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38

解讀 IPCC 特別報告

《The Ocean and Cryosphere in a Changing Climate》

2019 / 9 / 26
引言

此《氣候變遷中的海洋與永凍圈特別報告》(SROCC)係依據 2016 年跨政府氣候變遷


研究小組(IPCC)決議,於第六評估週期編寫三份特別報告。藉由評估新科學文獻,
SROCC 用以回應政府及觀察員組織的相關提案。SROCC 承襲其他兩份特別報告《全
球升溫 1.5ºC 特別報告》(SR1.5)、《氣候變遷和土地特別報告》(SRCCL),以及「生
物多樣性及生態系服務政府間科學及政策平臺」(IPBES)全球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
服 務 評 估 報 告 》 (Global Assessment Report on Biodiversity and Ecosystem
Services)

本決策者摘要(SPM)集合了報告的重要發現,並分成三大區塊:SPM.A:已觀察到的
變遷與衝擊、SPM.B:預測的變遷與風險、SPM.C:實行回應海洋與永凍圈變遷。為
方便在《決策者摘要》上檢索,有相關圖示標示內容所在位置。重要發現的信心使用
IPCC 校正後語言做標示,而每個重要發現的科學基礎則以參考文獻標示出報告中的
相關章節。
A1. 過去數十年來,全球升溫已導致永凍圈縮小、冰層與冰河大量流失
(極高信心)
、冰雪覆蓋率減低(高信心)與極圈海冰廣度與厚度縮減
(極高信心)以及永凍土溫度升高(極高信心){2.2, 3.2, 3.3, 3.4, Figures
SPM.1, SPM.2}

A1.1 全球冰層與冰河大量流失(極高信心)
。2006 至 2015 年間,格陵蘭的冰層以
278 ± 11 Gt yr-1 的平均速率流失其冰雪量(相當於全球海平面上升幅度 0.77 ± 0.03
mm yr-1),大多是表面溶解所致(高信心)。2006~2015 年間,南極冰層以 155 ±
19 Gt yr-1 之平均速率流失其冰雪量(0.43 ± 0.05 mm yr-1),大多是溪南極冰層的
主要注出冰河的快速薄化與後縮所致(極高信心)。2006~2015 年間,格陵蘭與極
圈以外的冰河的流失速率為 220 ± 30 Gt yr-1(相當於海平面上升幅度 0.61 ± 0.08
mm yr-1)
。{3.3.1, 4.2.3, Appendix 2.A, Figure SPM.1}

A1.2 1967 至 2018 年間,北極圈的六月冰雪覆蓋每十年縮小 13.4 ± 5.4%,共損失


了兩百五十萬平方公里,主要是因表面溫度升高所致(高信心)
。幾乎所有的山區中,
冰雪覆蓋的深度、面積與期間都在近數十年來減少,低海拔地區更是如此。{2.2.2,
3.4.1, Figure SPM.1}

A1.3 永凍土溫度已升到歷史高點(1980 年代至今)(極高信心),近期自 2007 至


2016 年間,全球極區極高山地區的平均升溫幅度為 0.29°C ± 0.12°C。極區與北極
的永凍土含有 1460~1600 Gt 的有機碳,幾乎是大氣中的碳含量的兩倍(中信心)

目前有中等證據但低等共識,爭論著永凍土區域是否因冰雪溶解而正在釋放額外的
甲烷與二氧化碳。永凍土溶解與冰河後縮減損了高山山坡的穩定度(高信心)
。{2.2.4,
2.3.2, 3.4.1, 3.4.3, Figure SPM.1}

