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 Office 三合一 APP,來看看 Microsoft 365 還有哪些重大更新

這次 Ignite 年會上,微軟宣佈了Microsoft 365 幾項重大更新,試圖用把 Office、Microsoft Teams、Edge 以及 Fluid Framework 等幾套工具彼此連結的更好,要你一口氣為這些強大的工作包買單。
shutterstock_378801814
Photo Credit: Shutterstock/ 達志影像

「商業工具/軟體」一直以來都是微軟引以為傲的傳統強項,至今仍不例外。這次 Ignite 年會上,微軟宣佈了生產力工具雲 Microsoft 365 幾項重大更新,試圖用把 Office、企業通訊 Microsoft Teams、瀏覽器 Edge 以及協作文檔 Fluid Framework 等幾套工具彼此連結的更好,提供使用者更加的工作體驗,要你一口氣為這些強大的工作包買單,讓我們一一介紹這些更新吧:

Office 行動 App 版

在過去無論是 iOS 還是 Android,微軟把 Word、Excel、PowerPoint 一個個 Office 軟體各自拆成獨立 App 上架,但現在他們決定三合一整合在 Office 單一 App 上。

CROP-20191025-union-high-fidelity-v3-sho

「那有什麼差?有什麼好處?」面對這個問題,新版的 Office 不僅容量更小,而且可以讓使用者不用在不同 App 之間切換來,切換去,並且加入手機照相自動轉換成文字、表格、圖表等智慧功能,或是直接把圖片掃描為 PDF 等專為手機設計的工作功能。

不過要注意的是目前都還是 beta 版,Android 使用者需要在這註冊,iOS版則是要去TestFlight上訂閱使用。

Microsoft Teams

瞄準 Slack 而來的企業通訊軟體 Microsoft Teams 現在跟 Outlook 整合得更好了,使用者現在可以直接把將 mail (及其所有附件)移動並共享到 Microsoft Teams 的聊天頻道中,而且 Outlook 也將推出「直接分享到 Microsoft Teams」的新功能,這可是 Slack 沒有的新功能。

螢幕快照_2019-11-05_下午2_45_02

除此之外,Microsoft Teams 也會在明年年推出工作任務管理功能,員工個人工作進度和團隊分配的任務時間表將整合在單一視圖裡;並提供單獨的工作、聊天視窗讓你更集中處理一項工作。

螢幕快照_2019-11-05_下午2_43_00

喔對了,他們還把另一個企業社群 Yammer 準備整合在 Microsoft Teams 裡。除此之外,Microsoft Teams 也把視訊會議功能 Room 更新許多,包括把 Zoom 整合進去,並加了緊急呼叫視訊會議、IT 管理功能等專為 IT 人員設計的功能。

Fluid Framework

微軟日前推出了專為 Office 所設計的新文件檔格式「Fluid Framework」,旨在讓使用者可以輕易地可將檔案轉換成其他相容格式,藉由減少文件檔案相容使用問題,進而加快文件處理速度,甚至保留了許多像編輯建議、執行合規性檢查等協作功能。

螢幕快照_2019-11-05_下午2_46_14

在 Ignite 上,微軟也宣布 Fluid Framework 的體驗版給開發者使用,並進一步為 Microsoft 365 各種服務內發揮作用。

Cortana

微軟宣布 AI 語音助理 Cortana 即將支援男性聲道,並整合進 Outlook,直接「念」Mail 內容給使用者聽,並自動把 Mail 中需要注意的行程安排 highlight,寫入日曆安排中。

Microsoft-365-Announcements-from-Ignite-

此外,Cortana 也將在Outlook中彈出「每日摘要」,讓使用者快速了解每天日曆中安排的所有會議或活動,或是直接跟 Cortana 對話,用語音發 mail 與同事進行會議、快速尋找相關檔案。這些功能即日起在iOS的Outlook上線,Android則會等到明年初,但要注意的是目前也將僅限於美國使用者。

Project Cortex

Project Cortex 是一組幫助企業內部建構知識網路的 AI,他看起來像是之前 Microsoft 365 知識網路的進化版。簡單來說,當使用者在用 Office、Microsoft Teams、Outlook 的時候點選一段關鍵字時,他會出現一段「主題卡」,這張主題卡會自動顯示出跟這關鍵字有關其他的 Office 檔案或是在 Outlook 裡郵件內容。

螢幕快照_2019-11-05_下午2_48_20

乍聽之下好像很簡單,但實際上這需要 AI 去爬梳你電腦、帳號裡 Office、Microsoft Teams、Outlook 所有相關檔案,並用 AI 去辨識各檔案的資訊,自動整理相關內容才能實現,否則你得自己一個一個再去檔案夾撈檔案,相當費時。Project Cortex 本身也支援機器教學功能,允許使用者對系統進行指導,幫助其理解半結構化的內容。

