾街日報》於近日的一篇專文中,即以特斯拉為例,質疑它在MSCI的評鑑中,被評為產業當中ESG表現最佳者,卻被另一評鑑機構富時(FTSE)評為最差。「特斯拉是家永續企業嗎?那可能要看你問誰了。」《華爾街日報》略帶諷刺地指出。
然而,這在長期關注企業社會責任、對ESG研究著墨甚深的台北大學商學院院長池祥麟眼中,再正常不過。「就像信評機構對一家企業評分往往不同,各機構偏好的議題重點不一樣,自然就有相應權重的差別。」池祥麟解釋。
資訊公開透明! 從官網、年報到媒體採訪 均列入參考
於是,如何應對這股投資新浪潮的關鍵逐漸釐清,至少,你得搞懂「負責打分數的這群人在想什麼?如何評分?」
台達電企業永續發展部資深協理周志宏,過去面對無數次「ESG會考」,從最早開始「連題目都看不懂」,到現在成為資優生。他分享「應試」經驗,「其實,外界所有的評鑑機構,架構都不脫『道瓊永續指數』(DJSI)。」
道瓊永續指數成立於一九九九年,是全球第一個追蹤企業在ESG績效表現的指數,在永續發展評鑑上,算是老大哥。「因為評鑑做得最早,後進者就會拿DJSI的架構及方向做樣本。」
至於評鑑方式,則是採「受邀制」以取得問卷填答資格。每年,DJSI會寄發永續評比邀請,給全球至少前二五○○大企業的執行長,或總公司投資關係部門。若企業有意願參與,DJSI便會提供線上問卷讓企業填寫;之後再依據回覆內容,進行查證及評比作業。
「老實說,○六年第一次拿到問卷時,連題目在問什麼都看不懂;後來我們特地找人專門負責DJSI,發現問卷中有很多東西,原來我們根本沒有,整個集團才開始動起來。」
周志宏提醒,DJSI的題目大多是原則性內容,企業很難從個別題項中,釐清問題要表達的真正內涵。如「公司是否公開陳述、鑑別實質性議題的分析流程?」對初接觸的企業來說,填寫過程可說是挑戰艱鉅,解讀稍有偏差,導致資料提供錯誤,就可能使永續績效得分落後。
相較下,與臺灣指數公司有合作關係的「富時社會責任指數」(FTSE4Good Index),評鑑因採「公開資料」蒐集方式,對企業來說,或許就輕鬆許多。
臺灣指數公司研發部總監陳文練表示,所謂「公開資訊」包括企業官網、年報、企業社會責任報告書、公司治理報告書等,「當資訊蒐集完成後,公司會個別接獲通知,確認所有相關公開資訊無誤。如果公司想要提供補充資料說明,也必須是以公開方式揭露ESG資訊,不接受公司私下傳送。」而這部分的補充說明管道,也包含接受媒體採訪的正式報導。
更貼近現實! 分析師與基層員工聊天 掌握公司文化更準
值得一提的是,臺灣永續指數雖是與富時合作,「但有些國內企業已列入FTSE4Good 新興市場指數成分股,卻不是臺灣永續指數成分股,原因是台股上市公司除了達到富時的評鑑標準外,還必須符合『近十二個月股東權益報酬率為正』的標準,才能納入臺灣永續指數。」
第三種ESG評鑑方式,是透過分析師實地走訪、深入面談,靠著第一手資料及現場觀察加以評分。類似這樣的評鑑單位,並非一般指數公司所為,而是訓練有素的資產管理公司ESG分析小組才能辦到,例如,在鴻海股東會中提問犀利的英國Hermes公司。
除了Hermes,不少投資機構都設有自身的相關研究單位,市場上也有專責評比ESG的機構,如在散戶與基金市場具有分量的Sustainalytics,共通點都是「靠分析師實地訪查」。
「相較傳統財務分析,ESG分析師必須能從多個學科中,找到投資想法及靈感,並將相關知識聯繫起來!」除了擔任公司董事,周尚頤也是Hermes亞洲市場及管理分析師團隊主管,她表示,Hermes的ESG研究小組成員,背景包括律師、會計師、氣候專家、前央行決策成員,在美國甚至還有退伍軍人。實際執行上,這群背景多元的分析師除了與管理者訪談,還會走到生產線,或者直接與基層員工聊天,「員工批評或抱怨愈多的公司,反而會有比較高的評分,因為這代表公司文化鼓勵員工提出問題,員工也敢講。」周尚頤說。
周志宏則分享,評鑑單位最愛問的問題是「這個目標是怎麼來的?」「公司上下是否形成共識?」接著開始反推,依據公司提出的方法,檢視是否具體可行。之後就逐步逐季去追,就像傳統分析師在追企業獲利,只要一季沒做到,就調降評等,ESG評分也是同樣道理。

▲點圖放大
投資人如何搶紅利? 長線趨勢向上 G對股價影響力最明顯
雖然因應這類的評鑑必須勞心費力,但周志宏也對這個趨勢表示肯定,「ESG紅利,有點像是企業遭遇『黑天鵝』時的保護傘,」他解釋,「天有不測風雲,企業難免遇到低谷,甚至員工不當行為,公司也得概括承受。平時若ESG表現較佳,長線資金持股穩定,遇到意外時,資本市場給予的包容也會較高,股價波動相對較緩。」
至於投資人該如何從ESG的浪潮中占到便宜?目前有不少統計證實,G(公司治理)表現較好的企業,平均報酬率會比表現差的企業更高。例如,○三年哈佛大學及賓州大學華頓商學院研究顯示,綜觀九○年代,較重視公司治理的企業,其股價平均年報酬率,可高出大盤約八.五%。
一六年,Hermes也發表報告,證明G做得好的企業,過去八年每月平均報酬率會比G做得差的企業多出○.○三%。MSCI指數公司更有資料顯示,○七年以來,在MSCI所有國家世界指數成分股中(ACWI Index),經ESG評分後二○%的公司歷經產業相關風險衝擊下,股價在三年內下跌九五%的機率,比前二○%成分股高出三倍。
當然,這些分析都是著眼長線,對於短期股價的參考性仍然有限。此外,諸多分析也證實,在E、S、G三項分類中,目前仍以G對股價影響力最為明顯。
不過,這畢竟還是一場未完成的革命,對股價的影響力也還在持續深化當中,就像Hermes在一六年的報告所說,「只要愈來愈多機構繼續加入,未來,E和S必定也會表現出影響力。」
這是一場基於讓世界更美好的革命,良善的出發點,能不能透過資本市場的催化,進而打造完美世界,還要進一步觀察。只不過,無論你是上市櫃公司經營者、主管,或者是單純的散戶投資人,都不能不開始花些心思,認識這個正逐漸改變投資世界的新浪潮了。

▲點圖放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