A1.4 1979 至 2018 年間,北極海冰面積非常可能一年到頭都有減少。九月海冰非常


可能每十年減少 12.8 ± 2.3% 。九月海冰的改變很可能是至少過去 1000 年來前所
未見的程度。北極海冰已經薄化,也轉變成較為年輕的冰雪:介於 1979 及 2018 年
間,至少五年的多年冰的分布區域已縮減了約 90%(極高信心)
。因夏季海冰及春天
陸地冰雪覆蓋的損失的影響,造成北極地區的暖化加遽(高信心)
,而北極地區的表
面氣溫也可能在過去二十年中的升高幅度高於全球幅度兩倍有餘。北基海冰的改變
可能會對中緯度天氣有所影響(中信心)
,但這樣的影響之偵測,針對特定天氣型態
的信心為低。南極海冰面積部分,因區域信號相矛盾及大幅度的年間變異性,並不具
統計學上的顯著趨勢(1979–2018)(高信心){3.2.1, 6.3.1; Box 3.1; Box 3.2; A1.2,
Figures SPM.1, SPM.2}
A2. 近乎確定全球海洋自 1970 年以來持續暖化,並吸收了氣候系統中
90%以上的多餘熱量(高信心)
。自 1993 以來,海洋暖化幅度(可能)
超過兩倍。自 1982 年以來,非常可能海洋熱浪的頻率加倍,強度增加
(極高信心)
。海洋因不斷吸收二氧化碳,表面酸化的程度也在不斷增
加(近乎確定)
。自表面至 1000 公尺內也出現含氧量降低的情形(中
信心)
。{1.4, 3.2, 5.2, 6.4, 6.7, Figures SPM.1, SPM.2}

A2.1. IPCC 第五次評估報告(AR5)所記錄的海洋升溫趨勢依然持續。自 1993 年以來,


海洋升溫的速率及其吸收的熱量則增加超過兩倍(可能),自 1969 至 1993 年間的
3.22 ± 1.61 ZJ yr-1 (0~700 m 深度) 及 0.97 ± 0.64 ZJ yr-1 (700~2000 m) 至 1993
至 2017 年間的 6.28 ± 0.48 ZJ yr-1 (0~700 m)及 3.86 ± 2.09 ZJ yr-1 (700~2000
m),而且很可能是因為人為強迫所致(非常有可能)
。 {1.4.1, 5.2.2, Table 5.1, Figure
SPM.1}

A2.2 南冰洋造成 1970 至 2017 年間,全球海洋上層 2000 公尺的總增熱的 35~43%


(高信心)。本身在 2005 至 2017 年間增加了 45~62% (高信心)。2000 公尺以下的
深層海洋自 1992 年以來也已暖化(可能),特別是在南冰洋更是如此。 {1.4, 3.2.1,
5.2.2, Table 5.1, Figure SPM.2}

A2.3 全球的海洋熱相關事件增加;海洋熱浪(定義為海面日溫度超過 1982 年至


2016 年間該區域的 99 百分比)的頻率加倍且更為持久、更強、更廣。 (非常可能)。
2006 至 2015 年間所發生的海洋熱浪,很可能 84~90%是因人類造成的升溫所致。
{Table 6.2, 6.4; Figures SPM.1, SPM.2}

A2.4 在海洋上層 200 公尺的密度分層自 1970 年來已增加(非常可能)觀察到的海


表面升溫及高緯度額外的淡水造成海表面的密度比海洋深層的低(高信心)
,抑制了
表面海水與深層海水的相互混合(高信心)
。1971~1990 年間平均值至 1998~2017
年間平均值,上層 200 公尺的密度分層增加了 2.3 ± 0.1%(極可能範圍)。{5.2.2}
A2.5 自 1980 年代以來,海洋已吸收人類排放的二氧化碳之 20~30%(極可能),
造成海洋進一步酸化。開放海面的 pH 值自 1980 年代以來,每十年以非常可能
0.017–0.027 pH 的範圍減少,95%的海洋表面區域,早已出現偏離背景自然變異的
海平面 pH 值降低情形。{3.2.1; 5.2.2; Box 5.1; Figures SPM.1, SPM.2}

A2.6 1970~2010 期間的資料組顯示,開放海洋在上層 1000 公尺部分已損失的氧


氣非常可能介於 0.5~3.3%之間,同時最少含氧區的擴張量可能介於 3~8%(中信
心)
。含氧量降低主要係因為海洋密度分層增加、流通空氣及生物化學變化所致(高
信心)。{5.2.2; Figures SPM.1, SPM.2}

