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mber-only story

區塊鏈的正確使用手冊(上)

區塊鏈很潮很棒,但你真的需要嗎?

--

開玩笑的,不要太認真

我先講重點:

目前很多企業/組織提出的區塊鏈應用,都不需要區塊鏈,而且不用區塊鏈可能還運作得更好。

這不是危言聳聽,在真正理解區塊鏈技術的人眼裡,很多應用根本就是為了區塊鏈而區塊鏈。

那他們為什麼要用區塊鏈?因為用區塊鏈就跟「創新」、「FinTech」等 Buzzword 產生連結,瞬間潮度大增。說來可笑,區塊鏈現在對企業的貢獻更多是行銷曝光,而非實質意義上的技術創新。

如果目的是為了 VC 眼中的估值或是媒體曝光,那用區塊鏈當然沒問題,但問題是,很多企業的決策者會被這些應用誤導,而媒體本身也沒有足夠的專業素養去辨別這些「區塊鏈假應用」,而對其大書特書,久而久之就越來越多奇怪的區塊鏈應用出現。

現在整個產業的當務之急,是讓企業的決策者及開發者能夠正確理解區塊鏈的價值,把區塊鏈用對地方,這正是筆者撰文的用意。

區塊鏈的本質是什麼?

區塊鏈的本質是多個成員共同維護的協作型資料庫系統,比起中心化的資料庫,區塊鏈在寫入資料時,至少多了三個步驟:

  1. 決定由誰來寫入資料
  2. 把新增的資料段分給大家(廣播區塊)
  3. 運行共識協議,確保大家的資料庫都是一致的

就因為多了這三個步驟,在同樣的運算資源跟網路頻寬的狀況下,區塊鏈不可能比中心化的資料庫有效率

相較中心化資料庫,區塊鏈是一種緩慢、無效率、計算上昂貴的資料庫。

如果區塊鏈注定比較慢,那為什麼還這麼多人討論它?原因在於,在某些應用場景中,用這種去中心化的資料庫可以解決一些信任或是資訊傳遞效率的問題。本質上,區塊鏈就是一種用「技術上的無效率」去換取「業務場景的效率」的技術。

乍看之下很難理解,我舉個例子:

假設你現在要從台灣匯 1000 美金到紐約。台灣銀行跟紐約銀行存放的美金都是一樣的東西——都是數位型態的美金,所以理論上雙方只要把銀行帳本對一下,一邊扣 1000,一邊加 1000,再扣除跨國轉帳所需要的手續費,交易就結束了。

聽起來很容易,但在真實世界中狀況遠比這更複雜,由於匯款方跟收匯方的銀行的帳本往往不直接相連,我們必須仰賴 SWIFT 協議透過中轉行把錢轉到指定銀行的戶頭,如下圖所示:

圖片來源:IBM

中轉行當然不會免費幫你做事,國際電匯每中轉一次,中轉行就需要收一次手續費,除此之外還有清算對帳的程序要走,所以即便我們身處於如此數位化的時代,跨國轉帳一直都是一件滿麻煩的事情。

一次跨國電匯平均需支付 10~30 美金,要等 1~3 個工作天才會真的到帳

現在我們先把所有法律跟政治問題全部擺一邊,假設現在主流貨幣不是美金而是比特幣,比特幣跨國轉帳需要多少時間 & 手續費呢?

大部分的狀況下,比特幣轉帳手續費都低於 1 美金,而且 10 分鐘就能到帳(要安全一點就等 1 小時)

比特幣是古典公鏈的代表,其共識算法是頑固到不能再頑固的 PoW,可以說是最慢、最沒有效率的區塊鏈了,但在跨國匯款的情境下,依然比 SWIFT 協議快上不只一個 level。

這就是一個典型用「技術上的無效率」換取「業務場景的效率」的例子,因為區塊鏈的共識算法,本質上就是一種自動化對帳的程序,在技術上是比較慢沒錯,但比起銀行跨國匯款所需要牽涉到的繁瑣環節(敲匯、手動資料 Key In、對帳)還是快多了。

當我們用區塊鏈的時候,一定要先捫心自問,我們到底用「技術上的無效率」到底換取了什麼東西,如果一個常規的中心化資料庫,一樣也能夠滿足應用場景的需求,那我們就不需要區塊鏈。

--

--

Benson Sun
Benson Sun

No responses yet

Write a respon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