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vatar-img

專屬新竹的城市指南:《貢丸湯》地方生活誌

157公開內容
2私密內容

「新竹故事大口吃」是《貢丸湯》的理念,我們試圖在《貢丸湯》裡不以單點式的介紹新竹,而是主題性的帶出生活樣貌跟各種城市議題,讓讀者不只認識新竹,更從中思考新竹可以是一個甚麼樣的城市?如何在這裡生活?該怎麼期待新竹成為更好的城市。

全部內容
免費與付費
最新發佈優先
「這盆是窗簾蕨,那個是龍血樹和龜背竹。」瑜景穿梭在溫室的一叢叢綠意中,一邊順手摘除枯葉、扶起被風吹倒的盆栽,為植物們整理儀容,一邊如數家珍地介紹各個植栽的名稱和適合的種植環境。
Thumbnail
《貢丸湯》雜誌21 期曾提及西元1900 年「新竹市場」成立,為今日人潮絡繹不絕的東門市場前身。曾經,販售雜糧與種子也是新竹市場一門大宗的產業。自1950 年代開始,市場周遭陸續成立許多專營種子販售的店舖,連結附近屎溝巷(中央路57 巷)的農具店,東門市場嚴然成為桃竹苗地區農夫們採購生產工具的商圈
Thumbnail
本期刊物發行恰好遇上文化總會在臺北城南舉辦「城南有意思」系列活動,因此《貢丸湯》路上觀察篇這一期走出新竹,與插畫家鄭開翔合作,與讀者們分享「臺北城南」與「新竹東門城」這兩個老城區裡的迷人魅力!讀完這一篇就起身出發吧!
Thumbnail
走在新竹市街道上, 不難發現許多老建築,搖身成不同類型的商家,這些換裝的老屋儼然成為新竹市的新招牌,讓更多人看見這座城市新舊共融文化的風貌。 雖然這些老建築看起來都古色古香,且共同保留地方文化記憶,但實際上,它們背後的身份卻可能大不相同。
Thumbnail
新竹的老屋與文化資產在近幾年開始逐漸受矚目,在這一棟棟的老房子之中,一 磚一瓦都乘載著過往人們生活於其中的點滴故事。本次專題書寫三個不同的家族 生活的三棟華麗大宅——北門街周家從清代街屋歷經改建,周益記承載了四代人在其中生活的珍貴回憶。
Thumbnail
竹北六家舊名為「六張犁」,過去曾是平埔族竹塹社的農田,1752 年從中國廣東饒平渡海來臺的林衡山與林先坤父子由鹿港北上於此租地開墾,林氏聚落逐漸開枝散葉。林先坤承繼志業,整合宗族並累積資本,更在林爽文事件中平亂有功, 奠定林家在竹塹的重要地位。
Thumbnail
到了日治時期,舊有封建制度下的科考晉升不再適用,傳統的權力結構與政治遊戲規則也隨之改變。在新政府的統治下,經濟權力掌握在日本人手中, 仕紳們祈求身家安全以及既有地位與利益的保障; 另一方面,初來乍到的殖民政權,也需仰賴仕紳在地方上的社會網絡與影響力,延續他們在官民間的中介…
Thumbnail
霧峰林家、鹿港辜家、基隆顏家,如果你平時對於臺灣歷史或當代新聞有所關注,一定會注意到人們常將城市與特定的家族或人名連結;遊覽各地老街時,也必定曾走進某個顯赫一時的人物故居。家族史就是地方史,回首過往地方發展的軌跡,家族勢力的運作確實是其中無法忽視的關鍵力量之一。
Thumbnail
Coral Hsu-avatar-img
2022/05/22
您好,我是公民派報編輯,徐以菲。請問能否轉載您的此上下篇文章至我們的平台呢,並授權我方修訂標題呢?轉載方式皆會完整標示,我們的網站:https://thenews.tw/ 謝謝
被稱為明治浮世繪三傑之一的小林清親(1847-1915),是戰爭繪中最活躍的畫師,存世約300多件甲午已為主題的三連錦繪中,他的貢獻便占近百幅。
Thumbnail
「新竹真的很像我在靜岡的老家」說到對於新竹的第一印象,大毅馬上提到了這點。尤其提到在護城河一帶的區域,整齊規劃的街道,一棟棟來自日治時期建立的建築,不只有保存良好的古蹟官署建築,私有老屋也屹立於街道巷弄之中,這種熟悉感帶著他在此落地生根。
Thumbnail
週日的午後,我們相約在大同路上的咖啡廳,休假中的板垣先生悠閒地慢步走來。互相寒暄幾句後入座,他點了一杯冰美式咖啡,接著從口袋裡拿出一疊整理好的名片:「你看,這些都是我平常會去的餐廳。」
Thumbnail
天氣好的假日,各觀光景點總有絡繹不絕的人潮,在此時新竹市區的交通顯得更加擁擠,早期的《貢丸湯》雜誌時我們已經討論過這個現象。現代的交通工具與暴增的車流量,擠進沿襲日本時代都市規劃的小小街區裡,遊客與市民朋友都大喊吃不消。
Thumbnail
戰後中華民國政府來臺,起初延續日治時期州轄市的規劃,設置行政區。但二二八事件爆發後,中華民國政權意識到推動地方自治,有助於收攏民心,遂在 1950年推行「小縣制」,將全臺劃分為十六個縣,新竹市也被降格為新竹縣中的縣轄市。
Thumbnail
你可曾好奇過,為什麼「竹南」位於苗栗而不是新竹,但竹東、竹北都算在新竹呢?原來,在日治時期,這三個地方都歸屬幅員遼闊的「新竹州」管轄。新竹州是當時北臺灣的經濟重鎮,涵括現今桃園、新竹、苗栗等地,坐擁從蓪草到石油等豐富原物料。
Thumbnail
子穎-avatar-img
2021/10/20
感謝分享!👍
在地人心裡總有屬於自己的美食地圖,繼上一站吃過「綿綿鬆鬆」的花生湯以後,下一站即將抵達南寮傳承三代的老字號冰菓店,以及北門大街上的老牌四果湯。不論冷熱天,想解饞的時候,來一碗甜湯最對味!
Thumbn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