A2.7 原位(2004~2017)與基於海表面溫度重組織觀察顯示,大西洋經向翻轉環流
(AMOC)與 1850~1900 年間相較已然弱化(中信心)
。無足夠數據來量化弱化程
度,也因為觀察紀錄的長度有限而無法適切歸咎於人類活動強迫所致。儘管目前無法
歸咎原因,1850~2015 的 CMIP5 模型模擬,平均而言,顯示當有人類強迫因素而
出現 AMOC 弱化的情形。{6.7}.
A3. 全球平均海平面正在上升,最近數十年來更是因為格陵蘭及南極冰
層的冰流失速度加大(極高信心),還有冰河體積流失與海洋熱擴張而
加遽。熱帶氣旋的風雨降雨的增加,以及極端海浪的增加,連同相對海
平面上升,都使極端海平面事件與海岸災害情形惡化(高信心)。{3.3;
4.2; 6.2; 6.3; 6.8; Figures SPM.1, SPM.2, SPM.4, SPM.5}

A3.1 1902~2015 年間的全球平均海平面總升幅為 0.16 公尺(可能範圍 0.12~0.21


。2006~2015 年間的全球平均海平面升幅為 3.6 mm yr-1(極可能範圍 3.1~4.1
公尺)
mm yr-1),在過去百年間前所未見(高信心),其程度約為 1901~1990 的 1.4 mm
yr-1(極可能範圍 0.8~2.0 mm yr-1)的 2.5 倍。2006~2015 年間的冰層與冰河合起
來的貢獻,為海平面上升的主因(1.8 mm yr-1,極可能範圍 1.7~1.9 mm yr-1),超
過海水熱擴張的效果(1.4 mm yr-1,極可能範圍 1.1~1.7 mm yr-1)(極高信心)。
1970 年以來的全球平均海平面上升的主因為人類強迫所致(高信心)
。{4.2.1, 4.2.2,
Figure SPM.1}

A3.2 因為格陵蘭與南極冰層的冰流失增加(極高信心),海平面上升也加劇(極為
可能)。2007~2016 年間的南極冰層損失量,相較於 1997~2006 年間,增加了三
倍。針對格陵蘭部分,同一期間的損失量增加兩倍(可能,中信心)
。{3.3.1; Figures
SPM.1, SPM.2; SPM A1.1}

A3.3 南極的冰流與後縮的加劇,可能在幾世紀內造成海平面上升數公尺,已在西南
極洲的阿蒙森海灣與東南極洲的威爾克斯地觀察到(極高信心)
。這些變動可能是無
法逆轉的冰層不穩定性的開端。因觀察有限、冰層過程的模型表現不足及對大氣、海
洋與冰層之間複雜互動的認識有限,造成針對冰層不穩定性的不確定性。 {3.3.1,
Cross-Chapter Box 8 in Chapter 3, 4.2.3}
A3.4 海平面上升並非全球均一現象,而是依區域而有所變動。區域之間的差異介於
全球平均海平面上升±30%幅度之間,造成的原因為地表冰雪流失及海洋升溫與循環
的變動。與全球平均值的差異可能會在因區域性的人類活動(如:抽取地下水)而出
現快速垂直土地運動的地區而增大。
(高信心){4.2.2, 5.2.2, 6.2.2, 6.3.1, 6.8.2, Figure
SPM.2}

A3.5 極端海浪高度,也是極端海平面事件、海岸侵蝕與氾濫的原因,在南大西洋與
北大西洋有所增加,在 1985~2018 年間增加約 1.0 cm yr-1 及 0.8 cm yr-1 之間(中
信心)
。北極地區的海冰流失也在 1992~2014 年間增加了海浪高度(中信心)
。{4.2.2,
6.2, 6.3, 6.8, Box 6.1}

A3.6 人類活動所致的氣候變遷增加了觀察到的降水(中信心)
、風(低信心)及極端
海平面事件,與有些熱帶氣旋相關,也加劇了多個極端事件的情度及相關的連鎖衝擊
(高信心)
。人類活動所致的氣候變遷可能導致了近數十年來北大西洋最強熱帶氣旋
的極向遷移,也與人類活動強迫的熱帶擴張有關(低信心)
。開始有證據出現,證明
近數十年來,每年第四或第五級熱帶氣旋的出現比例增加(低信心)
。{6.2, Table 6.2,
6.3, 6.8, Box 6.1}
觀察到的對生態系統之衝擊

