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保育

【投書】僅談動物保護就算是生命教育了嗎?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今年台灣在動物議題領域不太平靜。從今年5月20日新聞媒體刊登有關桃園市新屋動物保護教育園區(動物收容所)園長簡稚澄醫師,吞「狗安樂死藥」自殺一事,凸顯現有台灣動物保護結構的問題。再到近期6月27日發生的國軍虐犬案,以及7月3日臉書社群嘉義大學兩棲爬蟲研究社,所轉貼的虐蛇照片。從新聞媒體及網路社群對話中,可發現大家都在說著要落實生命教育,避免這些憾事再度發生。

試問生命教育到底有著那些內涵? 僅談動物保護就算是落實生命教育了嗎?筆者就近期這幾則新聞,進行觀點論述與經驗分享。

從一位獸醫師生命的殞落來看不簡單的生命教育

新屋動物保護教育園區簡醫師自殺一事,媒體報導主要著墨於工作壓力過大、被言語霸凌、死諫等層面。反而較少提及到:有關安樂死的心理調適課程,並沒有出現在簡醫師大學時期的求學經過裡。

台灣的教育一直處在升學主義的氛圍中,加上現今社會環境快速變遷,家庭功能逐漸式微。關於生命教育、品格教育,甚至是道德倫理等教育,這些偏重於情意層面的教育,到底該怎麼教?誰來教呢?

回顧教育部對於生命教育的推動是在1997年底開始,在2001年定為「生命教育年」。直到2005年教育部才首次將「生命教育類」科列為高中的選修科目,代表著在這之前,我們所受的學校教育裡並沒有生命教育,國中小學更沒有生命教育的課程時段。因此32歲的簡醫師,除了在大學通識課有機會選修生命教育相關課程。在這之前的求學經過裡,並沒有生命教育課程。 

生命教育在教什麼?孫效智(2009)指出生命教育是以生命的學問為內涵,而生命的學問則應探究根本的生命課題,並提出「人生三問」的生命根本課題,作為學校教育裡「生命教育科」的課綱基礎。也就是人為何而活?應如何生活?又如何能活出應活出的生命?這三個看似各自獨立卻又環環相扣的生命課題。目前坊間的生命教育書籍,則多以人與自己、人與社會及人與自然為主軸。

因此,現今學生能在求學過程中,上到生命教育的課程。那在這之前的社會人士,又能從哪學習到生命教育呢?本文所提的動物保護教育,又可歸在生命教育的哪個部份呢?

從627軍中虐犬案看見百家爭鳴的動物保護教育

台灣動物保護相關團體很多,每個團體都有自己的核心理念及作風。因此呈現出台灣動物保護光譜的多元樣貌與作為。從軍中虐犬案的新聞報導裡,大家可以反思一個問題:愛動物就算是動物保護了嗎?我們都在說動物保護生命教育很重要,究竟何種教育方式才是比較適合的呢?

國內許多動物保護團體,都有提供生命教育相關課程。課程的內容包含分享團體對於動物保護的理念與詮釋、動物互動的相關經驗(救援、照護、TNR等),或是關於飼主責任教育、動物行為等。大家可以思考的是:若僅聽一堂動物保護團體分享的課程,就能了解動物保護的全貌嗎? 

許久前筆者就注意到:台灣的動物保護論述多元,一般民眾獲得動物保護資訊的方式又多樣,到底要他們相信哪一個論述呢?其實不只在動物保護,現在資訊發達,許多網路流傳著養生、美容等生活大小事,有許多也是需要考證的。民眾如何在茫茫網海中,找到指引的方向,這凸顯出了「媒體識讀」的重要性。

民眾是需要學習如何判斷網路資訊的真偽,其了解背後的涵義。這也呼應前面所提到的,離開學校的社會人士,如何獲得生命教育的相關資訊?或許媒體報導、網路資訊、參加相關講座等方式,就是可能的學習的管道。筆者視教育為嚴謹的過程,尤其是教師的身教。當我們在滿腔熱血下,分享著與動物互動的經驗,是否無形中反而會教導民眾一些迷思概念?例如將動物的行為過度擬人化。這是非常值得反思的一件事。

有感目前動物保護界最缺的就是教育工作者,而教育工作者最缺的就是動物保護的生命經驗,其實彼此是可以相輔相成的。分享個人看法:有時不是學校教師不教,而是不知怎麼教?如果從未接觸動物保護這領域,看到網路上這麼多資訊,真的是大海撈針,不知從何著手。若能靜下來好好想想,我們究竟可以做些什麼?動物保護教育資源的整合、學校及社會教育的串聯,甚至是課綱的調整,都是我們目前很需要去重視的問題。期許大家都以同理心去看待每件事情,有時候教育工作者或是政府動物保護人力,他們都是很需要被協助的。

