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日焦點

未來3年,你的工作還在嗎?不怕累、不用領薪水的同事正要取代你

AI時代,你在職場危險區嗎?實體機器人,或是看不見的演算法,已經在各個工作領域登場。AI究竟是分攤工作的幫手,還是奪取職位的兇手?智慧科技大浪來襲,從基層員工到中高階主管都可能翻船,職業四大象限為你剖析未來,找出幫自己數位轉型的解方。

AI-人工智慧-機器人-野村總合研究所-醫療-東洋經濟-餐飲外場-律師-工作-未來職能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提供;吳宙棋攝影
    其他

7月下旬,疑似罹患肺癌的陳女士在台北榮總官網「神經影像AI輔助門診」掛號,接著如期前往榮總進行MRI(核磁共振成像)檢查。

憂心忡忡的陳女士,原先預期會和之前一樣,需至少等待5至7天才能和醫生討論影像判讀結果。想不到做完MRI穿衣服的半小時內,放射線部神經放射科主任郭萬祐已在幾10秒內收到AI初步判讀建議。

因此,陳女士和醫生當天就初步討論了癌症可能的期別、腫瘤大小,以及雙方可能進行的治療方式。(延伸閱讀:面對「李開復的詛咒」 這位榮總名醫為何選擇「擁抱敵人」?

未來,陳女士的情況不是特例。人工智慧(AI)將像電力一樣,被廣泛應用、無所不在,成為各行各業的基礎設施,在人們的生活產生顛覆性影響。

在台灣,AI已漸漸成為和你一同工作的職場參與者。那麼你要如何想像未來職場呢?

職業四大象限,誰上誰下?

《天下》特別前進日本野村總合研究所,專訪主任顧問光谷好貴。

他對記者說,「20世紀的自動化,是機器人在工廠裡取代人力。21世紀則是AI,在辦公室裡,和人協力共存。」

廣告

日本野村總合研究所與英國牛津大學教授奧斯伯恩,2015年針對日本601項職業,進行了「可被機器取代率」調查。今年日本《東洋經濟》週刊依此研究,大幅報導、提醒日本人要改變未來職能、改善工作生存條件。(延伸閱讀:李開復:不要繼續假裝AI不會消滅工作機會了

因為該報告預言,未來10至20年間,日本49%勞動人口的工作,可能被AI或機器人取代。

台灣、日本背景相似,都面臨高齡化社會、人力不足等問題。 《東洋經濟》週刊將人類與機器能力做四象限區分,以知識密集、勞力密集多寡區分做橫軸;人類或機器專長多寡為縱軸,分四大象限,以此呈現每個職業受到AI的衝擊。(見表)

安全區:第一、第二象限

第一象限就是高知識密集、需要人類互動專長的工作,如醫生、銀行理專、教師等,既需要智慧與經驗,多數時間也仍高度依賴人際互動交流。

廣告

第二象限同樣需具備較多知識與溝通,但有大量可常規事務和書件,AI和自動化可讓這些例行工作更具效率,會計師、初級律師和法務助理,以及不動產仲介皆在此列。不過在這兩個象限的職業,多半屬於安全區。

在台灣,國際通商(Baker McKenzie)律師事務所最近就雇用了一位AI初級律師「Harmony」。律師可以針對客戶的個案,指示「Harmony」快速找出全球與此個案相關的所有法律文件範本和智慧財產,好讓律師在替客戶進行購併、合併或合資、聯貸等案件前,就先整理好文件。

Harmony其實是一個智慧資料庫系統,導入國際通商全球46個國家、78個分所,能快速替真人律師查找所需資訊。不僅Harmony,國際通商eBrevia軟體可辨識大量文件中「共同」及「重複性較高」元素,引導律師將焦點放在應特別留意的法律風險區域,對高風險事項做正確決策。

廣告

「法律服務的AI時代正在到來,」剛剛上任的國際通商主持律師康文彥說,以前交代律師助理或初級律師做這類工作要花費好幾天,現在只要幾小時,未來只要幾分鐘就完成了。當日常業務工作自動化,事務所資源就可以做更有效率的配置。

第一、第二象限的職場情境較複雜、仰賴許多溝通和經驗的應變,因此AI的工作比較類似白領人士的虛擬助手、資歷較淺的新同事或簡單整理文書的助理,提供幫助、建議,但還是需要人類接手下一步工作和決策。

危險區:第三象限、第四象限

相較之下,第三象限、第四象限因工作環境、場景、情境可被常規化,許多行業已嘗試用機器取代人力,以自動化提升效率。

廣告

雖然在台灣,許多機器還未加入深度學習能力,多數是依據程式操作和指令進行例行性動作,還未導入AI朝自我學習、進化、進行設定外的預測和動作發展,但在職場上,已開始影響人類工作。

例如第三象限的超商店員、倉儲作業員 、警察等,有許多例行上架、盤點、巡查、記錄等工作,因機器能力(如承重、工作時間、效率)優於人類,因此有許多環節可由機器替代。但因這些行業不少場景也需要人類應變和協調,因此人機協作更趨重要。

