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毒品擴散至高社經家庭:青少年吸毒新現象

有如魔鬼化身的新興毒品,正從各處悄悄入侵校園。青少年會接觸毒品的兩個重要原因,竟然與父母、家庭有關。多用「心」去看待孩子、關心孩子,或許才是最有效的禁毒之道。

外界常常誤解,以為只有大家眼中的問題學生,或是高風險家庭的孩子,容易陷入毒品的陷阱。實際上,經過統計分析,警方發現青少年會接觸毒品的兩個重要原因,竟然與父母、家庭有關。

第一個重要原因是,親子關係溝通不良而產生衝突,導致親子間仇視與不信任,而讓孩子脫離家庭,這通常是主因。第二個是父母親忙於工作,疏忽跟子女對話、傾聽,以及忽視孩子的需求,親子疏離導致孩子將生活重心轉向朋友。

 

青少年渴望同儕肯定、追尋刺激

因此,在我採訪過的案例中,染上毒癮的包括了不少高社經地位家庭的孩子。他們的父母往往是社會上有成就的族群,但在滿足孩子的物質需求後,卻往往忽視了心理與生活交友狀況,加上源源不絕的金援,反而讓這些養尊處優的孩子,更容易成群染上毒癮。

2018年暑假,警方曾破獲一個大麻毒品集團,循線追查後逮捕7名才剛滿19歲的嫌犯。想不到這7人的家世背景,一個比一個有來頭,父母親涵蓋電腦、電子、機電、科技、建設公司等企業高階主管與律師。重點是,他們都是從小就在同一所貴族學校就讀,本性並不壞,喜歡一起廝混,但當其中有人開始吸食大麻後,所有人都跟著淪陷。

有如魔鬼化身的新興毒品,正利用與家庭愈來愈疏離的青少年,在渴望同儕肯定、追尋刺激的特性驅使下,從各處悄悄潛入校園。因為價格便宜、包裝多變、取得管道多元,擴散速度很快,看似平常無害的一顆梅子糖、一包巧克力、一杯咖啡或奶茶、很可能就讓既好奇又懵懂的學子,從此陷入毒癮深淵。

法務部分析,根據因毒品案入監輔導資料,第一次施用毒品的原因,有82%是出於好奇、無聊與對未來人生沒有期待;有18%是因為環境壓力造成。以下幾個青少年吸毒的新現象,值得關注。

 

平均首次用藥年齡降到12.5歲

毒品入侵校園已經非常嚴重。國家衛生研究院最新的資料顯示,目前我國平均首次用藥的年齡已經降到12.5歲,其中首次用藥的地點,更有23.1%發生在校園。

新興毒品入侵年輕族群,不只以時尚包裝吸引年輕人,製毒師更不斷小幅更動毒品化學結構,規避毒品危害防制條例。不但檢警難以察覺,連校園學子也可能在受到同儕鼓吹試用時,誤以為是流行的零嘴而不在意。

藥頭發現校園是賺錢好途徑

令人憂心的是,學校因顧及學生權利及隱私,以及少子化的招生壓力而必須考量聲譽,能管制學生的範圍愈來愈限縮。警方掃蕩幫派藥頭時,發現了一個驚人的現況。原來,校園對於藥頭來說,是最安全又最不會惹上麻煩的賺錢途徑。

警方分析,「販毒的人如何在校園賣毒品?藥頭專門透過中輟生或與外界較有接觸的在校生,例如經常參加陣頭的學生,先免費供毒讓他吸食上癮,接著就挑明,如果可以讓同學一起吸,不但自己可以賺錢,藥也完全免費。」

警政單位統計,青少年吸毒以拉K最多,因為吸食K他命並未觸犯《刑法》,讓許多不肖藥頭或藥腳以此蠱惑青少年。也因為未強制將拉K者勒戒,這些學生回到校園上課後,學校老師不是無專業能力協助,就是管不動、不敢管,學校多以記過處分,只求問題學生盡快轉學。學生得不到認同與協助,只好再吸毒逃避現實或取得認同。

 

校園內拉學生吸毒如老鼠會

就像老鼠會一樣,讓學生去學校層層推廣,「雖然大家知道毒品不能碰,大多數人也不會碰,不過遇上講義氣,或是對朋友依賴性強的學生,為了避免破壞人際關係失去友誼,經常仗著一股傻勁嘗試,次數一多就上癮了。」

警方統計青少年吸毒的五大理由,分別是:「朋友找我一起,不好意思拒絕」、「好奇」、「壓力很大想紓解」、「加入幫派,大家都在拉K」,以及「朋友拿這個當禮物」,多數涉毒青少年碰觸毒品的第一次,就是在這些因素下開始。

青少年向來以同儕為重,遇到好友慫恿,在好奇心及朋友義氣驅使之下,第一個念頭都是「反正只有一次,我就做給他們看」。但就像很多人第一次學抽菸心裡想的都是:「裝一下就好,不吸好像無法融入大家,以後會被排擠。」幾次裝樣子吸下來,就慢慢上癮了,吸毒也是如此模式。

這些毒品藥頭、小盤商,就以他們過去染上毒癮的經歷,複製在這些涉世未深的學生身上。這些藥頭也曾是免費吸食毒品後,變成人家的下線,用「老鼠會」的方式,再去校園中吸引別人。

全國的校園在毒品集團有計畫的打入下,擴散得非常快。因為這就像流感,一個傳給一個,如果校外的藥頭可以吸收5個同學做下線,這5個人就都必須向他購買,因為也只有這個管道,外面並不容易買到。

新興毒品避刑責,擴散加速

教育部也分析,近3年來,青少年施用的毒品多是混和性物質,使毒物純度下降,在微量施用後就代謝,不僅不易驗出,甚至還有很多新興毒品層出不窮,導致清查困難,這都是有待克服的危機。

警方指出,學生吸毒者多半吸食K他命、搖頭丸,比率高達七成,而且口耳相傳。普遍認為,吸這種毒只有罰錢跟法治教育,不會有刑責問題,而且罰金繳不出來也沒關係。

尤其受限刑事訴訟法,警方獲報某處有學生拉K,但聲請搜索票常遭法官駁回。原因是K他命屬三級毒品,單純持有、吸食係行政罰。也因此拉K學生多,讓校園緝毒陷入無解的困境中。

專責緝毒的專案員警就透露,學校基於保護、教化學生,就算出現疑似吸毒者,也不會在第一時間就輕易找警察來抓人,即使非常確定,也不會冒然舉報。畢竟,事件曝光除了影響校譽,更擔心造成學生和家長恐慌。

緝毒人員說,儘管學校與警方訂有校園巡邏機制,但彼此聯繫並不通暢。以雙北兩市為例,數十家高中職,2018年主動向警方舉報學生吸毒次數,竟不到10件,比起警方查緝數少之又少。

我多年觀察下來,不管檢警、教育及社福單位再怎麼努力,都無法防制青少年毒品濫用。追本溯源,孩子吸毒的成因,都是從家庭關係開始醞釀。而家庭關係的建立,就是父母的責任。多用「心」看待孩子、關心孩子,或許才是最有效的禁毒之道。

※延伸閱讀

坐在臉盆裡應訊的男孩〉吸毒,一輩子痛苦的代價

抗癮媽媽王倩倩 家有毒癮兒, 家長怎麼辦?

 

本站提供網路意見交流,以上文章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未來親子學習平台立場
成為未來Family Line好友,看更多教養好文及最新教育資訊喔!

本篇文章出自第45期未來Famiy雜誌

延伸閱讀

★填問卷
領$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