新版 Edge

先前我們就介紹過新版 Edge 了,微軟加強了 Edge 自然語言的能力,並為企業客戶提供了新的標籤頁,讓它更好跟 Word、Excel 等 Office 軟體協作,甚至可以一鍵分析,直接將網頁內容轉換成 Excel 表格讓人輕鬆處理資料。

9ojya5fmmmn6g5kuxmcu4phgj9lr2h



2024 City COP 永續城市論壇:高雄市啟動國際城市級對話,共享永續低碳發展策略

高雄市政府主辦首屆《City COP 永續城市論壇》,集結國際永續行動組織、城市代表於一堂,從能源轉型、低碳城市、氣候行動等永續議題,響應 COP28「終結化石燃料」的全球性決議,攜手國際夥伴朝 2050 年淨零排放目標更進一步。
Photo Credit:TNL Brand Studio

日前高雄市政府主辦的《2024 高雄智慧城市展》於高雄展覽館盛大開幕,超過 500 個國內外的政府、企業、組織齊聚一堂,聚焦「數位與綠色雙軸轉型」(Digital and Green Transformation),展示永續城市、智慧治理等解決方案。展會揭幕次日,本屆高雄智慧城市展的重頭戲之一──《City COP 永續城市論壇》也在陳其邁市長的致詞中展開。

本次論壇邀請地方政府永續發展理事會(ICLEI)、城市網(CityNet)、世界電子化政府組織(WeGO)等致力於永續行動的國際組織響應;再由杜拜、菲律賓、科索沃、日本、韓國、史瓦帝尼、斐濟等國際代表發表不同城市的行動經驗,交流最新的淨零技術。藉由國際級的城市對話,聚焦能源轉型、低碳城市、氣候行動等永續議題,響應 COP28「終結化石燃料」的全球性決議,攜手國際夥伴朝 2050 年淨零排放目標更進一步。

City COP,成就國際永續城市的典範對談

「我相信,每座城市都有屬於它的故事。」陳其邁市長開場致詞時表示,對於石化、鋼鐵等重工業歷史背景濃厚的高雄市而言,城市轉型、淨零排放並不是件容易的事,政府除了必須和產業部門、技術專家們共同努力,也需要與國際上不同的城市或組織一起學習、合作,所以能夠舉辦首屆國際城市級氣候峰會,對高雄市而言,是一件別具意義的事情。

高雄市市長陳其邁。/Photo Credit:TNL Brand Studio

除了論壇本身的象徵意義,陳其邁市長也分享高雄近年在淨零碳排上的三大政策方向與成果。「首先,法治面,高雄為《氣候變遷因應法》修正公布後第一個三讀通過「淨零城市發展自治條例」的城市;產業面,高雄成立『產業淨零大聯盟』,由龍頭企業大帶小的方式,協助企業導入低碳與節能技術,帶動產業轉型;人才面,高雄成立『淨零學院』、培養淨零人才,成為臺灣第一個完成法治、產業、人才三項改革的城市。」經過種種努力,高雄市總體碳排放量與 2005 年相比,已經減少了 21%(約 1379 萬噸),等於一個臺北市一整年的碳排。

陳其邁市長也再次感謝所有蒞臨的國際城市與組織代表,大家齊聚在此一起分享、學習,讓高雄與世界接軌,思考不同的減碳路徑與合作可能性,朝向 2050 淨零碳排的目標努力。城市網(CityNet)的執行長金正基也在致詞中呼應,「這次論壇並不只是對話,更是一場打造下個世代值得擁有的城市的具體行動。」他相信,只要領導者拿出魄力和決心,城市應該是蛻變的樞紐,而當下的所有對話,將化為蛻變湧動的能量,凝聚成朝向永續、韌性未來城市的道路。

看見全球永續淨零行動力,攜手國際城市夥伴共商低碳發展策略

地方政府永續發展理事會(ICLEI)秘書長 Gino Van Begin 表示,綜觀城市的發展歷史,工業城市往往為國家經濟與 GDP 做出卓越貢獻,但也因此長期承擔著環境的壓力與衝擊。而論壇的第一個議程「國際低碳發展經驗」,就是讓來自世界各處的城市代表,分享各自遭遇的挑戰以及如何行動因應,創造更永續的未來。

地方政府永續發展理事會秘書長(ICLEI) Gino Van Begin。/Photo Credit:TNL Brand Studio

高雄市環保局局長張瑞琿首先分享,為了達成 2030 減碳 30%、2050 淨零排放的市政目標,高雄市政府制定了包括能源轉型脫離化石燃料、打造低碳產業鏈、推動智慧淨零建築、建構低碳運輸、廢棄物能資源化、低碳韌性農業等一系列減碳策略。

高雄市政府環境保護局局長張瑞琿。/Photo Credit:TNL Brand Studio

接著,張局長也細數去年甫成立的「淨零學院」為高雄創造的價值,包括 813 人受訓、頒發 364 張有效證書;未來更計畫藉由課程與技術交換,每年訓練約 1,600 位淨零人才,再將永續知識和技術導入市政,建構屬於高雄的淨零生態圈,從根本實踐低碳與永續的政策方針。