最危險的當數第四象限的勞力密集業,如餐廳送餐、工廠生產線上工人、火車或捷運駕駛、飯店報到櫃檯,衝擊最大。

主計處調查發現台灣就業市場中,專業人員比重逐漸提升、勞力工減少。未來勞力工恐被機器取代,職場更強調情感、溝通、人機協作專長。(Shutterstock提供)

8月上旬,傍晚5時半用餐時間,送餐機器人開始上工。

廣告

摩斯漢堡民權西路店服務生正將漢堡和薯條交給新同事:送餐機器人。

只見機器人端著餐點從櫃檯邊緩緩移動至指定桌旁,高聲說「你好!」、「你的餐點已送到!」

機器人「出生」自東元電機,已在台北、台東、宜蘭等15間摩斯分店工作,雖行動緩慢被抱怨不如真人送餐,但東元自動化暨智能系統事業部協理林勝泉說,台灣餐飲業員工流動率高,缺工問題一直難以解決,這些新同事能解決場域痛點。

專家預計,該機器人可負擔一間店四分之一送餐量,高峰時節省40%送餐時間,日前於摩斯24小時營業店測試時,預估能直接取代大夜班送餐人力。

林勝泉說,送餐機器人可進行空間定位、動態避障,但這只是自動化的第一步,明年計劃加上「眼睛」和「大腦」:視覺辨識、客群分析與點餐大數據,加入AI深度學習後,可漸漸取代服務生點餐、送餐、收餐盤等苦差事。

連鎖品牌壽司店爭鮮就告訴《天下》,未來餐飲業AI不可避免,平板點餐、自動化送餐都可由機器取代,未來人才應改變職能,更強調應變、觀察、應對能力。

主管未必高枕無憂

除了用行業別來分,光谷好貴特別提醒高薪工作和專業管理職,不要覺得高枕無憂。(延伸閱讀:未來就是現在!當AI變成你的主管,你該如何比它創新?

因為他們的研究發現,年薪近千萬日圓的高薪族也會被AI取代。尤其是中階主管的工作可刪減率高達47%,工作佔比極高的審核下屬報告、簽核、排班表、撰寫會議紀錄都可由AI完成,多出來的時間必須幫自己創造新價值。

「這直接影響他能不能繼續保有這個位子。主管將有更多時間做非定型化工作,例如擬定業務戰略計劃。高層主管能存活下去的本事,要靠自己的價值觀、戰略觀去開展,」光谷好貴說。

世界經濟論壇(WEF)一篇《技能、而非職稱,是勞動力市場新指標》文中指出,相較於確切職位,未來,技能(Skills)才是勞動市場的新貨幣。(延伸閱讀:當上主管就不怕AI威脅嗎?日本研究:中階主管的工作,可刪減率高達47%)

文章指出,職場專業和技能變化愈來愈快,人們獲得學位後,往往進入職場時就已過時,因此技能應該如同動態的變數,能不斷因應勞動市場修正、變化。

例如,履歷形式在改變,商業社群網站LinkedIn就開發「技能基因組」(Skills Genome)欄目,讓求職者選取或撰寫擁有哪些獨特技能,如數位技術、專案管理力、領導力、談判力、客戶服務、社交媒體操作等。這樣的新指標,比過去更能呈現個人職能優勢。

日本早稻田大學文化構想學部教授高橋透則在《AI世代生存哲學大思考》中說,從前,機器是人類的工具,後來逐漸升級成對等關係;現在,發展到機器成為人類的學習對象。人類必須追上AI,才能擁有和AI對等的地位。

追上AI,要擁有哪些新貨幣?正是你我,每個工作者要開始學習的新課題。 (責任編輯:賴品潔)

【當AI變同事】完整報導

危機篇》未來3年,你的工作還在嗎?不怕累、不用領薪水的同事正要取代你→你正在看
解方篇》AI讓你的職業瀕臨絕種了嗎?給30、40、50歲的職場教戰

直擊9大職業現場》
• 腦瘤判讀不到30秒 虛擬醫生幫你省下35天漫長等待
• 發薪日、上咖啡店它都知道,還能幫銀行抓內鬼
• 縮短30%用餐時間、提高翻桌率,餐飲業都愛用這款服務生
• 躲得過肉眼,躲不了「天眼」 30分鐘就揪出嫌犯
• 幫學習抓蟲 學生會錯哪一題?虛擬老師早就知道
• 作業員告別粗重活!掃描一圈就完成點貨,效率提升50倍
• 當開車變成「副業」,人類運將在無人車時代要做什麼?
• 有了AI當同事,資誠人資長:不用再被笑是賣肝行業
• 就像駕駛無敵鐵金剛 工人變智慧工廠指揮官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天下雜誌》680期《當AI變同事

相關熱門主題
你可能有興趣
#廣編企劃|【解讀・債券關鍵字 S2Ep.1】何時降息?投資專家解析,爭取收益關鍵應掌握全球先機
最新訊息
【每日6元】AI x 編輯協作為你精選國際大事
App內開啟 更舒適的閱讀體驗
訂閱天下雜誌電子報

天下雜誌當期內容的精華與延伸,每周三發送最具時效性的深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