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中秋雖逢颱風攪局,許多民眾仍不放過烤肉慶祝的好時機,但要小心烤肉可能產生大量致癌性PM2.5細懸浮微粒。根據環保署近幾年統計,每年中秋節期間,PM2.5濃度都會增加約2成。

公視新聞報導,環保署分析近五年,全台17個都會區測站的空氣品質監測數據,發現在2014年沒有下雨也沒有境外汙染的中秋夜,在晚間6點到午夜12點,懸浮微粒濃度明顯增加。

蘋果即時報導,根據環署監資處的資訊,以前年中秋節氣候條件良好為例,中秋節下午時PM2.5濃度為13.2微克/立方公尺,到了晚上卻升到16.3微克/立方公尺。另PM10懸浮微粒,在前年中秋節下午濃度為23.7微克/立方公尺,中秋夜也飆升到28.9微克。PM2.5及PM10都飆升約2成。

監資處長蔡鴻德說,在氣候條件沒受東北季風或颱風影響下,中秋節晚上的PM2.5濃度都會有明顯上升,應與民眾烤肉產生PM2.5有關。然而在2013年與2015年颱風來襲有降雨,中秋夜的懸浮微粒濃度就明顯下降。

其實烤肉也會增加碳排放量,台南市環保局估算,如果全市有一半的家戶、約34萬戶同時烤肉,排碳量高達3,740公噸,相當住商用電量半天的碳排放,因此呼籲民眾少烤肉,或使用環保木炭。

PM2.5 空氣中的隱形殺手

PM2.5指的是大氣中的超細懸浮顆粒物,它的直徑僅有2.5微米,只有人的頭髮絲粗細的1/28,幾乎隱形在空氣之中,小到足以穿透呼吸系統,並負載重金屬、戴奧辛,以及病菌等,直接到達胸腔、深入肺部。

事實上,我們平常呼吸的空氣中充斥著PM2.5,因為它們可以在空氣中懸浮或隨著氣流四處漂浮,也容易吸附著有毒物質如二氧化硫。一般PM10(懸浮微粒)在幾個小時之內,多會因地心引力而落地,但PM2.5卻會長時間在空氣中懸浮,直到附著雨水而沉澱於地面。

延伸閱讀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