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選校〉如何選擇適合的高中?高中校長:「如果學校沒亮點,先思考舟車勞頓是否值得?」掌握選校5大原則

12年國教上路,會考模糊了成績的概念,新課綱下學校辦學須有各自的特色,選校變得比過去更重要。如何在「可選擇的」範圍內,幫助孩子選擇一所適合自己的學校,《未來Family》整理出5個原則,提供父母參考。

過去國中升高中,大多按照分數落點來選填學校,但現在這個方法已經行不通了。

12年國教上路,會考模糊了成績的概念。以基北區來說,前五志願以降的學校排名鬆動,尤其是中間段的學校排名模糊化,很多學生就近入學,學校的錄取分數範圍落差比以前大。換句話說,用分數的話,很難做決定。

取而代之的是,學校是否經營出「亮點」,吸引學生就讀。板橋高中校長賴春錦說:「如果學校沒亮點,家長會思考舟車勞頓是否值得?和社區高中的差別在哪?」板中是新北第一志願,發展出創客、資訊特色,學生就近入學比例高。

北市中正高中106下半年實施「雙聯學制」(高中三年念完可同時獲得台灣和國外高中的兩張文憑),108學年度新生錄取分數比往年高。顯見辦學辦出特色的學校,獲得不少家長的青睞。

108新課綱上路,中正高中因應學校附近將成立「北投士林科技園區」,開辦AI學程,並找來北科大、西門子合作。校長江惠真說:「學校未來發展以科技和國際化為目標。」

 

新課綱上路,選校變得比過去更重要

新課綱為學校辦學帶來很大的彈性,各校依據學校願景、學生圖像、師資、設備等開設課程,包括校訂必修、多種選修等。換句話說,每所學校開的課程都不一樣,發展出各自的特色。

江惠真指出,108學年度之後,選校變得比過去更重要,每個孩子都應該選擇適合自己的學校,「學校的資源、氛圍、課程,可以讓自己的優勢能力獲得發揮。」例如一個自然傾向的孩子到以科展見長的學校,更能夠適性揚才。

更重要的是,高中三年的「學習歷程檔案」攸關大學的入學申請。大學「個人申請」入學時,大學科系會參採的項目包括:修課紀錄、課程學習成果、多元表現等。

大直高中輔導主任吳姿瑩表示,大學科系會從學生的修課紀錄、是否修習該「領域」課程,了解學生是否有興趣、是否累積先備知識和能力,是否就是系上所要的人才。

 

在可選擇範圍內,幫孩子選擇適合的學校

當然,選校也牽涉到現實面、能力(分數)可及的問題。如何在「可選擇的」範圍內,幫助孩子選擇一所適合自己的學校?以下有幾個原則提供父母參考:

原則1. 確認學校是否積極推動新課綱

新課綱上路以來,學校推動新課綱的態度如何?是積極推動或是消極因應?嘉義縣高中課程督學紀志聰指出:「如果學校態度消極、只求最小改變,三年以後『校力』將大減,學生的學習歷程檔案會很吃虧。」

大抵來說,新課綱的前導學校是一個可參考名單,因為有一年以上的試行經驗,因此有一定的開課能量。除此之外,也可以打聽校長的領導風格、學校行政團隊是否每年換人?

紀志聰說:「新課綱要成功,校長要有guts、授權教務團隊,各處室要配合。」如果學校每年換一個教務主任,「教務掛,學校一定亂。」通常新課綱做得好的學校,校長和教務團隊也都配合得很好,行政穩定。

另外也可以留意學校是否減班。減班情況下,老師會被超額介聘(調職),人力變吃緊,不利於開課。

原則2. 查詢學校的課程計畫

新課綱上路後,每所高中職都必須將未來三年的整體課程計畫,上傳到「全國高級中等學校課程計畫平台」網站,提供學生與家長參考。

紀志聰解釋,學校的課程計畫類似「契約書」的概念,學校未來三年將執行課程計畫。學生申請大學科系時,面試教授可以打開學校的課程計畫,看看18週的課程內容學了什麼,更深入地問學生學習內容和心得。