帶有意識形態的「動保」與「野保」標籤

乍看「動物保護」與「野生動物保育」,總讓人感覺好相似。若能從法規立意的來看,可發現動物保護主要是從生命中心主義出發。《動物保護法》首條即開宗明義指出「為尊重動物生命及保護動物,特制定本法。」道出了動物保護的基本核心精神。那保護的對象又有哪些?從《動物保護法》第三條定義出「動物係指犬、貓及其他人為飼養或管領之脊椎動物,包括經濟動物、實驗動物、寵物及其他動物。」

野生動物保育則為生態中心主義,我們可從《野生動物保育法》第三條找到答案:「野生動物係指一般狀況下,應生存於棲息環境下之哺乳類、鳥類、爬蟲類、兩棲類、魚類、昆蟲及其他種類之動物。」其精神主要是針對維護物種多樣性,與自然生態之平衡。

據此不難發現,民眾在網路發言時,自行將論述歸為所謂的「動保」派或是「野保」派。其中在動保派裡,將較注重犬貓的民眾,又稱為「毛保」派。筆者認為這些標籤可算是種「意識型態」。例如軍中虐犬案及虐蛇照片,這背後產生的「人不如狗」、「因為蛇不似犬貓有毛,因此不受到重視」等言論。這都是台灣目前正發生的事件。然而我們是否能放下情緒,站在雙方立場理性地去溝通?或者當我們在談生命教育的重要性時,是否能擁有尊重各方言論的胸懷呢?

方法應是隨著時代的潮流因應調適、因地制宜,而非有一定的規範或做法。從這就可以發現,就是我們處在「現在進行式」,很多地方需要調整與修改。雖然難有典範做為參考,但若能在經驗上彼此交流與分享,抱持著尊重、相互疼惜,期盼產出一些共識,進而合作也算是件美事。

在動物議題的層面,或許我們可以多從「善的行為」去宣導,去引起大家產生行動,一起解決問題。參加活動也好,捐款、當志工也好,就算只是轉發文章好了,至少我們以自己的力量去盡了一份力,而不是隨著新聞的情緒起伏,然後船過水無痕。

需要終身學習的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的內涵具備多元面向,動物保護可視為生命教育的其中一環。由此可見生命教育的落實,是亟需各界進行跨域的對話與交流。

反思「生命教育從小紮根」這句話,其實無形中已將生命教育歸在學校教育裡。筆者內心一直疑惑著,這些在國小播下的種子,若沒有持續地澆灌,到底會不會發芽呢?因此抱持的想法比較不同。筆者反而覺得國高中生,才是應該要加強生命教育的學習年齡層。因為國小可以說是啟蒙學生,給予尊重生命的美好印象與經驗。但若要擁有較全面的知識概念,以及行動的技能,這必須要到國高中生,才比較有可能展現出來。另外,高中生的下一階段就是大學,大學更是展現行動力最好的時機,如果我們可以早點讓他們心中的種子發芽成長茁壯,其實大一的學生就會擁有很好的行動力。

在此筆者認為生命教育是需要終身學習的。在生命教育的推動層面,建議在學校教育應提供師資增能的機會,而在社會教育則是提供學習課程的管道。學生會畢業,而教師會遇見更多學生,因此培養一位具備生命教育素養的教師是非常重要的。不是說學生的生命教育不重要,倘若現階段我們只把重心放在學生上,而忽略各教育年齡層的生命教育師資培育,會較難達到我們期盼的效果。對於社會教育來說,若能從專家學者、民間團體、政府機關多方跨域合作,開設相關成人教育課程,以社區大學、網路雲端學習等增加學習管道,相信對生命教育的推動應會有所助益。

最後,要感謝我所有的學生們,給予的支持與鼓勵,你們的回饋與認同是我持續當老師的最大動力。筆者於今年設計出生命教育融入自然科教學的系列課程──《IDLC課程》,並以此榮獲新北市教育局生命教育之New Life教師。希望這套課程的理念能夠傳遞出去,歡迎有興趣的教育相關工作者相互交流。筆者非常樂意提供手邊的資源,大家一起為這社會的新世代出點力,讓我們的莘莘學子能擁有溫柔並願意關懷社會的心。

(作者為學校教育工作者、都市生態紀錄者,將推廣都市生態與生命關懷視為畢生職志。)

     

參考資料:

教育部 (2005)。普通高級中學課程暫行綱要。台北市:教育局。

孫效智 (2009)。台灣生命教育的挑戰與願景。《課程與教學季刊》(TSSCI),第十二卷,第三期,頁1-26。

瀏覽次數:13901

獨立評論

每週四,精選觀點直送信箱!現在就訂閱獨立評論電子報

延伸閱讀

「獨立評論@天下」提醒您:
1.本欄位提供網路意見交流平台,專欄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社立場
2.發言時彼此尊重,若涉及個人隱私、人身攻擊、族群歧視等狀況,本站將移除留言。
3.轉載文圖請註明出處;一文多貼將隱藏資訊;廣告垃圾留言一律移除。
4.本留言板所有言論不代表天下雜誌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