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台灣發生921震災時,我正好失戀,心中非常痛苦,但當我進到災區,突然覺得,我怎會為這種兒女情長的小事,讓自己陷於痛苦中?很感謝學校(指嘉南藥理科技大學)的安排,讓我一週有三天能帶著嬰幼兒保育系的學生,進到南投災區偏鄉小學進行團體輔導。受幼教專業訓練的學生,會利用晚上休息時間講故事給災區的孩子聽,陪他們玩遊戲或畫圖。到了週末清晨,我們常常被這群災區的孩子喚醒:『老師!大姊姊!妳們起床了嗎?』」邱敏麗說:「20年了,這些孩子的聲音還常縈繞在耳邊。」

現任台南沙遊世界表達與療癒發展中心副執行長、禾心心理諮商所諮商顧問的邱敏麗,自小生長於彰化縣,日本東京學藝大學臨床心理碩士畢業後,在日本生活近九年的她,於1995年在京都經歷阪神大地震。她心想,若自己在日本災區罹難,很可能變成失蹤人口,家人也很難找到她;同時,在台灣發生意外的弟弟也正面臨生命危險,讓她決定返回台灣。回台灣後,她先在空軍官校服務,後來到了嘉南藥理科技大學嬰幼兒保育系任教。

「在嘉藥科大任教一年後,發生921震災,因為我曾經歷阪神大地震,所以當時心裡直覺得不妙。」震後,邱敏麗帶著學生進到災區,但不時懷疑治療師在災區的角色與功能。直到有一天在路上遇到災難重建主委大喊:「邱老師,我剛看到妳的黑色吉普車在停車場,很開心,看到妳,覺得還有人在關心我們,真好。」這樣簡單的問候,讓邱敏麗找到自己之於災區的意義,也體會到陪伴的療癒力量。

沙遊是邱敏麗近年來極力推廣的治療法(照片來源:禾心心理諮商所)

莫拉克風災 展開療癒心旅程

2009年莫拉克風災,邱敏麗帶著繪畫治療進到高雄災區的安置中心,一走進災區,孩子們問她:「老師,我們要做什麼?」聽到是繪畫活動,災區的孩子苦惱的說:「啊!又要畫畫了啊?」邱敏麗心想,在她到達之前,一定很多人都要求他們畫圖。因孩子語言表達能力尚未發展完全,所以經常藉由非語言性表現療法與媒材進行治療,而畫圖即是最常見,也最容易上手,但很多志工人員,因為沒有受到繪畫治療的專業訓練,進到災區使用後,有時反而會造成負面效果。

沙遊世界表達與療癒發展中心執行長、禾心心理諮商所所長曾仁美博士也憶起當時。「我和邱敏麗老師那時都還在大學任教,因同時在高雄學生輔導諮商中心擔任督導,有機會參與救災工作。當時災區缺乏人與資源,我們與幾個老師自告奮勇上山,進到高雄市桃源災區,平時已經非常崎嶇的山路,在風災後更是慘烈,我們有的人汽車底盤卡損、車子打滑,甚至心裡盤算著若就這麼意外死去,會有多少事沒能完成。」

邱敏麗與曾仁美的生命因為莫拉克風災起了很大的變化。曾仁美表示:「我們到了災區,不可能等待民眾自己跑來,得主動出擊。有六個單位在社區想提供災區民眾諮商服務,卻沒半個人來,引發我們的反思──自己能做什麼?角色是什麼?什麼該做、不該做?該如何拿捏?我們帶著專業卻摻雜自己的掙扎在其中。」當時在災區接觸到很多原住民,讓曾仁美意識到,深入的非語言表達性媒材與課程,對於創傷及多元文化的個案很有幫助。但放眼望去,台灣研究所以上的學制,很少開設相關的課程,研究生即使拿到證照,能力卻未足,頂多只能使用牌卡進行治療。

災難及心理預防 從社區出發

於是,在崑山科技大學幼教系任教的她,向教育部提了一個「沙遊治療」的補助計畫。沙遊治療(Sandplay)是由瑞士籍的多拉·M·卡爾夫(Dora M. Kalff)以分析心理師卡爾‧古斯塔夫‧榮格(Carl Gustav Jung)的分析心理學為基礎理論所創設,是一種非語言的表達性治療。傳統心理治療是以交談的方式,對於不擅長、拒絕語言表達或是語言發展尚未完全的族群來說,治療較為困難,因而發展出各種非語言療法,沙遊治療即為其中一種。