對家長來說,如果學校的「總體課程計畫」太艱深難懂,可以上學校的官網,查詢「選課諮詢輔導手冊」檔案。很多學校也會在開學後發給每個學生一本選課諮詢手冊。

原則3. 上學校網站看最新動態

原則上學校網站看最新動態 除了整體課程計畫之外,賴春錦建議也可以上學校的網站,看看公告的最新消息,學校常辦哪一類活動、營隊、課程,或獲得的獎項、社團的動態等。學校所辦的活動、社團等,除了有助於孩子探索生涯之外,也可以從中發現學校的特色和資源所在。

原則4. 參加高中課程博覽會

每年舉辦的高中高職課程博覽會,現場可以蒐集到各校的課程地圖、課程特色,有些學校還會讓孩子實際體驗課程所學。南山中學校長蔡銘城建議,可以問問老師:「學校這幾年孩子的出路,哪個領域的孩子錄取得多?」也是參考的方向。

另外,有些高中會舉辦Open Day,讓考完會考的孩子到學校體驗半天至一天的課程,是孩子近距離認識學校的好方法。

原則5. 實地參訪校園

最後,選校必做的功課是,務必帶孩子實地搭車、體驗交通方式,進到校園裡走走,看看是否喜歡校園環境。江惠真建議,如果是自然、數理傾向的孩子,可以參觀學校的實驗室設備,留意學習的環境和資源如何。

蔡銘城建議家長,不妨到現場觀察學校學生的樣子,看看上、放學的情況,也可以問問周邊的店家,「這所學校好不好、學生的表現如何,附近的早餐店最清楚了。」

 

新北市補助近40億發展各校特色課程

國教院課程及教學研究中心主任李文富表示,近幾年可以看到,政府在高中職投入不少資源(如台北、新北、台中等),加上學校的課程漸漸鬆綁,有愈來愈多的高中發展出特色,是很好的現象。

新北市過去8年推動「高中高職旗艦計畫」,總計投入27億元,提升學校競爭力,帶動新北學生就近入學比率從五成以下提升至七成。108年起,旗艦計畫轉型為「新北創新教育加速器計畫」,鼓勵學校發展教育創新。此計畫預計自108~111學年度,將投入10億,發展至少150件的創新教育方案,讓高中職在地就學率由七成提升至八成。

新北市教育局長張明文期許,透過創新教育加速器計畫,引導新北市的國、高中教育展現出全新不同的風貌。「每所學校應該長得不一樣,學生可以依照自己的興趣、方向、潛能,以及各高中不同的課程,選擇最適合自己的環境。」

 

「總體課程計畫」怎麼看?

各校的總體課程計畫內容琳琅滿目,令家長頭昏眼花,究竟要看哪些重點呢?

a.校訂必修上什麼?

新課綱規定,高中增加「校訂必修」課程、4~8學分。從各校所開的「校訂必修」,可以看出學校對學生圖像的描繪,希望培育出什麼樣的人才。例如,南山中學的校訂必修為:國際素養教育、科學方法導論,希望培育出連結國際、能夠專題研究並表達成果的人才。

紀志聰觀察,很多學校會連結在地區域、將「地方學」與「探究與實作」結合。例如:北大高中的「三峽學」、羅東高中「森羅萬象」、台南永仁高中「奔跑吧!古都」等。而宗教性的學校,多把品德教育訂為校訂必修課程,如私立海星中學「品德實踐」、慈濟高中「慈濟與NGO」等。

另外也有不少學校開設專題研究類課程。例如板橋高中「議題探索」、百齡高中「PBL研究課程」、麗山高中「專題研究與成果發表」等。賴春錦表示,板中的校訂必修是「必中有選」,分成10個不同的議題如環境、人權、法治、閱讀素養、國際教育等,讓學生依據自己的興趣選擇議題,但共同學習到閱讀理解、資料整理、研究方法及製作成果、發表等能力。

