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tada2002.ehosting.com.tw/img_tada_in/old_in_bg.png)
認識失智症
失智人口知多少
113年8月更新
台灣失智症人口推估
113/8
一、全球失智症人口快速增加
依據2021年世界衛生組織(WHO)出版的「公共衛生領域應對失智症全球現況報告」(Global status report on the public health response to dementia)指出,全球有超過5千5百萬名失智者,到2050年預計將成長至1億3千9百萬人。失智症相關成本為每年1.3兆美元,且至2030年若因照顧成本增加更有可能達到2.8兆美元。國際失智症協會(ADI)在2019年全球失智症報告指出,世界上每三秒就有一人罹患失智症。
二、台灣失智症盛行率及人口數
根據衛生福利部於2024年3月21日公布最新臺灣社區失智症流行病學調查結果,全國社區65歲以上長者失智症盛行率調查結果為7.99%,亦即100位65歲長者中約有8位可能罹患失智症,與十年前台灣失智症協會調查結果相近(8.04%)。
以下摘錄重要調查結果,完整資料請參閱衛生福利部新聞稿(https://www.mohw.gov.tw/cp-16-78102-1.html):
1.隨著年齡增長,失智症的盛行率越高,每五歲之失智症盛行率如下:
2.失智症之嚴重程度分布如下:
3.失智症之類型分布:
阿茲海默型失智症(Alzheimer's disease)最多,占56.88%;。
血管型失智症(Vascular dementia)次之,占22.91%。
巴金森氏症失智症(Parkinson disease dementia, PDD)再次之,占7.12%。
三、台灣失智症人口將持續攀升
本會依據國家發展委員會2024年公布之2024至2070年人口推估資料、衛生福利部2024年公布之最新臺灣社區65歲以上每五歲年齡層失智症盛行率以及國際推估30-64歲失智症盛行率,推估未來可能的失智症總人口數、失智總人口全國總人口比、65歲以上失智症盛行率,如下圖所示。
上圖資料根據2024年國發會2024至2070年人口推估與衛福部公布65歲以上失智症盛行率,以及國際推估30-64歲失智症盛行率來進行推算
失智症是什麼
失智症是一種疾病現象而不是正常的老化,很多家屬都以為患者是老番癲、老頑固,以為人老了都是這樣,因而忽略了就醫的重要性,但是事實上他已經生病了,應該要接受治療。 失智症(Dementia)不是單一項疾病,而是一群症狀的組合(症候群),它的症狀不單純只有記憶力的減退,還會影響到其他認知功能,包括有語言能力、空間感、計算力、判斷力、抽象思考能力、注意力等各方面的功能退化,同時可能出現干擾行為、個性改變、妄想或幻覺等症狀,這些症狀的嚴重程度足以影響其人際關係與工作能力。 |
失智症與正常老化的區別 | |
老化 | ★可能突然忘記某事,但事後會想起來。 |
失智 | ★對於自己說過的話、做過的事,完全忘記。 |
資料來源:邱銘章、湯麗玉,失智症照護指南,2009,原水文化。 |
![]() |
失智症有幾類
|
|
|
失智症的病程
失智症是一個進行性退化的疾病,從輕度時期的輕微症狀,逐漸進入中度、重度、末期症狀,疾病退化的時間不一定,有個別差異。瞭解疾病的病程與症狀,可以幫助患者、家屬預做準備,以因應疾病帶來的生活變化。
失智症的病程,可分為輕度知能障礙、輕度(初期)、中度(中期)、重度(晚期)。
輕度知能障礙(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為正常老化到失智症開始出現徵兆之間,存在著一個過渡區域。MCI在臨床上每年約有10%-15%會發展為失智症,面臨較為複雜的工作任務或社會環境下會有問題,但簡易之日常生活並無影響。
以下針對失智症病程的發展列出可能會有的行為症狀。
項 目 | 初 期 | 中 期 | 晚 期 |
症狀輕微,常常被忽略而延誤就診。 | 生活能力繼續下降,對日常生活事物的處理上變得更為困難。 | 幾乎完全依賴他人照顧。 | |
