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學校怎麼選? 先問自己三大問題,哪種特質的孩子適合私校?心理師提建議

又到了選校的季節,幼稚園升小學、小學升國中,孩子人生重要轉捩點,父母總得認真把關。近年私校詢問度持續發熱,為了孩子的教育,父母不惜砸大錢,開發潛力、拚競爭力。然而,每個制度都有缺失,也不是口碑好的學校就適合自家孩子,孩子的學校怎麼選?《未來Family》做了詳細分析。

又到了選校的季節,幼稚園升小學、小學升國中,孩子人生重要轉捩點,父母總得認真把關。近年私校詢問度持續發熱,為了孩子的教育,父母不惜砸大錢,開發潛力、拚競爭力。然而,每個制度都有缺失,也不是口碑好的學校就適合自家孩子,孩子的學校怎麼選?《未來Family》做了詳細分析。

12年國教推動後,掀起家長間爭相詢問私校的熱潮,而在不同學習階段,主要目的不同,進私校比率也大不同。

104學年度,就讀私立小學的學生占全體小學生總數2.9%,就讀私立初中的比率則大升至12.4%,多出近10個百分點,而且數字比往年成長不少。為什麼到國中、甚至高中,比率這麼高?

因為人人可上大學,加上對「老師講、學生抄」的傳統填鴨教育反感,辦學有特色的私校吸引愈來愈多學生。有趣的是,家長在小學階段是為了「放」,在國高中階段卻是為了「收」。

在小學時期,沒有升國中的升學壓力,父母願意讓孩子接受非傳統制式教育,要探索天賦、快樂發展、自由開創;但到了國高中時期,為進入好一點的大學,父母要孩子收心,專心念書、準備考試。

近年來,私校生升大學不斷傳出捷報。「台大申請一階通過人次,前10高中排名:私立東山高中排第7,甚至贏過台中女中、台南一中及高雄女中,」台北東山高中輔導主任陳錦極拿著4月剛出爐的快訊,分享今年大學甄選通過台大一階篩選結果。


公校宛如小型社會,提供成長的韌性

教育選擇變得更多元化,但該不該替孩子選學校、究竟該選公校或私校、不同私校之間的差異為何,各有各的擁護觀點。但即使口碑不錯的學校,也不一定適合自家的孩子。

在小學階段,傳統的學區劃分,早已綑綁不住父母對子女教育的想像和期待。大學區制的特色小學、實驗教育或私立學校,成為家長擇校的新名單。
「除了家庭外,孩子有大量時間都浸淫在學校環境,對於他的知識學習、人格養成有很大影響,」淡江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專任助理教授薛雅慈指出,父母有必要為孩子選校,因為成長中的孩子仍相當脆弱、需要保護,有待慢慢從內在養成正向的力量。

有的家長主張就讀公立學校。擅長先天氣質評估的臨床心理師張黛眉,育有一女、一子,除了剛開始會挑選適合的幼兒園外,升小學即直接就讀學區內的公立學校。她認為,人生就是「自然而然」面對環境和挑戰,包括好或壞的面向,「公立學校就像一個小型社會」,來自不同的家庭背景,其間遇過不適任的老師、問題也是一大堆,但孩子的成長較有韌性。

有的家長不排斥選擇私校。曾服務於公立學校、現任新竹照海華德福教師姜佳妤比喻,一般的公立教育體系猶如全民健保,可以滿足最基本的教育需求,在考量家庭、父母及孩子等不同因素之後,可能做出不一樣的教育選擇。

 

問題1〉家庭經濟狀況?

有些家長不惜舟車勞頓、舉家遷徙,就為幫孩子覓得一處學習的桃花源,也有家長擇校的首要條件就是離家近,即使學校備有交通車,仍不希望孩子上下課花太長的通勤時間,影響生活作息和睡眠。

父母雙薪、欠缺後援的家庭,經常會安排孩子就讀私立小學,透過學校提供全天、有系統規劃的學習課程和社團活動,比起坊間的課後安親班更令人放心。

此外,家庭經濟的教育預算分配也是一大因素。一般公立每學期收費不超過2000元,私校每學期收費從6、7萬元到10多萬元不等,最貴一年可能高達60萬元。

私校的收費標準,其實反映孩子可能接觸的課程。一般、雙語或國際班的課程安排不同,也直接影響收費的高低。

將孩子送私校,家長應評估更長遠的教育規畫,希望孩子留在國內考試升學或銜接國外求學,不同的發展目標涵蓋不同的學習內容。


問題2〉 子女的想像和期待?

「父母希望孩子長大後,可以成為什麼樣的人?」姜佳妤強調,對於子女教育的想像和期待,主要影響了家長的思索及決定。

有些家長嚮往不同的教育理念,努力找到孩子的天命,相信素養、能力比知識重要。

赤皮仔自學團主持人鄭婉琪即是一例。她坦言曾考慮讓兒子和女兒在學區內就讀,但因為沒辦法接受背誦、老師對學生的負面言詞、以考試為主的學校文化而出走,「選擇一詞,隱含著將教育當作商品,但我沒辦法接受違背教育本質太多的學校。」

在小學階段,開放大學區制的特色學校,如台北市的大屯、湖山、桃源、雙溪、溪山、博嘉等國小,乃至種籽、森小、慈心華德福、人文、全人等實驗學校,甚至申請自學,往往成為這類型家長心目中較理想的學習園地。
不少父母考慮在孩子升國中時改念私校,可能因為學區內國中的風評實在太差,更常見的理由則是為了「拚競爭力」。

姜佳妤分析私校的選擇,注重競爭力(特別是英語力)的家長,通常選擇標榜雙語和成績的私立學校,期望孩子能夠考上好的大學、取得好的工作;觀念逐漸改變的父母,較認同投入自主學習、田園教學或運動等均衡多元發展的改革私校;重視品德教育的人,則傾向宗教性的私立中小學,如普台或福智中小學,企盼孩子能夠成為良善的人,將來有益社會。


問題3〉孩子的個性差異?

