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應給孩子能力,而非只是灌輸知識:孩子的韌性不是光靠著讀書聽課就能培養出來

無論是個人或整體,人類將愈來愈必須面對以前從未遇到的事物,像是超高智能機器、基因工程打造的身體、能夠精確操縱自己情緒的演算法、急速襲來的人為氣候災難,以及每過十年就得換個專業。│教養好文就在未來Family

「穩定」是奢侈品

雖然成年人的大腦並不像我們過去以為的那麼僵化,但和青少年的大腦相比,可塑性還是差了一截。要讓神經元重新連結、讓突觸重新搭上線,實在是難如登天。然而在二十一世紀,「穩定」會是我們無福消受的奢侈品。如果還想死守著穩定的身分、工作或世界觀,世界只會咻地一聲超越你,把你遠遠拋在後方。而因為人類的預期壽命應該會更長,你有可能有幾十年的時間,只能活得像一塊無知的化石一樣。想讓自己在這個世界還有點用(不只是經濟上,更重要的是在社會上),就需要能夠不斷學習、重塑自己;而且到時候,五十歲可能還算年輕。

等到改變成為常態,無論是個人或人類整體過去的經歷,參考價值都只會慢慢降低。無論是個人或整體,人類將愈來愈必須面對以前從未遇到的事物,像是超高智能機器、基因工程打造的身體、能夠精確操縱自己情緒的演算法、急速襲來的人為氣候災難,以及每過十年就得換個專業。面對前所未有的局面,到底該怎麼做才正確?現在被大量資訊淹沒,絕無可能全部吸收和分析,又該如何回應?如果不確定性已經不再是例外,而是常態,又要怎麼過下去?

想在這樣的世界過得順風順水,需要心態非常靈活、情感極度平衡。人類將不得不一再放棄某些自己最熟悉的事物,學會與未知和平相處。但麻煩的是,要教孩子擁抱未知、維持心理平衡,要比教他們物理方程式或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起因,來得困難許多。人的韌性不是光靠著讀書聽課就能培養出來。而且因為現在的教師多半也是舊教育體系下的產物,通常連他們自己的心態也還不夠靈活。

工業革命讓我們對教育的想法,就像是一條生產線。城鎮的中心有一座大型混凝土建築,分成許多相同的房間,每個房間再配有幾排桌椅。鐘聲響起,你就和另外三十個同年出生的孩子,一起進去某一間房間。每個小時都會有某個大人走進來,開始說話。而且是政府付錢叫他們這麼做的。有一個大人會告訴你,地球是什麼形狀,另一個告訴你人類的過去如何,再另一個告訴你人體是怎樣。

我們很容易對這種模式嗤之以鼻,而且幾乎所有人都會認為,就算這種教育模式在過去有些成就,現在也已經信用破產。但是到目前為止,我們還沒有找出可行的替代方案。至少,這種替代方案不能只適用於高檔的加州市郊富人區,而需要能夠擴大規模,即使在墨西哥鄉間也必須適用。
科技服務你、還是你在服務科技?

 

告訴孩子:不要太依賴大人

所以,如果有個十五歲的孩子,困在墨西哥、印度或阿拉巴馬州某間觀念過時的學校,我能給他的最好建議就是:不要太依賴大人。

多數的大人都是一片好意,但他們就是不懂現在這個世界了。在過去,「聽大人的話」會是相對安全的選項,因為在當時,他們確實懂那個世界,而且世界的變化並不快。但二十一世紀不一樣,變化的腳步愈來愈快,你永遠無法知道,大人告訴你的到底是永恆的智慧、還是過時的偏見。

那麼,到底你可以依賴什麼呢?也許是科技?這會是更冒險的選項。科技可以帶來許多幫助,但如果科技在你的生活裡掌握太多權力,科技就可能把你當作人質,只推動它想達到的目標。幾千年前,人類發明了農業;但這項科技只讓一小群精英變得富裕,大多數人類反而淪為奴隸。大多數人發現自己得頂著炎炎烈日,拔草、澆水、收成,工作從日出到日落。這也可能成為你的命運。

科技並不壞。如果你知道自己想要什麼,科技能幫助你達成目標。但如果你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科技就很容易為你塑造目標,控制了你的生活。特別是隨著科技愈來愈了解人類,你可能愈來愈會發現,好像是自己在服務科技,而不是科技在服務你。有沒有看過街上的人像喪屍一樣遊蕩,臉幾乎貼在手機上?你覺得是他們控制了科技,還是科技控制了他們?

這麼說來,你是該依賴自己嗎?如果這是《芝麻街》或是以前那種迪士尼電影,這聽起來可能是個好主意,但這個選項在現實生活的成效並不佳。就連迪士尼也發現了這一點。大多數人就像《腦筋急轉彎》裡的萊莉,其實並不瞭解自己,打算「傾聽自己內心的聲音」時,反而容易遭到外部的操縱。我們在腦裡聽到的那些聲音絕不值得信賴,因為這些聲音反映的總是國家的政治宣傳、意識型態的洗腦手段、商業廣告的殷殷召喚,更別提人體生化機制本來就有缺陷。

隨著生物科技和機器學習不斷進步,要操縱人類最深層的情緒和欲望,只會變得愈來愈簡單,於是「順從你的渴望」、「跟著你的心」、「隨心所欲」就會愈來愈危險。等到可口可樂、亞馬遜、百度或政府,知道怎樣觸動你的心弦、按下你大腦的開關;那麼,那些行銷專家的目的和你內心的渴望,之間的區別是否還容易看得清?

要面對這項艱巨的任務,就必須下定決心、瞭解自己這套作業系統。人人都需要知道自己的本質,希望在人生中達到什麼目標。在本書所提出的諸多建議裡,這絕對是歷史最悠久的一條:認識你自己。
 

※更多關於「」您可能有興趣的文章是...

創新工場董事長 李開復 AI來了,教育怎麼改? https://goo.gl/7ergFF

嚴長壽:在世界地圖上,找到自己 科技浪潮下,青年的未來何在? https://goo.gl/WHXvsL

 

摘自  哈拉瑞 《21世紀的21堂課》第19堂課  教育:改變是唯一不變的事/天下文化

數位編輯:王信惠

本站提供網路意見交流,以上文章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未來親子學習平台立場
成為未來Family Line好友,看更多教養好文及最新教育資訊喔!

★填問卷
領$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