遺忘 |
|
|
|
誤認 | 只有在光線照明不佳陰雨、夜間才容易發生誤認現象。 |
|
|
情緒轉變 | 情緒起伏比以前大,例如:會因遍尋不著想要的東西而生氣。 | 同左 |
|
個性 |
| 同左,但因對事情和語言的理解力、情緒控制力薄弱更容易發脾氣、受到挫折。常常與家人或照護者衝突。 | 變為更為依賴,認知、記憶功能持續退化,個性表達不明顯。 |
言語表達 |
|
|
|
迷路 |
|
| 幾乎已無法自行外出。 |
妄想 |
| 同左,除頻度較高外,更容易因妄想引發繼發性的語言與肢體暴力。 | 無法表達/無此反應 |
視幻覺 | 看到房間裡有人,可能是熟識者、已死去家屬或不認識的人。有時會看到昆蟲、蛇等令人感到不愉快的東西。 | 看到房間裡有人,可能是熟識者、已死去家屬或不認識的人或小孩。有時會看到昆蟲、蛇等令人感到不愉快的東西。可引起繼發性妄想。 | 無法表達/無此反應 |
漫遊或躁動 |
| 同左,但嚴重度較高。受阻時容易發生衝突。 | 肢體功能減退,容易跌到發生意外。 |
不恰當行為 |
|
| 完全依賴他人照顧,無不恰當行為之反應。 |
睡眠障礙 | 日夜顛倒,夜間起來遊走或從事其他活動 | 日夜顛倒,可能整夜不睡,白天嗜睡。 | 日間節奏紊亂,白天睡眠次數時間更長。經常打盹,睡眠能力與清醒能力退步。 |
行動能力降低 |
| 無法順利出門到達目的地,甚至在家中開始找不到廁所、自己的臥室。 |
|
飲食問題 |
|
|
|
生活障礙 |
|
| 完全無法獨立生活,失去自我照顧能力。 |
穿衣及個人衛生問題 | 在選擇衣服上顯得猶豫不決。 |
|
|
資料來源:邱銘章、湯麗玉,失智症照護指南,2009,原水文化。 |
早期症狀
(1) 記憶力減退影響到生活:
一般人偶而會忘記開會時間、朋友電話,但是過一會兒或經過提醒會再想起來。但失智症患者忘記的頻率較高,而且即使經過提醒也無法想起該事件。因此,可能也會使患者常常重複發問、重複購物,甚至重複服藥。失智患者容易忘記近期發生的事,甚至連重要之日期或事件也會忘記。
(2) 計劃事情或解決問題有困難:
一般人可能收支平衡上有時會出現困難,但失智患者在規劃、執行計劃或在處理數字都可能出現困難。例如依照一個熟悉的食譜做菜或處理每個月的帳單時出現問題。他們比較無法專心,且需要更多的時間來處理以前熟悉的事情。
(3) 無法勝任原本熟悉的事務:
失智症患者對於原本熟悉的事務常會忘記或遺漏既定的步驟,而無法順利完成,例如數學老師對於加減算數常出錯、英文老師不知「book」是什麼、年輕就開車的司機伯伯現在卻經常開錯路、銀行行員數鈔票有困難、資深廚師炒菜走味等。
(4) 對時間地點感到混淆:
一般人偶而會忘記今天是幾號,在不熟的地方可能會迷路。但失智患者會搞不清楚年月、白天或晚上,不知道自己身在哪裡或如何來到這裡,甚至會在自家周圍迷路而找不到回家的方向。
(5) 有困難理解視覺影像和空間之關係:
一般人可能因白內障而出現視覺障礙,但失智患者可能在閱讀、判斷距離遠近、決定顏色或對比上會出現困難。失智患者可能會誤認鏡子中的自己是另外一個人,而覺得屋裡還有其他人存在。
(6) 言語表達或書寫出現困難:
一般人偶而會想不起某個字眼,但失智患者想不起來的機會更頻繁,甚至會用其它的說法來替代簡單的用詞,例如:「送信的人(郵差)」「用來寫字的(筆)」等,部份患者語言理解出現困難。失智患者於會談中可能有困難跟上或參與討論,會談可能中斷、重複或不知如何進行。
(7) 東西擺放錯亂且失去回頭尋找的能力:
一般人偶而會任意放置物品,但失智患者卻更頻繁及誇張,將物品放在不合常理或不恰當的位置,例如水果放在衣櫥裡、拖鞋放在被子裡、到處塞衛生紙等。失智患者於東西搞丟之後,無法回頭一步步尋找,且於找不到東西時常指控他人偷竊。
(8) 判斷力變差或減弱:
一般人偶而會做不好的抉擇,但失智症患者更頻繁或偏差更大,如聽信成藥等推銷廣告而付出大量金錢,或者買不新鮮的食物,借錢給陌生人、開車易發生交通事故或出現驚險畫面,過馬路不看左右紅綠燈等,穿著打扮可能不適合天候、場合或蓬頭垢面。
(9) 從職場或社交活動中退出:
