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小銜接絕對不是用「注音符號」或「英文先修」填滿,請看懂孩子每一階段的需要

「幼小銜接」不是大班才開始的,而是從孩子一出生,父母親就開始帶著他探索世界、培養自己的能力那時開始的;幼兒園大班的下學期是「第一階段驗收期」,半年逐步檢視孩子身心靈的穩定與成長,父母能做的是具體陪伴、寬心放手與無盡的愛。

「媽媽,我要上小學了!所以我做了成長紀錄本,要每天記錄唷!」

「哇,這是你自己做的成長紀錄本啊!媽咪來看看……」

「每天有做到就可以打勾勾唷!」

「要做到那些事情才能打勾勾呢?可以跟媽媽分享嗎?」

「自己刷牙、洗臉、穿衣服、穿襪子、整理書包、洗澡、洗碗、早睡、早起……」

 

幼小銜接需要什麼?

一頁頁翻著,孩子為自己設計的「成長紀錄本」,我的心中泛起一圈圈百感交集的漣漪。

孩子就要進入下一個成長的階段了,是不是代表親子之間親暱的保存期限又縮短了一點呢?我相信很多父母面臨孩子成長的每一次大躍進,往往是喜悅中帶著惆悵的。

那個小小的、軟軟的、可愛的小寶貝,就這樣用雙手、用掌心左捏捏、右捏捏呵護著的孩子,然後慢慢的在愛中長成了他自己的樣子。

親子之間,就是這樣一直往「成鳥離巢」的那一天推進,彼此能膩在一起的時間慢慢縮短,直到最後孩子有了自己的另一個家。

但是,親子之間的陪伴與愛匯集成點點滴滴的鏈結,會把彼此的一生緊緊相繫,孩子必然遠颺但心中必然有家,避風港的意義就是在彼此心靈深處擁有一處秘密基地。

關於小四葉要上小學這件事,其實幼兒園的老師非常用心的幫助家長,除了完整的書面資料外,三月初學校也安排了「幼小銜接」親子座談會,所以這一路上我這個「學生媽媽」十分安心不焦慮,只要好好的跟著園長、老師的經驗腳步往前邁進。

況且「幼小銜接」不是大班才開始的,而是從孩子一出生,父母親就開始帶著他探索世界、培養自己的能力那時開始的;幼兒園大班的下學期是「第一階段驗收期」,半年逐步檢視孩子身心靈的穩定與成長,父母能做的是具體陪伴、寬心放手與無盡的愛。

記得,在座談會上經驗豐富的國小老師說:「幼小銜接最重要的不是注音符號,是日常生活的放手獨立,是親子之間的專注陪伴……」

我深感認同孩子的階段性學習需要適性發展,不是一味的將「學科先修」課程填滿,最重要的是放手讓孩子體驗、學習每個階段該具備的能力,不跟他人做無謂的比較,按著每個孩子發展的歷程,一步一步扎實的前進。
 

父母最該知道的,是懂自己的孩子。

父母最該清楚的,是明白自己的孩子每一階段的需要和養成。

幼小銜接這半年,絕對不是「注音符號」或「英文先修」,而是孩子的身心是否準備好要往下一個階段的人生旅途前進,面對困難都能自我挑戰。

 

親子一起手繪成長紀錄簿

自從去年九月我開始跨域成為心理學的一般研究生後,當日來回台南和台中的日常雖然十分忙碌,但還是經常抽空參與幼兒園邀約的親師座談,深怕我這個經驗不足的新手媽咪在孩子的重要時刻缺席,我開始用手帳紀錄孩子的成長,稱之為「小四葉與媽媽的感恩紀錄本」,四十歲以後的我真的很需要這樣的輔具,我在內頁繪製了「歲月是加法,生活是減法」的金句成為下一階段的座右銘,封面則是小四頁為我繪製的貓咪書,母子一起寫日記,是非常好的親子互動,因為兒童最正向的表達都在圖畫裡。

美學教育、動手實作更是108課綱主流之一,大家不妨一起來試試:

※以下是我和小四葉的「愛的紀錄本」內頁:

★小四葉的幼小銜接〈成長紀錄本〉:

(小四葉自己設計,我打成電子檔案與大家分享)

☆使用時間:幼小銜接3-6個月

☆功效目標:放手讓孩子獨立成為個體

☆延伸運用:放大版面,引導孩子以圖像、剪貼記錄生活唷!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loveclassroom/permalink/1839801612801524/)

☆使用時間:無限制

☆功效目標:身心靈健康365

☆延伸運用:放大版面,教師可運用在國小以上的聯絡簿或日記!

 

幼小銜接備忘錄:五要五不

五要:

  1. 要放手,給孩子體驗、練習鞏固「自理能力」。
  2. 要傾聽,給孩子說話、表達練習「獨立思力」。
  3. 要陪伴,給孩子安全、建立歸屬「家庭溫力」。
  4. 要人際,給孩子友伴、共學互助「友情原力」。
  5. 要身教,給孩子示範、肢體引導「行動實力」。

五不要:

  1. 不要迷信明星學校,觀察明白孩子的特質與需求。
  2. 不要忽視孩子感受,用心協助孩子自我角色適應。
  3. 不要過度硬塞知識,以親子互動取代各種才藝班。
  4. 不要學前學科補習,適性發展的學習歷程才長久。
  5. 不要開始重視成績,階段性學習不看眼前看未來。

 

圖片提供:卓菉菉

數位編輯:黃小羽、王信惠

本站提供網路意見交流,以上文章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未來親子學習平台立場
成為未來Family Line好友,看更多教養好文及最新教育資訊喔!

回到
本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