飯桌就是最好的課桌:愛,就是好好陪孩子,吃每一頓飯

小編有四個孩子,育兒的十多年,看到社會最大的轉變,應該就是父母依賴手機當保姆的比重越來越大,當我們走進餐廳,不管是速食小吃店還是五星級大飯店,百分之八十帶著小孩的家庭,都會在孩子面前架起一台手機播放卡通,對父母來說,可能是片刻的喘息,對孩子來說,喪失的卻是餐桌上體會食物的美好和與人互動的能力。

角色感訓練系統:飯桌就是最好的課桌

和所有朝九晚五的職場媽媽一樣,我陪伴孩子的時間其實只有晚上、週末和假期。雖然我理性上認同陪伴的質永遠比量重要,但做媽媽永遠都會有一點點愧疚感和小懷疑,生怕自己給得不夠。所以,我會尤其珍惜相處的時光。

還好,有一件事我一直堅持得不錯,就是平日裡晚上基本不出門,陪他吃好每一頓晚飯。

就是在這一頓飯的時光裡,我看著他自己從坐上餐椅、學會用湯匙,到試著參與我們的聊天,我一點一點讀懂了他的變化,也學會了怎麼跟慢慢長大的他好好相處。

從他自己坐上餐桌椅那一刻,我就給他準備了一套專屬餐具,一件輕薄舒適的「天使」吃飯衣,告訴他,這是他的禮物。那一刻,代表他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開始了自己的美食之旅。

 

餐桌時光紀錄孩子的成長

剛開始獨立用湯匙的時候他才一歲,把食物準確地放進嘴巴裡,經常失敗。這個階段,大人能力所及的平常,對他來說,都是探險。我們從未刻意指導他用什麼方式進食--筷子、湯匙或者手,因為進食是本能,環境越自由越容易學會。

二○一五年的三月,我在東京,先生發來一段影片--兒子慢慢分開手中的筷子,夾起一塊紅燒肉,鎮定地放進自己的嘴巴裡。那時候他不到兩歲。代官山一帶人潮洶湧,我卻站在馬路上,感動得眼淚突然就掉了下來。

餐桌邊的故事從不止於歡笑。他很快不再甘心於老老實實吃飯,開始尖叫著拒絕上餐椅;會故意把碗裡的東西扔到地上,會堅持把米飯倒進吃飯衣的口袋裡進食。還有一次,他突然站起來,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爬到桌上,用湯匙把半鍋的肉全部撥了出來!

毫無經驗的我們一度很抓狂,會跟他較勁。有一天,他死活不願意吃飯,我嚴肅要求他不許浪費,他坐在餐椅上邊哭邊吃。聞訊趕來的外婆告訴我,他今天晚飯前剛吃了一塊隔壁小朋友的生日蛋糕,我瞬間為自己的武斷感到羞愧。

那天我反思了很久。我想,當孩子表現調皮或者焦躁的時候,背後一定都有一個他無力表達清楚的理由--這不是父母的問題,但如何妥善地處理,卻是父母要面對的問題。

不就是吃頓飯嗎?他可以有自己的情緒,為什麼一定要遵循我們的標準?理解他的感受,遠遠比讓他正常地吃完一頓飯要重要得多啊。

 

讓孩子參與備餐的過程

隨著孩子慢慢長大,他的自控力越來越強,我們的晚餐體驗,也不再局限於「吃」這最後一個環節。我會偶爾教他一些就餐禮儀,並嘗試讓他體驗和參與關於晚餐的全部過程。

比如,烘焙一個蛋糕,他也會領到任務--負責用打蛋器把蛋液打到足夠順滑。他為這種被重視的參與感開心得不行,攪蛋液現在都是他最喜歡做的事。

自然,小小的他幹活時添亂較多,比如,蛋液濺到了吃飯衣上,有時候他會趁我不注意舔一下打蛋器,但是這又有什麼關係呢?