A4. 永凍圈及相關之水文變化透過先前受冰覆蓋的地表露出、冰雪覆蓋
的變化及永凍土融解,對高山及極區的地表和淡水物種與生態系統已造
成衝擊。這些變化也改變了季節性活動、生態上及文化上的數量與分佈、
重要經濟植物與動物物種的數量與分佈、生態擾動及生態系統功能。
(高
信心){2.3.2, 2.3.3, 3.4.1, 3.4.3, Box 3.4, Figure SPM.2}

A4.1 過去一百年來,因冰河後縮及無雪季節期間增長,有些動植物物種出現數量增
長、範圍變動並出現在新的地區(高信心)
。連同升溫現象,因為低海拔物種向上遷
徙,這些變化也造成高山物種的數量增加(極高信心)
。一些冷適應性或倚賴冰雪的
物種出現了數量減少,增加其滅絕的風險,特別是在山峰地區(高信心)
。在及區和
山區,許多物種也改變了季節性活動,特別是在晚冬及春季方面(高信心)。{2.3.3,
Box 3.4}

A4.2 野火情形增加與猛爆性永凍土融解,以及北極圈和高山水文的變化,造成了生
態系統擾動的頻率與強度(高信心)
。包含對植被與像是馴鹿和鮭魚等野生動物的正
面與負面影響(高信心)。{2.3.3, 3.4.1, 3.4.3}

A4.3 在整個苔原上,衛星觀察顯示出現整體綠化現象,常常代表植物生產力的增加
(高信心)
。苔原及北極森林中部分的褐色地區則代表生產力下降(高信心)
。這些變
化對文化生態系統服務的供給與調控造成了負面的影響,也會短暫為高山(中信心)
及極區(高信心)帶來短暫的正面影響。{2.3.1, 2.3.3, 3.4.1, 3.4.3, Annex I: Glossary}
A5. 約自 1950 年以來,不同群體的多個海洋物種經歷了地理範圍與季
節性活動的變動,以應對海洋升溫、海冰變化與生物地質化學變化(像
是含氧量降低)對其棲息地的影響(高信心)。如此造成自赤道到極地
的物種組成、數量與生態系統的生物質製造出現變化。物種間的互動變
化也造成了生態系統結構與功能的連鎖效應(中信心)。在部分的海洋
生態系統中,物種同時受到捕魚及氣候變遷的影響(中信心)。{3.2.3,
3.2.4, Box 3.4, 5.2.3, 5.3, 5.4.1, Figure SPM.2

A5.1 自 1950 年代以來的不同海洋物種之極向遷移分佈率,分別為表水層(自海表


面以下 200 公尺內)有機生物的每十年 52 ± 33 公里,以及海床生態系統的每十年
29 ± 16 公里(極可能範圍)。觀察到的分佈變動之程度與方向則受不同深度、緯度
與經度的區域溫度、氧氣與洋流影響(高信心)。因升溫造成的物種範圍擴張,也導
致了生態系統結構與功能的變化,如北大西洋、東北太平洋與北極地區中的生態系統
(中信心)。{5.2.3, 5.3.2, 5.3.6, Box 3.4, Figure SPM.2}

A5.2 近數十年來,北極圈在無冰水域的淨主要生產量已增加(高信心),春季浮游
植物繁殖也在一年當中提早出現,以應對海冰變化與營養物質可取性極對海洋生態
系統造成的不同空間之正面與負面後果(中信心)
。至於南極圈內,這樣的變化則發
生在不同地方,並與區域快速的環境變化有關,包括冰河後縮與海冰變化等(中信
心)
。季節性活動變化、部分北極浮游動物的生殖與分佈及南大西洋中的南極磷蝦族
群的分布南移與氣候相關之環境變遷有關(中信心)
。在極區中,與冰相關之海洋哺
乳動物及海鳥也經歷了與海冰變化相關之棲息地縮減(高信心)
,其覓食成功率也因
氣候衝擊獵物分佈而有所影響(中信心)
。多個氣候相關因素對極區浮游動物的連鎖
效應影響了食物網結構與功用、生物多樣性及漁業(高信心)
。{3.2.3, 3.2.4, Box 3.4,
5.2.3, Figure SPM.2}

