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生需要的從來就不是同情而是同理,教育工作者應善待每一個孩子,看見他們的亮點

我們學校這十幾年來每一年都有特殊需求兒,ADHD(注意力不足過動症)、自閉兒、亞斯柏格症、語言發展遲緩、情緒障礙、腦性麻痺…都有完整帶完他們三年以上的經驗,但就算已經累積了這麼多的經驗,對於每個特殊需求兒及他們的家庭,我們仍然戰戰兢兢不敢馬虎

作者/何翩翩(天主教寶血幼兒園園長 )

這兩天看到了去年九月發生的一個悲劇重新被檢討與正視,一個國一的特殊需求兒(妥瑞合併過動)因學校處理不當,加上媽媽在學校現場第一時間希望他冷靜下來聽老師的話而賞了他一巴掌,所以回家後居然選擇了輕生,留下媽媽心中永遠的傷痛。

我們學校這十幾年來每一年都有特殊需求兒,ADHD(注意力不足過動症)、自閉兒、亞斯柏格症、語言發展遲緩、情緒障礙、腦性麻痺…都有完整帶完他們三年以上的經驗,但就算已經累積了這麼多的經驗,對於每個特殊需求兒及他們的家庭,我們仍然戰戰兢兢不敢馬虎,而且多年的經驗告訴我們,就算診斷證明的病症一樣,但每個孩子都還是不一樣的,我們都還是得重新了解與學習怎麼帶他們,怎麼和他們相處。

但這幾年遇到不少狀況是我們辛辛苦苦帶大三年的孩子,準備了完整的IEP(個別化教育)檔案資料,作足了銜接的工作,送到小學後卻聽到讓人唏噓的際遇,曾經有個自閉症的孩子,當我們充滿信心的把他送到小學後,卻聽到爸媽告訴我們,帶班的老師及學校資源系統根本缺乏專業,孩子因為寫字速度很慢,所以每天早上連絡本都抄不完,翻開他的連絡本每頁都是老師用紅筆打一個大問號,每天都抄不完,老師也不曾想辦法處理。

爸媽和老師溝通更是狀況連連,甚至第一次開會時,我們送去的厚厚一疊轉銜資料連個影都沒有,只派出一位年輕的資源班老師和爸爸聊聊;導師更是誇張,當爸爸反應孩子可能因為能力不夠,需要彈性給作業或考試時,老師說:「我覺得是你們要求不夠,只要再嚴格一些,我相信他可以的!」結果是孩子開始拔自己後腦勺的頭髮,拔到禿了一塊,還曾躲在桌子底下不肯出來,媽媽告訴我每天早上看到孩子拖著沉重的腳步走進校園就覺得心疼。

好在這對家長一年後選擇幫孩子轉了學,到了新學校有了建全的資源系統,孩子終於恢復幼兒園時期的笑容,但說真的,這樣的故事在我們的校園內層出不窮,在某親子雜誌中就有提到「國中小的學障兒,十年增加了一倍」,當然這樣的比例很大的原因「這十年來政府的特教宣導,老師的敏感度提升,加上台灣在學障、情障的鑑定上有了工具及標準,造成通報鑑定確診的數量增加」,媒體也提到特殊生大增也帶給教學現場兩大的難題,就是「疑似生」的判定,以及「教育學障兒,普通班教師的認識與裝備不足」。

今年其實也有發生讓我們捏一把冷汗的事,我們的自閉兒到了小學端,雖然遇到年輕、用心的老師,但她並沒有重視我們送過去完整的轉銜報告,因為她認為不要給孩子貼標籤,想要自己重新認識他,立意聽起來雖好,但開學沒多久就發生孩子在放學時間走失的意外,也還好這位老師馬上改變作法,找我們開會努力亡羊補牢,希望藉著我們這幾年來帶這個孩子的經驗,來協助孩子未來小學生活能少走些冤枉路。

家有特殊需求兒的苦,我想不是一般家庭可以理解的,但他們需要的從來就不是同情而是同理。說真的,在我們的經驗中最充滿挑戰的就是有攻擊行為的過動兒或情障生,因為衝突發生時,彼此都倍受威脅的情況下,真的沒有幾個師長可以理性的處理與判斷,但這不代表我們作不到,而是身為教育工作者必須要自我準備與修練的功課,只靠著舊經驗去帶領新世代的孩子絕對是不夠的,我們沒有人會希望一條年輕的生命,就這樣流失在我們的手中,也應該以此為惕,重新思考自己是不是有善待每一個孩子。

教師的工作任重而道遠,在教師節的這天除了真的要好好謝謝在教育崗位上盡忠職守的每位老師之外,更要自我提醒,有緣和我們相遇、相處的每個孩子都可能因為我們而消沉喪志,或是因為我們找到他的亮點而自信發光,人生不會只有一條路可以走,一定要記得讓孩子們知道,無論如何總會有一個大人,在身後挺你,永遠都相信你可以。


※延伸閱讀
我的孩子並不完美,但我仍然深愛著她
https://gfamily.cwgv.com.tw/content/index/2359
特殊兒家長:學校能夠對孩子多一點包容,是我們卑微的願望
https://gfamily.cwgv.com.tw/content/index/6700

 

數位編輯:黃小羽

 

本站提供網路意見交流,以上文章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未來親子學習平台立場
成為未來Family Line好友,看更多教養好文及最新教育資訊喔!

★填問卷
領$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