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mber-only story
區塊鏈的正確使用手冊(下)
區塊鏈應用導入評估框架(二)
上一篇提到區塊鏈可作為協作型資料庫,接下來要介紹另外兩種應用類別,數位資產發行平台 & 公正程式平台:
數位資產發行平台(Digital Asset Issuing Platform)
區塊鏈很適合作為數位資產的發行平台,如果你希望數位資產有以下特性,或許就適合用區塊鏈來發行數位資產:
1. 數位資產需要跨地域、跨系統的流動性
2. 數位資產需要跟其他數位資產有互操作性(前提是這些資產要發在同一條鏈上)
3. 需要公開數位資產的資訊/運作邏輯以取得信任
區塊鏈本質就是一個共享大帳本,當有越來越多的資產以 token 的形式發行在區塊鏈上,這些 token 的流動性就會越來越高,而當一個資產的流動性提升,它本身價值也會被放大。
舉例來說,如果有某企業選擇用以太坊 ERC20 標準發行點數,那這個點數從創建第一天開始就會有二級市場,用戶可以透過去中心化交易所把點數換成其他 ERC20 token。如果用中心化系統發行數位資產,用戶交易「跨單位發行的數位資產」時,往往要透過一個交易清算單位,或是 OTC (over the counter) 做線下交易,流動性就比較差。
除了流動性之外,另一個明顯的好處就是提升不同數位資產的互操作性(interoperability),譬如持有某 A 幣的用戶,每天可以分到一定數量的 B 幣,或是持有 C 幣一定數量以上的用戶,用 D 幣買東西的時候可以打折等等,這種數位資產之間的互動可以透過智能合約來實現,用中心化系統不是不能做,只是實作上會比區塊鏈麻煩很多,想想 LINE Point 如果要和樂天點數實現這種互操作性,系統上的串接會有多麻煩?
最後一點是信任,區塊鏈上數位資產的總供給量、增發邏輯、轉帳條件、持有量分佈等等,都可以被公開審計。這有什麼用呢?如果某遊戲廠商用區塊鏈發行虛擬寶物,他可以公開虛寶的總量以證明稀缺性,甚至以程式嚴格控制虛寶總量必須低於玩家總數的千分之一等等,向玩家證明不會有虛寶通膨問題,這我稱之為「可信賴稀缺性」( proven scarcity)。
有一些開源或是帶有公益性質的項目,也比較適合用區塊鏈發幣,像是 FileCoin 和 BAT(Basic Attention Token )之所以採用公有鏈作為發幣的平台,除了募資方便之外,也跟其項目本身的性質有關係,這兩個項目都是開源的項目,用中心化系統發幣未免有點奇怪,用區塊鏈發行代幣,讓代幣自行運作再適合不過。
那有沒有缺點呢?當然也是有的,如同上一篇所提到的,區塊鏈的交易速度不可能比中心化系統快,譬如 ERC20 代幣的轉移就先天就受到以太坊的限制,至少要等 2~3 分鐘才會到帳,如果很在意交易速度,建議可以使用速度較快的公鏈(如 DEXON) 或是聯盟鏈(如幣安鏈)來發行數位資產。
另外就是上手難度的問題,要在區塊鏈上交易數位資產,必須理解私鑰、地址、交易手續費、區塊確認數等知識,對一般大眾來說太難了,需要有配套措施提供更好的 UX,譬如客製化錢包、私鑰代管服務等等。
總結一下把區塊鏈當成數位資產發行平台的好處以及需要注意的地方:
好處:
1. 提升數位資產流動性
2. 提升數位資產互操作性
3. 可藉由公開數位資產的運作邏輯以取得信任,適合開源或是公益專案需要注意的地方:
1. 交易速度較慢,如果很在意速度建議使用 DEXON 或是聯盟鏈
2. 上手難度高,可能需要搭配客製化錢包&私鑰代管服務降低使用門檻
公正程式平台(Honest Program Platform)
當區塊鏈引入圖靈完備的程式語言後,就從單純處理數字貨幣的帳本變成了一台去中心化的電腦,開發者可在其上透過智能合約實現各種更複雜的邏輯,區塊鏈的智能合約有三個特性:
1.開源
區塊鏈的智能合約代碼是公開的,每個與合約互動的人都可以檢查其代碼有沒有問題2.不可竄改
智能合約的代碼跟交易紀錄一樣,一旦被部署在區塊鏈上之後就無法修改3.無法被阻止
只要觸發一開始寫好的條件,智能合約就會自動執行,理論上無人能阻止代碼運作。(2跟3都是在區塊鏈是安全的前提下才成立,如果所有節點共謀作惡,那就不成立了。)
白話一點來說,智能合約屬於一種「下好離手」、「運作方式透明公開」的程式,在一些運作機制不透明的產業,譬如線上博奕,人們很難相信程式不會偏袒莊家,畢竟後端的代碼都掌握在博弈廠商的伺服器上,但如果改用區塊鏈的智能合約就不一樣了,因為程式運作邏輯可被公開審計,玩家不用擔心莊家操縱隨機數,也可以確保莊家不會跑路,因為智能合約會保證賠付。
智能合約開源特性也可以應用在群眾募資上,群眾募資一直有個痛點 — — 項目方拿了錢之後交付成果不如預期,以太坊的創辦人 Vitalik 曾經提倡過一種新型態的募資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