A5.3 東方邊界上升流系統(EBUS)為最有生產力的海洋生態系統之一。海洋酸化
與含氧量降低對四個上升流系統的兩個系統有負面影響,分別是加州洋流與洪保德
洋流(高信心)
。加州洋流上升流系統中的海洋酸化與含氧量降低造成生態系統變化,
也對生物質製造與物種組成有直接的負面衝擊(中信心)。{Box 5.3, Figure SPM.2}
A5.4 20 世紀以來的海洋升溫,已造成整個最大漁獲潛力降低(中信心),加深針對
部分魚類資源的過度捕撈之衝擊(高信心)
。在許多區域中,魚類與貝類數量因全球
升溫與生物地質化學變化的直接間接影響而減少,也已造成漁獲量降低(高信心)。
部分地區中,海洋條件變化也導致了合適棲息地擴張及/或部分物種的數量增加(高
信心)。自 1970 年代以來,這些變化也伴隨了在許多生態系統中,漁獲的物種組成
之變化。(中信心)。{3.2.3, 5.4.1, Figure SPM.2}

A6. 海岸生態系統受到海洋升溫的影響,包括海洋熱浪頻率增加、酸化、
含氧量降低、海水侵入及海平面上升,加上因人類活動所致對海洋與陸
地的有害影響(高信心)
。已觀察到對棲息地區域、生物多樣性及生態
系統功能與服務的衝擊(高信心)
。{4.3.2, 4.3.3, 5.3, 5.4.1, 6.4.2, Figure
SPM.2}

A6.1 植被覆蓋的海岸生物系統保護海岸線免於風暴與侵蝕的傷害,並有助於減緩海
平面上升之衝擊。過去 100 年來,將近 50%的海岸濕地因區域性人類壓力、海平面
上升、升溫與極端氣候事件而消失(高信心)
。植被覆蓋的海岸生態系統係重要的碳
貯存,其損失也造成當前 0.04-1.46 GtC yr-1 的釋放量(中信心)。因為升溫因素,
海草與海藻林的分佈範圍自 1970 年代晚期,於高緯度地區擴張,並在低緯度地區縮
減(高信心)
;在部分地區中隨著熱浪而來而不時會有損失(中信心)
。自 1960 年代
與升溫相關的大規模紅樹林死亡,部分也因其面對溫度升高而侵入亞熱帶鹽沼而抵
銷,造成有草本植物的開放區域之損失,而這些區域也提供賴以為生的動物食物與棲
息地來源(高信心)。{4.3.3, 5.3.2, 5.3.6, 5.4.1, 5.5.1, Figure SPM.2}.

A6.2 因海平面上升而造成的海水入侵河口的增加,促使海洋物種往上游重新分佈
(中信心)並造成河口族群的合適棲息地縮減(中信心)。1970 年代因人類密集開
發而在河口增加的營養物與有機物質量及河岸負荷加劇了海洋升溫對細菌呼吸率的
刺激效果,導致低含氧量區域的擴張(高信心)。{5.3.1}.

A6.3 海平面上升對海岸生態系統的衝擊包括棲息地縮減、有關物種之地理遷徙,以
及生物多樣性與生態系統功能喪失。直接人類擾動加劇相關影響,而這些地區中,人
類的屏障也阻撓了沼澤與紅樹林向內陸轉移(所謂海岸擠壓)
(高信心)
。依各地地貌
學及沉積物質而定,沼澤與紅樹林可垂直生長的速度相當於或高於當前海平面上升
平均值(高信心)。{4.3.2, 4.3.3, 5.3.2, 5.3.7, 5.4.1}

A6.4 主要由固定、鈣化(如:產生貝殼或骨骼)之有機生物,像是珊瑚、藤壺和貽
貝等的溫水珊瑚礁與岩岸正受到極端氣溫與海洋酸化而影響(高信心)
。海洋熱浪已
造成大規模珊瑚白化事件,且頻率不斷上升中(極高信心),造成自 1997 年以來全
球珊瑚礁的降解,而若開始復原的話則相當緩慢(高於 15 年)
(高信心)
。高環境溫
度的期間延長,也對岩岸生態系統造成高風險(高信心)
。{SR1.5; 5.3.4, 5.3.5, 6.4.2.1,
Figure SPM.2}
觀察到的對人類與生態系統服務的衝擊