曾在知名私立小學任教的D老師提到,同樣就讀雙語私校的孿生兄弟,哥哥的課業成績不錯,弟弟的字寫得漂亮,但考試不及格、英語特別差,甚至索性在課堂上吹笛子,表達內心的抗議。

徐小姐的女兒從幼兒園到現在高二,一直都念私立學校,弟弟也跟隨姊姊。但徐小姐確定兒子有過動、注意力不足、讀寫障礙等問題後,即使私校老師盡力關懷協助,仍決定轉換到沒有課業壓力的學習環境,最後落腳陽明山區一所特色小學,之後選擇有特教資源的公立國中。


沒有完美學校,家庭教育仍是根本

然而即使念私校,父母的陪伴關心仍然極需要。D老師觀察,家長對孩子的積極栽培分成兩種:一是全然交給學校、一是用心陪伴成長,「其實孩子還是要自己教,家庭教育仍是最重要的。」

姜佳妤指出,很多選私校的父母抱持「為孩子採購教育」的消費者心態,過度要求要把孩子教到什麼程度,以為花很多錢給孩子受教育,就是盡到教育的責任,「但每個孩子都來自家庭,老師給再多,也比不上父母一個關懷的眼神。」

「不要假想有一個非常完美的學校,」薛雅慈提醒,不管選擇什麼樣的學校,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家長仍要負擔很大的責任,特別是孩子的內在問題。

不同的學習環境可能意味著不同的問題,父母需要有足夠的智慧與勇氣,陪著孩子一起面對度過每個階段。

以私校為例,大部分學生的家庭背景單純、同質性高,孩子不容易學壞,但也因為環境比較單一封閉,人生的衝擊可能來得較晚;或者,大量填鴨的學習型態、追逐分數的反覆練習,也可能破壞孩子的學習胃口、扼殺創意能力。

一名就讀私立明星初中的男學生,學業成績優異、全校排名前十以內,卻主動要求轉學,只因無法接受大量反覆練習測驗題目,並因而剝奪與家人相處時間的學習生活,最後決定轉進公立國中。


別輕忽私校潛在的自我中心優越感

此外,金錢物質的比較、自我中心的優越感等,父母可能輕忽這些問題對孩子的負面影響。

薛雅慈指出,貴族的私立學校,孩子習慣比較名牌、行頭,例如:有學生帶了非名牌的毛巾,被同學譏為抹布;或爸爸是計程車司機,卻向同學謊稱是自己的專屬司機;也有父母為孩子包場辦生日派對、請人表演魔術,用物質打造社會網絡。

張黛眉提醒,如果就讀私校因而有優越感,反而容易造成孩子虛浮、沒有同理心,「為了持續保持優越,內在反而沒有自信,一輩子可能過得更辛苦。」
保護孩子的自信、維護孩子的天賦,是父母可以努力為子女做的事。

張黛眉從小擅長念書、考試,順利考上北一女和台大,本以為孩子也應如此,沒想到女兒聰明好動、不喜歡閱讀、注意力較不集中,雖不利於考試升學的學習環境,卻擅長生活觀察及街頭智慧,「她就是她,我因此慢慢學會放下,並尊重生命。」

「教育需要的是,尊重每一個人的發展,」鄭婉琪強調,教育不是選擇與競爭,也不是一場比賽,12年國教的核心素養──自發、互動、共好是不錯的方向,父母應支持老師用心看待每一位孩子,並回歸教育的本質去做教育。

 

何種特質的孩子適合私校?

臨床心理師張黛眉建議,孩子的個性特質也是選校的一大考量,父母甚至可以帶著孩子參觀學校、聆聽當事人的想法,有下列三個考慮點:

一、早熟的孩子:如果孩子比較早熟、頗有自己的想法,經常覺得同儕無聊、幼稚且無法融入,可考慮選擇共學團體或實驗學校,但要注意日後學習銜接的問題。

二、活潑好動的孩子:較好動、缺乏內在控制力的孩子,以前認為適合送到森小之類的學校,但現在的主張是給予外在結構較強、賞罰分明的學習環境,例如一般公私立小學,才有助於內在結構的建立。

三、自律且抗壓性高的孩子:私立學校通常會有較大的課業壓力,適合抗壓性高、學習能力不錯的孩子;另外,自律較差、能力不錯、自我要求標準太寬鬆的孩子,也可透過私校的學習氛圍,激發出更大的潛能。

 

如何選校 延伸閱讀>>

國小選校〉公立小學如何選?掌握6指標,運用2方法做評估表 

國中選校〉公校或私校?國中選校6大評估重點 

高中選校〉如何選擇適合的高中?掌握選校5大原則 

 

 
本站提供網路意見交流,以上文章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未來親子學習平台立場
成為未來Family Line好友,看更多教養好文及最新教育資訊喔!

本篇文章出自第期未來Famiy雜誌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