一般人偶而會不想上班或參與社交活動,但失智患者的生活嗜好、運動、社交活動、工作等都逐步減少。患者變得被動,且避免掉許多互動場合。常在電視機前坐好幾個小時,睡眠量比過去大,需要許多催促誘導才會參與事務。
(10) 情緒和個性的改變:
一般人年紀大了,情緒及性格可能會有些許改變,但失智患者較明顯,例如:疑心病重、憂鬱、焦慮、易怒、口不擇言、隨地吐痰、過度外向、失去自我克制或沈默寡言、特別畏懼或依賴某個家庭成員等。
如何預防失智症
全世界每3秒新增1名失智症患者,2018年國際失智症協會推估全球有5千萬失智症患者,到了2050年將高達1億5200萬人。因此,世界衛生組織(WHO)於2017年5月29日通過失智症全球行動計畫,呼籲各國政府積極提出具體國家失智症政策並且編列足夠預算以落實。2018年底台灣65歲以上老人失智症盛行率約為7.86%,加上年輕型失智者,推估全台超過28萬失智人口,而2065年將逼近90萬人。衛生福利部於2017年底公告失智症政策綱領2.0,『降低失智風險』即為政策綱領七大策略之一。
目前還沒有任何藥物可以治癒失智症,因此如何降低失智症風險成為很重要的議題。在相關研究中,多數以阿茲海默症為主,而隨著失智症研究不斷的進展,我們也越來越瞭解有助於延緩失智症的因子。
2019年5月世界衞生組織出版「降低認知功能減退和失智症風險指南」,為各界提供了透過公共衛生方法降低認知功能減退和失智症風險的知識基礎。民眾應積極在生活中增加大腦保護因子(趨吉),同時減少危險因子(避凶),以降低罹患失智症的風險,甚至預防失智症的發生。
依據近年來歐美的幾個長期追蹤研究,阿茲海默症可能早在患者出現症狀20年前,大腦即開始產生病變。因此,預防失智行動要及早開始。
失智症包含阿茲海默症、血管性失智症及其他失智症,其中以阿茲海默症佔最多,混合型亦不少。研究顯示,控制某種失智症的危險因子,也可能同時降低其他失智症的風險。例如,治療高血壓不但可降低阿茲海默症的風險,對於血管性失智症或混合型失智症也都有降低風險的效果。
※趨吉(增加大腦保護因子)
每週規律地從事2次以上的運動,對失智症與阿茲海默症都有保護作用,其相對風險下降近6成。
建議:
維持每週2~3次以上每次至少30分鐘的規律運動的習慣,如快走、慢跑、游泳、騎自行車、有氧舞蹈等都是好的選擇。這些有氧運動對認知功能的增強效果比單純肢體伸展類的運動好很多。為了能夠長期持續運動,請注意避免運動傷害。
研究顯示,從事可刺激大腦功能的心智活動或創造性活動,都可降低罹患失智症之風險,其相對風險下降近5成。民眾應養成終身學習的習慣,以增強腦細胞間有效的神經鍵結,並儲備大腦認知功能【儲存腦本】。
建議:
(1)保持好奇心、接觸新事物、參加課程、學習新知
(2)閱讀書報雜誌、寫作、猜謎、打橋牌、打麻將
(3)繪畫、園藝、烹飪、縫紉、編織
(4)規劃旅遊、參觀博物館、聽音樂會
地中海飲食被證實可降低心血管疾病與某些癌症的風險甚至是整體死亡率,同時阿茲海默症發病的相對風險下降約7成,也可減緩正常老人認知功能減退的速度。
![](http://tada2002.ehosting.com.tw/share/good-3.png)
建議:
(1)多攝取蔬果、豆類、堅果、未精製穀類(維生素C、E及 B群)
(2)使用橄欖油等未飽和油脂來烹調或調拌沙拉,少食用飽和性脂肪
(3)多攝取魚類(富含omega-3脂肪酸之魚類)
(4)不建議喝酒;有飲酒習慣者可飲用適量葡萄酒,但切勿過量。
*目前不建議長時間、高劑量從飲食以外的來源進行補充維生素或深海魚油,以免過量而造成副作用。
研究顯示,多參與社交活動可降低罹患失智症之風險,其相對風險下降4成;孤單的人,罹患阿茲海默症的風險增加2倍以上,孤單的生活方式其認知功能退步速度比較快。
建議:
努力保持社會參與、和人群接觸,如參加同學會、公益社團、社區活動、宗教活動、當志工、打牌等,都有助於降低失智症發病之風險。
中年時期肥胖者(BMI≧30),其阿茲海默症發生的相對風險上升3倍,過重者(BMI 介於25、30之間)升高2倍。老年過瘦(BMI ﹤18)失智風險亦提高。
建議:
避免肥胖、過重或過瘦,維持健康體位(18.5≦BMI<24)。老年人不宜過瘦。
※避凶(遠離失智症危險因子)