A7. 自 20 世紀中期開始,北極地區的永凍圈及高山區域的縮減已導致
食物安全、水資源、水質、生計、健康與福祉、基礎建設、交通運輸、
觀光與休憩及人類社會的文化,特別是原住民族的文化,的主要負面衝
擊(高信心)
。成本與益處在不同族群與區域之間分佈不均。調適成果
因納入原住民知識與在地知識而有所助益(高信心)。{1.1, 1.5, 1.6.2,
2.3, 2.4, 3.4, 3.5, Figure SPM.2}

A7.1 食物與水安全因冰雪覆蓋、河湖冰雪及許多北極地區永凍土的變化而受到負面
衝擊(高信心)
。這些變化阻撓了放牧、漁獵及採集的食物供應,傷害到包含原住民
族群等在北極地區的居民生計與文化認同(高信心)
。冰河後縮與冰雪覆蓋變化造成
了包括興都庫什喜馬拉雅山區與熱帶安地斯地區等部分高山區域的地區農業產量減
損(中信心)。{2.3.1., 2.3.7, Box 2.4, 3.4.1, 3.4.2, 3.4.3, 3.5.2, Figure SPM.2}

A7.2 在北極地區,永凍圈變化對人類健康的負面衝擊包括因食物及水所致的疾病風
險增加、營養不良、受傷與心理健康挑戰等,特別是在原住民族中更為嚴峻(高信
心)
。在一些高山地區,水質則因汙染物質而受到影響,特別像是從融化的冰河及融
解的永凍土中所釋放出來的汞(中信心)
。北極地區有關健康之調適工作從地區到國
際,程度不一,也因原住民知識而加強其成效(高信心)。{1.8, Cross-Chapter Box
4 in Chapter 1, 2.3.1, 3.4.3}

A7.3 北極地區居民,特別是原住民族,已調整了活動的時間,以應對季節性的變化
與陸地、冰雪及雪地旅行條件的變化。城市與產業正開始處理氾濫及永凍土融解有關
之基礎建設損壞,而有些沿岸社區也有打算要搬遷了(高信心)
。進行有意義的計畫
過程之資金、技能、能力與機構支持受限,對於調適工作也造成了挑戰(高信心)
{3.5.2, 3.5.4, Cross-Chapter Box 9}
A7.4 夏季北極船舶運輸(包括旅遊業)在過去二十年隨著海冰消退而增加(高信心)

對於傳統航道相關之國際貿易與經濟有所影響,也造成北極地區海洋生態系統及海
岸社群帶來風險(高信心),像是物種入侵及地區汙染等。{3.2.1, 3.2.4, 3.5.4, 5.4.2,
Figure SPM.2}

A7.5 過去數十年來,因人口成長、觀光與社會經濟發展,人類與基礎建設遭遇自然
災害的程度也增加(高信心)。有些災害與永凍圈的變化有關,例如在安地斯山脈、
亞洲高山地區、高加索地區與歐洲阿爾卑斯山地區等地(中信心)
。 {2.3.2, Fig SPM.2}

A7.6 冰雪與冰河的變化造成冰雪為主及充滿冰河的盆地中的流量與季節規律及水
資源(極高信心)
。水力設施遭遇到季節性的變化,造成來自高山地區的水量同時增
加與減少。例如在中歐、冰島、美國/加拿大西部與熱帶安地斯山區(中信心)
。然而,
僅具有限的證據證明其對營運及能源生產的衝擊結果。{B1.4, 2.3.1}