當個案走進沙遊治療室,用小物件去表達那最原始的情緒時,就走進了內心世界。個案只要挑選物件,擺進沙箱中想放置的位置,比繪畫更容易操作。以青少年來說,通常比較不會暢所欲言,透過在沙盤旁加水、揉沙、堆疊,個案便可能卸下防備與治療師談話、自然的表現自己。若個案找不到明確的語詞,透過沙盤的擺設也可表達其內心,並投射出內在的議題。製作沙遊、創造故事,都是在活絡想像力,而想像力在心理治療中,是一種有效提升自我痊癒的能力。

為了積極推廣沙遊治療,曾仁美邀請邱敏麗加入計畫,但因台灣教育體制限制,加上繁複的行政流程,在大專院校裡推行表達性治療有困難,兩人遂決定離開教職,透過表達性治療社區推廣中心好好培育專業人員。曾仁美說:「預防是治療所裡最難做的一端,尤其是災難教育。在台灣,個案通常都到了很嚴重的程度才肯接受治療,因而從社區心理預防的角度來切入很重要。」

邱敏麗帶著沙遊參與許多災區的心理輔導工作(照片來源:禾心心理諮商所)

透過沙遊發揮想像力 找回自我痊癒的本能

一個沙盤、一些像玩具的小物件,在安全、自由、受保護的空間,以及治療師安靜的陪伴下,個案搭建了一個屬於自己的小世界。經由創造、體驗、重建、治療性干預、記錄、意義形成,由沙遊體驗連結現實世界的過程,治療師與個案建立良好的共情能力及移情關係,再透過沙盤的呈現,捕捉個案內在世界,得著療癒。

邱敏麗曾在高雄市桃源區帶沙遊治療,借用一個四合院作為輔導據點,裡面住著一對祖孫,爺爺八十幾歲,孫子阿雄(化名)三十多歲。阿雄因為失業酗酒家暴,以致孩子被安置,他感到悲傷卻無力改變自己的生命。邱敏麗帶阿雄進行沙遊治療,阿雄在擺設的沙盤上,看到一個人站在樹下,藉此表達並意識到自己正在等待孩子回來的心情和想望。透過幾次的輔導,三個月後,阿雄為了讓孩子可以回家,終於開始外出工作。

高雄氣爆與台南震災 陪伴災區孩童找回療癒力

「我在做災難輔導的時候,反而感受到,災區民眾帶給我們的,遠比我們付出的還多!」邱敏麗因災難輔導,幫助自己面對生命的無常。

因為莫拉克風災的經驗,2014年的高雄氣爆事件,曾仁美和邱敏麗帶著專業到災區設立兒童安置中心,設計適合單次及多次的親子活動,讓家長跟著參與;有些忙碌的家長為了接送孩子,就會到中心來,她們藉此接觸到更多社區居民。

曾仁美回憶,2016年206台南震災時,震驚、悲傷、苦悶、憤怒的情緒籠罩在災區,災難現場時刻都在改變;面對著一具具大體,現場人員及心理治療師的心也跟著改變。當時要輔導的不僅是受災居民,還有現場救災人員。邱敏麗深刻體認到,不管救災經驗再豐富,都不會有所謂的救災專家,因為沒有一個災難會一模一樣,每次進到災區都要重新調整應對方式。206台南震災的死傷比例有50%是學童,因此邱敏麗與曾仁美以長期在當地培養幼教師資的影響力,帶著團隊進入災區幼兒園,輔導幼教老師幫助孩子們減壓。

邱敏麗表示,透過表達藝術進行輔導,最主要是要幫助人們把最困難的情緒表達出來。災難發生時,對某些人,尤其對孩子來說,會很難表達內心感受,在受限的語言下,就要藉由工具如繪畫、沙遊等,讓個案透過身體表現,就能達到情緒宣洩的效果。人有自我療癒能力,但當遇到重大壓力時,很容易失去跟這股力量的連結,透過遊戲及創造力找回療癒力,便能重新與內在連結。

泥沙象徵母性,透過沙遊打造自己的土地,重新與兒時和大自然相遇。當人們透過沙盤及小物件,進入一個象徵表達的過程,建構出現實生活與內在心靈內的精神空間,將會使人們更堅強、更富彈性、更能夠抵擋生命中不知或不可預測的事件。曾仁美和邱敏麗除了將沙遊治療運用災區創傷陪伴,更盼望這個治療技術可運用於更廣大的人群及場域,幫助更多人進行一場生命深度的探索旅行。

透過沙遊與潛意識連結,能活絡想像力、創造力、提升自我療癒能力(照片來源:禾心心理諮商所)

 

採訪撰文:陳佳楓
責任編輯:胡善慧、吳素華


▸▸捐款支持▸▸

☛|「芥助網」社區工作服務計畫|☛

☛|社區防災韌力培力計劃|☛

☛|兒童遊戲治療設備費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