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漫長職涯路上,我們都希望找到一份發揮所長,被人認可的工作。即使工作了一段時間,有時還是會想著——現在這份工作是對的嗎?是不是還有更適合我的工作?甚至,有些客戶在跟我分享完這份期待後,會面帶不好意思的說:「Lynn 我知道我現在的工作也不錯,我這樣是不是太知足了⋯?」
在這樣的情境中,有的職場人會展開一連串的求職碰撞,或者就待在原地觀望更好的機會,但往往,這一待就又是幾年過去。在我的立場來看,若先不探究這個想法的成因,面對這樣的聲音:給自己一個有意識的驗證過程,是相當重要的。
一份工作的適配性,往往必須契合我們每個人的獨特性,才會形成適合自己的「對」。所謂的「有意識」,比較像是從自己而出發,而不是從我們初入職場形成的篩選標籤,例如「組織大」、「薪水高」、「升遷空間大」,單就外部條件來做選擇。
那麼,該如何走上這條有目標的驗證過程?在本篇文章中,我會分享 3 個自我探詢的關鍵起點。如果您手邊有《但願你因工作而閃亮》本書,我會強力推薦配合這篇文章輔助閱讀。
1. 校準心態:先定義你的「對」是什麼
每個人所謂的「對」與「適合」,定義都是相當不一樣的,我所認為的「對」可能不一定是你的「對」,這攸關我們的判斷標準與投射眼光。
這是為什麼我常提醒正在探索周期的職場人,避免陷入過多「二手資訊」的探索,甚至直接作為決策依據。畢竟每個人經歷都是獨一無二的,走過的歷程、心理素質、當下時空的情景變數都有所不同,若只片面參照他人成功模式,就想找到所謂的適合工作,可能更容易產生期望落差。
再者,在探究這些二手資訊時,也請留意資訊撰寫者的立場與背景。譬如,你正在搜尋「我適不適合去海外工作」,若文章撰寫者的背後立場為賺取佣金的人才仲介,我們自然會在這樣的資訊中看見海外工作的美好一面,卻忽略了其他面向的可能。
因此,若想要把工作自主權、職涯選擇權,回歸到自己的身上,那麼站對的心智出發就顯得相當重要,這包括問自己:
- 到底我對「對」的定義是什麼?
- 這些「對」是我所認為?還是他人所期望的?
- 知道我的「對」後,我能夠向他人明確表達出「我要的對」嗎?
以上問題,也連帶了影響面試裡如何做出有效提問,辨別適合自己的公司環境,以及如何為自己做出談判爭取。如果無法清晰描述,自然地,找到適合自己的工作,就變得必須很「碰運氣」。
2. 元素思考:從條件表層,再更深一層作探索
當想探詢對的工作並以此規畫,請不要忘記將職場趨勢的變化納入考量。我們必須意識到:自己的一生中,可能面臨十幾次的轉職,每天都有新型態的職業角色正在產生,角色內所做的分工界限更加模糊。
譬如現在的行銷需要更具業務思維,甚至開始必須背負業績數字,這是過往所謂「業務角色」在做的事,但現在這樣的界定卻愈來愈模糊。也因為這樣的變化,如果只單一用頭銜、公司的框架來思考,選擇空間自然容易被侷限住。
因此,我常請讀友透過經驗回顧,逐一核對適合自己的工作本質,羅列成個別元素,來組合成適合自己對的工作的要件。
好比說,與其思考:「我應該去 A、B、C 公司?」將三者視為獨立條件來評比。不如抽出這 3 家公司的隱含元素,轉換成思考:「A、B、C 公司內的有哪些元素,是更容易能放大我個人優勢?」譬如,若抽取出「公司文化」這項元素,那先問問自己:
- 「我會如何形容過去與現在的公司?(是權責分明、平行扁平、友善、競爭、嚴謹⋯?)」
- 「什麼樣特質的同事,最容易在那樣的文化中被認可或晉升?以及我自己的特質呢?」
- 「A 公司、B 公司、C 公司文化,跟我容易被看到的特質相符嗎?」
或是,若抽取出「角色定位」這項元素:
- 「頭銜都叫做_______,但過去到現在,我通常在團隊內扮演怎麼樣的角色?(是分享者?創新者?協調者?救火隊?監督者?關係建立者?說服者?)」
- 「我有意識到自己呈現這樣的定位嗎?這樣的角色帶給我滿足與成就嗎?」
- 「A 公司、B 公司、C 公司對於這個位置,實際期望幫忙的是什麼?能接受我的定位與創造價值的手法嗎?」
當這些元素能被清楚組合出來,自然對於適合自己「對」的工作,就能慢慢從模糊到成形,給自己進入工作或團隊的定位會愈來愈穩定,選擇的框架也不會只侷限在某個產業、技能上頭,好像選什麼都覺得不太踏實。(更多元素,請參照《但願你因工作而閃亮》P.27)
3. 滿足動力:寫下出你的需求清單
往往一份工作會「不對」,多來自技能、人、取得成果的模式,無法與環境得到良好的匹配。以這樣的思考脈絡出發,無論是開心或挫折的工作經驗,都對我們有極大的盤點價值。
在工作坊中,曾學員曾問我:「我其實知道自己的溝通能力很好,但在工作上總是無法展現,不知道為什麼,出社會後的工作經驗都很挫折。」
當時我請他想想看,能讓自己順暢表達的環境是什麼樣呢?結果他發現,原來他對於環境需求的安全感是相當高的,需要身處在透明溝通的文化氣氛,而不是風格專制的體系之中。但他卻從沒意識到在面試之中,以「讓自己更有動力的需求」這點上,做出適當提問,來辨別合適機會,反而總是感到自己總在面試被「騙」了。
因此,除了前段拆解工作的元素,拆解後要如何搭配上:自己的價值觀、需求動力、行事步調、決策風格、環境需求、金錢需求、周遭期待、自己的期待、生活風格、人際應變強度等,則是另一個我們必須詢問自己的關鍵。
- 回想最有成就感的那刻,當時的人、事、時、地、物是什麼樣的?
- 這些時刻中,你抱持著什麼樣的態度、信念或價值觀去完成它?
- 發生什麼樣的事情或流程,總讓你感到是充滿意義,自願想做更多、做到更好?
一份對的工作,來自無數次的自我詰問。反過來說,也只有透過自身的盤點,才能找到真正屬於自己的「對」。
職涯的選擇往往會受到許多因素影響,也許,無法一次性排除外在雜音、他人期待、與世俗眼光,但至少在盤點過程中,你已經開始勇於為自己爭取那 80% 的對。時時把以下 3 點放在心裡,每遇到一次「對的工作」,就向自己問一問:
- 這是我的「對」嗎?這個「對」裡面,有隱含他人的期望投射嗎?
- 在所有必要元素裡,這個工作滿足了幾項呢?結合目標最需優先滿足的是?
- 或許,我滿足了這個工作需要的條件,但,它有沒有呼應我的「需求清單」呢?
現在就拿起紙筆,試著更清晰描述「對的工作」,但也別忘了這只是開始懂得「取捨」的開始,祝福讀友都正走在往對的職涯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