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隊懶人包系列 | 挑對營隊、讓孩子玩出未來大能力的關鍵5原則

營隊也是一種學習,別忽略。如何讓好動或安靜的孩子,都能找到最佳的營隊體驗? 放孩子去玩,在中間出狀況怎辦? 專家講的原則請一定要聽。

 

現代雙薪家庭普遍,孩子放寒暑假了,但家長卻仍要上班工作,沒法天天陪伴。有些家長選擇將孩子送回鄉下,交給爺爺奶奶照顧;或者送至安親課輔班,天天報到如上學作息,宛如另類托育;當然也有放假前二、三個月就開始為孩子規劃及報名營隊活動,甚至出國遊學等。營隊怎麼挑,才能符合孩子的興趣與父母的期待? 成了一大挑戰。

108課綱新方向、凸顯營隊新價值

同時,營隊不只是好玩,還能是一種創新的學習模式,在108課綱倡導的做中學、自主學習等新思惟下,顯得更有價值。挑對營隊,其實對孩子的學習幫助多多。然而,爸媽精挑細選中,若忽略孩子心中真實需求,可能造成反面效果。爸媽自己得把關哪些重點? 以下是由專家彙整提供的挑營隊原則。

 

挑營隊原則1. 千萬不要大人說了算、孩子哭著去

其實,不少國內教育界專家,都提出長假「留白」的必要。經過規律的校園學習生活,好不容易寒暑假來了,孩子也想要有放假的感覺,經由適當放鬆和充電,開學後才有動力向前。新北市教育局建議,假期生活要如何取捨安排,家長應多傾聽、溝通,千萬不要「大人說了算」,這樣反而會把親子關係弄僵了。

有些孩子的寒暑假,一週七天都是活動、營隊,放假比上學更忙、更累。國語日報社語文中心主任吳宜娟認為,高年級或具有自主能力的孩子,不一定要安排滿滿課程,也許上午上課、下午回家休息,讓孩子自己安排,既能有新的體驗,也能適度放鬆、享受閒適的空間。

吳宜娟補充「鼓勵嘗試」與「自主學習」的溝通關鍵。父母覺得孩子「應該學的」,和孩子「想玩的」可能有落差,家長可以適當協調引導,給孩子多些嘗試的鼓勵,拉近雙方對活動安排的期待。讓孩子有自發意願去學習,才能達到最佳效果。自主學習的精神,也是108課綱鼓勵培養的核心素養。



挑營隊原則2. 先從孩子一直想發展的興趣著手

做喜歡做的事,孩子就不會覺得無聊,更不會覺得痛苦。有些孩子參加營隊,卻總是提不起勁,那多半是被爸媽逼著來,或是主題不是孩子的興趣。其實,不如先問孩子: 有沒有在學期間,沒有充裕時間學習的技能與興趣,自己很想培養的? 從這裡著手去找會更好。或平常日常觀察中,爸媽對於孩子是喜歡動腦型、還是運動健將型,或是想要自己動手做的務實型,心裡一定有底,馬上就能評估出來。

除此之外,參加完營隊後,還能在日常生活中繼續實踐,才能把營隊的學習成效放大。曾任國語日報社長的張學喜表示,爸媽應該要多詢問課程設計,鼓勵孩子參與具主題式的營隊,不但在同樣的主題中,透過引導、討論、訓練與協助,挖掘出孩子對主題的參與感,回家後,還要能延續在生活中實踐。


挑營隊原則3. 了解孩子的極限在哪、別一步登天

參加營隊,很多時候是提供給孩子從各式活動中得到平日生活中,比較難得擁有的第一次體驗。只是,這種第一次的嘗試,一定要考量與選擇孩子身心發展及能力水準可以承受的班別,否則無形中將帶給孩子壓力以及挫折感,一旦心生恐懼,反而適得其反。舉例來說,資質優異者,與跟不上進度的孩子,都有適合各自身心能力的營隊,要找適合的,而不是妄想跟不上進度的孩子,參加個偏向提供給資優生的營隊,就會馬上改善,這樣也才能讓孩子獲得真正的學習樂趣。

至於營隊的時間長度,也很重要。YWCA青少年事工部人員表示,許多家長期待孩子透過營隊體驗獨立生活,養成良好的生活態度。營隊時間有長有短,即使是國中生,若從來沒有離家過,還是會建議從二天一夜、四天三夜的短天數營隊開始嘗試,若是七到十天的長天數營隊,對孩子來說會適應得很難受,反而容易留下不好的心理影響。



挑營隊原則4. 安全至上最重要

選擇營隊時,挑選合法、可信賴的主辦機構,且具備豐富帶隊經驗者為佳。尤其是DIY動手做的露營、烘焙、工藝課程,或是在外過夜的營隊,有經驗的主辦單位懂得避免危難情況發生,即使真的發生狀況,也較能應變處理。

此外,最令家長頭疼的,就是孩子往返營隊的接送及安全問題,也是必須考量的因素。

台灣走透宋家元表示,營隊品質優劣,可以從了解營隊內容行程開始。規劃的內容是否周全,可以由流程、創新、食宿及安全中做考量,甚至包括緊急醫療的準備,都可以看出主辦單位的用心與否。


挑營隊原則5. 優先選擇有「成果發表活動」的營隊

許多營隊在學習課程內容外,也規劃了成果發表活動,可以大大加強參加營隊孩童對於營隊參與感及使命感;另外,許多國小以下的營隊活動,也會規劃親子課程,除增加孩童與家長互動時間,亦可讓家長透過互動學習,認識課程設計原理,進而於生活上運用,加深學習效果。也別忘了既然是強調成果發表,就可以先在報名時問問主辦單位,索取之前幾屆的學生成果資訊來參考。

 

延伸閱讀:

數位編輯:林士蕙、王惠英(2021.4更新)

本站提供網路意見交流,以上文章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未來親子學習平台立場
成為未來Family Line好友,看更多教養好文及最新教育資訊喔!

本篇文章出自第期未來Famiy雜誌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