A7.7 高山美貌與文化方面因冰河與冰雪覆蓋的減少而受到負面影響(如:在喜馬拉
雅、東非與熱帶安地斯山區)
(中信心)
。觀光與遊憩方面,包括滑雪與冰河旅遊、健
行及登山活動,在許多區域也已受到負面影響(中信心)
。有些地區,透過人工造雪
方式來降低對滑雪觀光活動的衝擊(中信心)。{2.3.5, 2.3.6, Figure SPM.2}
A8. 海洋變化已對海洋生態系統與生態系統服務造成衝擊,也因不同地
區造成不同的結果,對其治理形成挑戰(高信心)。對於透過漁業的食
物安全(中信心)
、當地文化與生計(中信心)
,以及觀光遊憩(中信心)
產生了正面與負面效果。生態系統服務的衝擊對於健康與福祉(中信
心),以及原住民族與當地族群有負面影響(高信心)。{1.1, 1.5, 3.2.1,
5.4.1, 5.4.2, Figure SPM.2}

A8.1 因升溫導致部分魚類與貝類生物的空間分佈與數量變化已造成漁獲量、經濟益
處、生計與在地文化正面與負面的影響(高信心)
。對仰賴於頁的原住民族與在地社
群而言有負面後果(高信心)
。物種分佈與數量的變動,造成國際與各國內部的海洋
與漁業治理的挑戰,包括北極地區、北大西洋與太平洋,像是控管漁業活動以固權生
態系統完整性及不同漁業實體之間的資源分享挑戰等等(高信心)
。{3.2.4, 3.5.3, 5.4.2,
5.5.2, Figure SPM.2}

A8.2 有害的藻華自 1980 年代開始因氣候與非氣候因素,像是河岸營養物逕流等,


出現範圍擴張與頻率增加的情形(高信心)
。所觀察到的有害藻華趨勢,部分是因為
海洋升溫、海洋熱浪、含氧量降低、優養化與汙染所致(高信心)
。有害的藻華現象
已對糧食安全、觀光、在地經濟與人類健康造成負面衝擊(高信心)
。對於這些生物
災害較為脆弱的人類社群,也是位於沒有持續監控計畫及缺乏針對有害藻華的專門
早期預警系統的地區(中信心)。{Box 5.4, 5.4.2, 6.4.2}.
A9. 沿岸社群曝露在多種氣候相關的災害風險,包括熱帶氣旋、極端海
平面與氾濫、海洋熱浪、海冰消失與永凍土融解等(高信心)。世界各
地已運用各式各樣的回應行動,大多都在極端事件之後,但也有一些先
為未來海平面上升預做準備,如;大型基礎建設方面。{3.2.4, 3.4.3, 4.3.2,
4.3.3, 4.3.4, 4.4.2, 5.4.2, 6.2, 6.4.2, 6.8, Box 6.1, Cross Chapter Box 9,
Figure SPM.5}

A9.1 多數地區的當前海平面上升對沿岸人類的衝擊仍難以確定其歸因,因為相關衝
擊因人類所致的非氣候性因素而加劇,例如地層下陷(如:抽取地下水)
、汙染、棲
息地破壞、珊瑚礁與砂石採集(高信心)。{4.3.2., 4.3.3}

A9.2 透過硬體措施進行的海岸防護,如:堤防,海堤和防潮堤,廣泛見於許多沿岸
城市與三角洲地區。結合生態系統與建成的基礎建設之生態系統為主與混合方式越
來越受世界各地歡迎。海岸外推,即向海外創造新土地(如填海造陸)已在大多數有
密集的沿岸人口並缺乏土地的地區行之有年。海岸內縮,即人類所佔據的海岸地區之
移除,也是有觀察到,但通常是限於小型人類社區或發生在創建海岸濕地棲息地時。
海平面上升之有效性則在圖表 SPM.5 中進行評估。{3.5.3, 4.3.3, 4.4.2, 6.3.3, 6.9.1,
Cross-Chapter Box 9}
SPM.B 預估變化與風險預估實際變化

B1. 因表面氣溫增加,預估全球規模的冰河體流失、永凍土融解與冰雪
覆蓋及北極海冰面積減少將在短期(2031~2050 年)持續(高信心)

並無可避免有徑流量及局部災害(高信心)
。整個 21 世紀及之後,格陵
蘭與南及冰層預估將持續以增加的速度流失(高信心)。在高溫室氣體
排放情境中,這些永凍圈變化的速度與幅度預估將會在 21 世紀後半葉
進一步增加(高信心)。在往後數十年間強力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預估
將可減少 2050 年後進一步的變化(高信心)
。{2.2, 2.3, Cross-Chapter
Box 6 in Chapter 2, 3.3, 3.4, Figure SPM.1, SPM Box SPM.1}