他笑得小鼻子都皺了起來,肉乎乎的小手一抹鼻子,弄得臉上都是蛋液,還得意地舉著盆子給我看。「哎呀,誰這麼棒啊?」他那麼滑稽又可愛,我忍不住一把摟進懷裡親了又親。

就這樣,一頓頓平平淡淡的飯,我一點一點地參與著他的成長。

在餐廳就餐時,我們都目睹過「頑童與餐桌的戰爭」:總有孩子不停打鬧、互相追逐;敲打盤子,不斷打斷大人說話;尖叫……但也會遇到那些安安靜靜吃飯、看上去很有禮儀的孩子。

有人說,後者源於優良家教,源於言傳身教,我覺得,最重要的是源於尊重。從一開始,在我家的餐桌上,孩子就是與大人一樣的一分子,他可以選擇用筷子湯匙,甚至用手;他有權因為能力不足或者情緒需要,把餐桌搞得一片狼藉;他在叛逆期的情緒,不會被粗暴打擊;最重要的是,他在吃飯這件事上享有了被尊重的權利,自己能決定吃什麼、吃多少。他的感受,大家都認真對待。

因為一頓飯,從不應該只有一個完美秩序和精緻布置的樣子,重要的是在這張餐桌上度過的美好而溫馨的時光。

就在這張飯桌邊,一家人慢慢聊著天,交換一天的好笑或者煩惱,聽著孩子用他煞有介事卻天馬行空的語言,把大家逗得哈哈大笑。這些用心的陪伴,是一種儲備的能量。

我想孩子不一定會記得這些具體的事,但他會記住這種暖暖的感覺,未來無論生活有什麼憂愁,都會讓他覺得並不那麼孤單。

 

餐桌是最好的課堂

從社會學角度來看,家人多多陪伴孩子用餐,是家庭成員之間形成社會角色感最初的課堂。在家庭內部,飯桌應該是關係複雜度最高的場所了,餐桌文化是家庭文化通向社會文化的最小縮影,也是最佳窗口。

角色感在一個人的成長過程中是極其重要的,因為我們目睹無數所謂低情商的人,他們並不是真正的惡或者智力低下,而是沒有經過長久且溫和的社會角色感訓練,要麼容易處處顯示出一種刻意修飾的「修養」,要麼就是與眾人格格不入,行事無禮且失當。

一個人格完整的人,並不是天性善良、友好就夠了,角色感會讓我們能夠在相對複雜的社會關係語境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從而做出穩妥且精當的回應。如果你希望自己和家人能夠具備與社會可以融洽的情商,那麼飯桌一定是最好的課桌。

在電影《麥兜:我和我媽媽》中,麥兜的媽媽生活艱難,卻從未放棄樂觀。不管遇到什麼快樂的事,媽媽都會帶麥兜吃一頓好吃的慶祝--

麥兜畢業了,媽媽帶他去大排檔吃一頓火鍋;在廉價小旅館裡假裝豪華旅行,配合牆上的櫻花主題,點一份拌飯;甚至媽媽生病了,把麥兜託付給親戚,也不忘囑咐,記得速食麵裡要放雞蛋……

為什麼我們如此在意跟親人吃的每一頓飯?

因為,這些美食的氣味,在未來的日子裡,會繞過理性直接湧向感情。

因為,家人做的食物本身就是一種能量,安撫身體、慰藉心情。

因為,記錄孩子一天天成長的,除了牆上貼著的身高尺,還有一頓頓我們一起吃過的美食。

因為,愛,就是好好陪孩子,吃每一頓飯。

 

#你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

給我的寶貝女兒:真正的公主,從來都沒有公主病>>https://pse.is/EPMUQ

洪蘭:品格教育,從餐桌聊天開始>>https://pse.is/F5SEK

 

摘自   周桂伊願你把將就活成講究 認知差:你比人生贏家差在哪?/三采文化

 

Photo:pexels, CC Licensed.

數位編輯:吳怡蓓、王信惠

本站提供網路意見交流,以上文章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未來親子學習平台立場
成為未來Family Line好友,看更多教養好文及最新教育資訊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