分析前導學校所開的校訂必修課可以發現,包括:外語、專題研究、閱讀理解與表達、學習策略、問題解決能力等課程,是許多學校希望學生能夠培養出的能力。

紀志聰認為,學校的校訂必修若能經營出亮點特色,就能吸引學生。例如:大園高中的外語課程特色,能夠吸引對語言有興趣的學生;台南永仁的「邏輯培力,AI探索」,吸引想讀資工的學生。「除了校訂必修,包括多元選修、彈性學習時間,有一連串的配套,有機會吸引一些前段的學生就讀、走繁星計畫上大學,」紀志聰說。

b.多元選修有哪些課?

新課綱規定,高中應開設1.2~1.5倍的選修課。以10個班級的學校來說,應開設12~15門的選修課程,提供學生選課。賴春錦提醒,如果學校規模太小、班級數少的話,學生選課的選擇就比較少一點。

選課,也是一種生涯的探索。吳姿瑩表示,大直高中和東吳、實踐大學合作開設多元選修課、已試行三年。大學教授來學校開的課有德文、日文、法文、會計等,有位選修會計課程的學生,大學順利錄取東吳會計系,「多元選修讓學生可以提前試探、接觸,確認是否真的有興趣,」吳姿瑩說。

c.彈性學習時間如何規劃?

新課綱上路,高中的「彈性學習時間」安排,學校有很大的彈性,可以做學生自主學習、學校特色活動或補強性教學等。每位高中生在校三年,至少要完成18節的自主學習。

要注意的是,在大學科系參採的學習歷程檔案中,多元表現的部分,幾乎所有大學科系都會參採「高中自主學習計畫與執行成效」。

吳姿瑩提醒,學校如何安排、規劃學生做自主學習,是否適合你的孩子,就變得很重要。「例如,有的學校崇尚自由多元,如果孩子不那麼自律,可能要思考會不會變成一直在玩手機?」

 

高中選校前、後 必須懂的生涯規劃概念

選校,是孩子生涯規劃很重要的一環。首先要面對的就是「究竟該念高中或高職?」除了考慮會考成績、國中學習成就之外,專家普遍建議,國中所做的性向、興趣測驗,是很好的參考指標。

但這樣還不夠!大直高中輔導主任吳姿瑩強烈建議:「要從未來的升學進路去反推,而不只是想眼前。」雖然讀高職也可以考大學,但這三年當中學科的累積完全不同。「孩子最好能夠對未來有個方向,了解以後想讀的大學科系其主要升學管道為何,大概知道路怎麼走。」

如果是對未來方向完全沒頭緒的孩子,建議先選普通高中。吳姿瑩介紹兩個好用的網站平台,幫助孩子認識自己:

1. 「學生生涯輔導網」:  提供「認識我自己」、「我是國中生」、「認識高中職」、「認識大專校院」等豐富的資訊,連大學18學群需要哪些能力、生涯發展都有。

2. 「大學選才與高中育才輔助系統」: 可以先查詢目標科系所看重的學科和能力。選高中時,可以看看屬意的高中有沒有開這些課程,有助於更聚焦,做交叉、比對。

吳姿瑩指出,升上高一後,「必須有意識的去探索自己的生涯,帶有『目標意識』去就讀。」否則很可能連學期末要上傳哪些科目的課程學習成果都不知道。最糟的是,三上考完學測後,拿著成績單來問輔導老師該填什麼科系,「簡直把老師當仙姑。」

吳姿瑩形容,就像是規劃旅行,決定目的地之後還要做功課,研究如何安排每天的行程、抵達的交通方式等。她建議,選課前要常思考「我喜歡什麼?我能做什麼?我必須做什麼?」等問題,有助於選擇。

本站提供網路意見交流,以上文章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未來親子學習平台立場
成為未來Family Line好友,看更多教養好文及最新教育資訊喔!

延伸閱讀

★填問卷
抽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