在市政策略之外,城市還必須將不同的層面納入考量。科索沃首都普里斯提納市(Prishtina)的市長 Përparim Rama 分享,「例如城市能源、都會移動的方式都是非常值得關注的重點。」過去幾年,普里斯提納市透過安裝太陽能板,為城市提供更多永續的暖氣能源,並設置智慧城市必備的硬體,蒐集行人的大數據與習慣,藉此創造新的場域空間,成就一個行人優先的城市。

科索沃首都普里斯提納市(Prishtina)市長 Përparim Rama。/Photo Credit:TNL Brand Studio

菲律賓宿霧市的市長 Michael  L. Rama 則談到,以人為本、師法自然是低碳城市發展的重要方針。以宿霧市為例,他們採用低碳的捷運路網作為主要交通建設,持續發展有益於生態永續的基礎設施,並利用島國環海的特色發展海洋潮汐能源,專注於實現 SDGs 目標中永續城鄉、責任消費及生產、氣候行動、保護陸域生態等項目。

菲律賓宿霧市(Cebu)市長 Hon. Michael “Mike” Lopez Rama。/Photo Credit:TNL Brand Studio

有了城市發展的基本策略框架,下個挑戰就是如何規劃與落實。杜拜水及電力總署(DEWA)的智慧電網專家 Marwan Alqaydi,詳細介紹了擁有多項世界級成就的智慧電網技術。Alqaydi 解釋,近年杜拜賦予電網更強大的韌性與能力,並透過資料管理監控系統營運,整合綠能,實現數據驅動決策、降低營運成本等效益。希望在不遠的未來,智慧電網除了能夠提升服務、創造價值,還能改變整體的能源環境,成為全球標竿。

地方政府永續發展理事會(ICLEI)副秘書長 Emani Kumar 分享了 ICLEI 如何為會員城市提供協助,包括氣候行動、淨零建築、永續能源、區域冷卻系統與電池儲能系統等,ICLEI 透過多年累積的實務經驗,為地方政府提供資金、規劃與行動上的建議,協助城市以最適合的方式走向淨零。

呼應全球淨零趨勢,共享永續新生活

在上一個議程中,城市代表們分享了各自關於低碳發展的經驗,以及如何從宏觀視野的大策略建構低碳、永續的城市規劃。但城市並不只有治理者,還有生活在裡面的人們,在永續發展的前提下,若要減少個人對環境的衝擊,就必須更有意識地決定「如何」生活、做出更永續的選擇、減少汙染、避免資源濫用。

地方政府永續發展理事會日本辦公室執行長 Togo Uchida 也認為,每個人的生活方式都不一樣,所以不同人們的「永續生活」也截然不同。他強調,「我們都知道減碳並不容易,但人們應該擁有選擇。」因此,ICLEI 在日本展開「1.5 度 C 的生活研究」,幫助公民認識行動如何影響個人的碳排放量,引導人們做出更永續的選擇,減少更多的生態足跡。

在史瓦帝尼的姆巴巴納市,社區的人們成立環保社團,展開 Reduce(減少使用)、Reuse(物盡其用)、Recycle(循環再用)、Replace(替代使用)的「4R」環保回收再生工作,並與環保主管機關合作,實行更永續的廢棄物管理行動,同時達成創造經濟機會與淨零碳排的目標。

史瓦帝尼姆巴巴內市(Mbabane)副市長 Rev Mcebo Ayandza Given Sigudla。/Photo Credit:TNL Brand Studio

除了永續的日常,企業的永續行動也一樣重要。東大門區淨零碳資源中心主任閔炳雄教授的分享談到,「在韓國,我們利用綠色議價與公私協力兩種方法,提供產業發展的誘因,引導企業主動投身碳中和的相關行動。」例如系統化的使用熱泵及光電等永續能源循環、以 BIM 建物資訊模型減少建築物的碳排放,並採用以自然為本的解決方案,將城鄉發展與永續結合,走向真正的淨零生活。

最後,來自斐濟首都蘇瓦的議長 Rev Mcebo Ayandza Given Sigudla 則以獨特的文化觀點為永續生活添上另一層意義。他真誠地分享:「永續生活的基礎是和諧共存。永續生活不只需要現代科技的「智慧」(Knowledge),更需要人們從文化、價值觀中發展的智慧(Wisdom)去理解環境。先了解了我們真正擁有的,再理解永續的意義,人與自然的長遠共存才成為可能。」

斐濟蘇瓦(Suva)議長 Tevita G. Boseiwaqa Taginavulau。/Photo Credit:TNL Brand Studio

到此,首屆《City COP永續城市論壇》也告一段落。相信本次論壇不只讓來賓看見高雄低碳、永續的城市規劃,也讓世界看見臺灣卓越的城市治理能力,並搭建一個國際性的交流平台,匯合來自全球各地的永續行動方案,藉由氣候行動的探討、把願景化為現實,為所有人創造實際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