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苛要求自己的孩子,反而容易嫉妒別人

對成功人士的羨慕、嫉妒,其實都反映了內心的自卑與不安,渴望成功,卻覺得自己無法擁有成功。如果真的覺得自己夠好,就不需要與他人比較,更不需要貶低他人來突顯自己的優越。

文/天海


嚴苛要求自己的孩子,是因為不想受到否定

小傑自小就是認真負責的孩子,嚴格要求自己要有好成績、好表現,一般小孩是能不去學校就不去學校,他則是一旦生病無法去學校,就會擔心學習進度因此落後。這些要求從來不是來自父母,都是他自己。直到現在,進入事業發展的人生階段,這種性格越來越鮮明,他嚴格要求自己,嚴謹地安排工作,渴望自己的專業受到重視與肯定,但當他必須面對群眾,尤其是以他為焦點的時候,他總是格外緊張,深怕自己表現不好,會招致批評與否定。然而他也不想放棄能表現自己的機會,因為,那是能證明自己能力的唯一方式。

害怕和焦慮,是因為自信不足

這種害怕群眾眼光的狀態,其實是反應自己內在自信不足,不相信自己是好的。正因為不相信自己是好的,才會需要去證明自己的能力。這和實際上的能力強弱無關,是嚴師人格的高標準與低自信,讓他總是無法認同自己的能力。


自信不足,反而會時常批判他人、嚴格要求別人

嚴師人格很容易批判他人,特別是針對對方表現得不夠好之處。也很容易對身邊的人,尤其是較親近的家人、伴侶、合作夥伴、重要朋友等特別嚴格,看不慣他們不合標準的作為。這其實是一種投射作用,把對自己的限制,投射到他人身上,也對對方有同樣的要求和限制,就好像照鏡子一樣,我們從對方身上看到自己不願接受的部分,亟欲除之而後快,所以批判他要求他,希望他不要再有這樣的表現,背後的意識是:不允許自己有這樣的表現。

例如:看到家人面對工作鬆散隨便、做事不認真的樣子,越看越火,覺得他太不應該了,心裡升起的批判是:「他不可以這樣子,太不認真了。」這表示,你平時也是如此要求自己,認為自己不可以鬆散、不可以不認真。你真正在批判的是不認真的自己。因此,你幾乎不會表現出不認真的一面,因為你逼自己一定要認真,你只接受認真的自己。

我們可以藉由這樣的觀察,覺察嚴師人格給自己的批判與制約。你會發現,對方只是鏡子,這面鏡子讓你看見你對自己施加了多少限制與批判。

 

自卑,所以嫉妒別人的成功

是否常對他人的成功感到羨慕嫉妒、想貶低他人?或對他人的失敗感到鬆一口氣與安心?

嚴師人格內心深處的自卑,令他很難相信成功,但又嚮往成功來建立成就感與自信。當看到他人的成功時,容易聯想到自己此時還未成功、還有不夠好的地方,會引發內心深處的自卑感;並羨慕他人已經擁有他所渴望的成功,甚至心生嫉妒,忍不住質疑:為什麼他可以?憑什麼?

我們會羨慕嫉妒的事物,通常是自己渴望擁有但卻還沒有的,而羨慕嫉妒的對象,就是能擁有這些事物的人。因此,對成功人士的羨慕、嫉妒,其實都反映了內心的自卑與不安,渴望成功卻覺得自己無法擁有成功。說到底,就是不相信自己會成功。越多的羨慕嫉妒,表示越不相信自己能有成就,也表示自卑感越多。

有時,嚴師人格的自卑感,也會驅使我們想要貶抑他人、批評他人的成就。因為看到他人的成功,就會顯得自己卑微與失敗,因而升起防衛機制,用貶抑他人或酸言酸語來維護自己的自尊,彷彿只要對方沒那麼成功、沒那麼厲害,自己也就不會顯得這麼差了。以貶抑他人獲取自身的優越感,說明了內在深處的自卑,畢竟,如果真的覺得自己夠好,就不需要與他人比較,更不需要貶低他人來突顯自己的優越。

相對地,看到他人失敗時覺得安心與放鬆,這也是嚴師人格的特質。他人的失敗,在嚴師人格看來,似乎能夠映襯、彰顯自己的成功,使我們感覺「我應該比他好,所以我也沒那麼糟」,產生勝過對方的優越感,彌補一點欠缺的自信。另一方面,他人的失敗減少了自己必須成功的壓力,讓我們心想「既然他都失敗了,我失敗也是正常的」。他人的「失敗展演」呼應了我們內在不相信成功、預設將會失敗的心態,因此也不需要堅持非成功不可了,因而鬆一口氣。

 

學習「嬰兒/母親人格」的滋養照顧、情感連結

總是把眼光放在成功與外在成就的嚴師人格,其實是很需要多關照內心世界的。嚴師人格看似獨立堅強、不太有情緒起伏,但不代表他不需要被照顧或沒有情緒。相反地,因為長期壓抑沒有抒發,可能累積成病,最後導致身體上的問題或憂鬱傾向。

這時候,就需要讓嬰兒/母親人格來平衡一下,偶爾表達一下情緒,無論是說或寫;偶爾透露脆弱的一面,讓人照顧與關心;偶爾把焦點從外在世界拉回到內在,感覺一下自己心裡的感受:此時此刻需要什麼?是好好吃一頓飯?散散心?大玩一場?找人聊聊天喝點小酒?之所以會說「偶爾」就好,是因為對嚴師人格而言,能做到「偶爾」就很不錯了!

呈現脆弱的一面對嚴師人格尤其困難。失衡的嚴師人格只希望自己很強,不能接納自己的脆弱面,因此不願被人看到脆弱的部分。也可能因為過去的陰影,而不願打開內心以免受傷,是保護自己的一種方式。適當的自我保護當然有必要,所以可選擇較信任的人透露內心的脆弱,一次一點地慢慢練習,訴說自己的感覺與不安,讓那些愛你的人有機會接觸你的內心,與你產生情感上的連結。而你也會因此感受到被支持,增強內心的安全感,重新感覺與人的情感連結,發現那是一種多麼美好的感受

摘自 天海《每一次困境,都是療癒的開始》/麥田出版


Photo:bsrdn,CC Licensed.
數位編輯整理:吳羽茜

 

本站提供網路意見交流,以上文章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未來親子學習平台立場
成為未來Family Line好友,看更多教養好文及最新教育資訊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