高血壓、糖尿病、心臟血管疾病、腦中風都會增加阿茲海默症的風險。許多研究顯示糖尿病會增加失智的風險。血壓收縮壓>160mmHg且未治療者,發生阿茲海默症的風險為血壓正常者的5倍。重要的是,研究顯示控制高血壓可以降低發生阿茲海默症的風險。
建議:
及早調整飲食、運動,維持正常血壓、血糖及膽固醇。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患者應及早接受治療,控制在適當的範圍內。
嚴重頭部外傷是阿茲海默症危險因子之一,腦部曾經受到重創的人罹患阿茲海默症的風險是一般人的4倍以上。
建議:
騎單車或機車時應戴安全帽,並避免其他頭部受傷之機會。
抽菸是阿茲海默症的危險因子,相對風險上升近2倍,而戒煙可降低風險。持續抽菸的人每年認知功能退化的速度較快。
建議:
立即戒菸,可尋求戒菸門診協助。
曾罹患憂鬱症者發生阿茲海默症的風險增加,研究顯示其相對風險值約為無憂鬱病史者之2倍。
建議:
以運動、靜坐、瑜珈等方式釋放壓力,並學習以積極正向的態度面對生活,接受自己、家人及同事的不完美。憂鬱症患者宜定期接受治療。
聽力障礙使人有困難接收外界資訊,不只和家人、同事、朋友的溝通不良,影響正常社交,也增加了學習新事務的難度,提高認知功能衰退的風險;有聽力障礙者罹患失智症的風險為聽力正常者的2倍。
建議:
保護聽力,減少長期暴露在噪音環境,避免長時間使用耳機,及早治療和聽力相關的耳部疾病。當有聽力障礙時,建議配戴助聽器以避免功能衰退。
活到老 學到老 老友老伴不可少
多動腦 控體重 天天運動不會老
深海魚 橄欖油 蔬果豆穀來顧腦
保護頭 顧聽力 血壓血糖控制好
不抽煙 不鬱卒 年老失智不來找
請注意!未來新的研究結果可能修正上述內容,因此,請隨時了解最新預防失智症的知識。
若您需要更多失智症訊息,請上本會網站查詢www.tada2002.org.tw
失智症如何治療
目前針對失智症的藥物並沒有辦法阻止或恢復已經受損的大腦細胞,但是可能可以使患者的症狀獲得改善或延緩疾病的進行,在治療上分為藥物治療與非藥物治療,希望透過治療可以增進患者的生活品質,減輕照顧者的負擔,並且延後患者被送到安養中心的時間。
一、藥物治療
|
|
|
|
|
二、非藥物治療
除藥物治療之外,藉由環境的調整(熟悉的、穩定的、有安全感的)、活動的安排、溝通方式的改變、認知訓練、懷舊療法、亮光、按摩、音樂治療、芳香療法、寵物治療、藝術治療等非藥物照顧方法,也能改善失智患者精神行為症狀。
以下簡單介紹幾種療法:
透過團體的方式,藉由對過去事物及經驗的回憶而增加患者語言表達、人際互動、改善情緒之目的,進而延緩病情的一種治療模式。回想與分享個人人生經歷的過程,可透過團體懷舊過程,鼓勵並支持失智老人的人際互動並鼓勵失智老人有組織地回想、討論並分享過往的事情及經驗,以增加自己的信心、自尊,進而減輕憂鬱情緒,緩解症狀。
運用音樂本身做媒介來改善患者情緒、促進語言溝通進而延緩病情的一種治療模式。設計音樂活動提供刺激與活動,藉簡單樂器之使用、歌詞解說等方法提供患者正向刺激,延緩疾病之退化。
運用教材及繪畫、拼貼、彫塑等方法與失智症者互動,提供豐富之感官刺激及自我表達機會;透過失智者陳述分享其作品,促進失智者之語言表達及成就感;在製作的過程,成員間相互協助形成良好人際互動、增進人際之滿足,參與活動動機提昇進而減緩退化。
運用輔助教具、日常生活器具或其他自製器材、海報等,設計認知活動,幫助失智症者動動腦、減緩認知功能退化。過程常搭配結合感官刺激、現實導向活動。認知功能障礙為失智症的主要症狀,認知訓練希望即使在疾病的影響下,長輩仍然可以藉由日常活動的重新安排,建立參與活動的習性,以保持最大可能的獨立功能並面對調適失智症帶來之困擾。
失智症門診資源
閱讀完以上文章,你更認識什麼是失智症了嗎?
邀請你花 2 分鐘,透過以下測驗,即刻檢測你和失智症的關係
幫助關注自身健康,及早開始預防!
- 破除失智症迷思:60 秒測試你對失智症的理解有多少
- AD-8 量表:60 秒自我篩檢極早期失智症
*測驗製作|台灣失智症協會 X RE:LAB、使用測驗工具模組設計|超開放實驗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