B1.1 預估 2015 年至 2100 年間的冰河減少量(不包含冰層)介於 RCP2.6 的 18 ±


7%(可能範圍)至 RCP8.5 的 36 ± 11%(可能範圍)
,對應的海平面影響為 RCP2.6
的 94 ± 25 公釐(可能範圍)海平面當量及 RCP8.5 的 200 ± 44 公釐 (可能範
圍)
(中信心)
。有小型冰河之區域(如:中歐、高加索、北亞、斯堪地那維亞、熱帶
安地斯山脈、墨西哥、東非與印尼)
,預估將在 2100 年前在 RCP8.5 下損失超過 80%
的當前冰量(中信心)
;無論未來排放量,許多冰河預估將消失(極高信心)
。{Cross-
Chapter Box 6 in Chapter 2, Figure SPM.1}

B1.2 2100 年時,預估格陵蘭冰層將在 RCP2.6 下造成全球平均海平面上升幅度為


0.07 公(0.04~0.12 公尺可能範圍)
,以及在 RCP8.5 下造成 0.15 公尺(0.08~0.27
公尺可能範圍)
。2100 年時,預估南極冰層在 RCP2.6 下將造成 0.04 公尺(0.01~0.11
公尺可能範圍),及 RCP8.5 下將造成 0.12 公尺(0.03~0.28 公尺可能範圍)。目前
格陵蘭冰層造成的海平面上升多於南及冰層(高信心),但南極將在 21 世紀末因快
速退縮而造成更大的影響(低信心)
。2100 年後,RCP8.5 下格陵蘭與南極冰層對全
球平均海平面上升的相對影響之差異增加,對於北半球的相對海平面上升速度有重
要的影響。{3.3.1, 4.2.3, 4.2.5, 4.3.3, Cross-Chapter Box 8, Figure SPM.1}

B1.3 北極地區秋季與冬季冰雪覆蓋預估相較於 1986~2005 年水準,將在近期


(2031~2050 年)將減少 5~10%,在 RCP2.6 下之後則不會有近一步損失,但在
RCP8.5 下則在世紀末前另有 15~25%的損失(高信心)。於高山地區中,低海拔平
均冬雪深度的預期減幅,相對於 1986~2005 年水準,可能在 2031~2050 間減少
10–40%,不同情境皆是如此(高信心)。2081~2100 年間,RCP2.6 下的預估減幅
為 10~40%,RCP8.5 下為 50~90%。{2.2.2, 3.3.2, 3.4.2, Figure SPM.1}

B1.4 預估本世紀之後會有大規模的永凍土融解(極高信心)
。2100 年時,近地表永
凍土層(3~4 公尺內)顯示在 RCP2.6 下有 24 ± 16%的減幅(可能範圍),RCP8.5
下則是 69 ± 20%(可能範圍)。2100 年前,RCP8.5 情境導致累計釋放百億至千億
噸(GtC)的永凍土碳含量,並將二氧化碳與甲烷釋放到大氣層中,並可能加劇氣候
變遷程度(中信心)
。較低排放情境減緩永凍土區域的碳排放之反應(高信心)
。甲烷
僅占總體額外碳釋放的一小部分,但效果顯著,因為其本身升溫潛力較高。植物生長
加速預估會部分補充土壤碳含量,但長期下來無法跟上碳釋放的速度(中信心)。
{2.2.4, 3.4.2, 3.4.3, Figure SPM.1,
Cross-Chapter Box 5 in Chapter 1}

B1.5 在許多高山地區,冰河退縮與永凍土融解預估會降低山坡穩定性,而冰川湖的
數量與面積將持續增加(高信心)
。因冰川湖崩潰或雨夾雪、土石流或雪崩所致的氾
濫預估將在新地點或不同季節發生(高信心)。{2.3.2}

B1.6 無論排放情境為何,多雪或有冰河知高山盆地逕流量預估將發生變化(極高信
心)
,而平均冬季逕流量(高信心)與早春高峰(極高信心)增加。在所有排放情境
中,冰河的平均夏季逕流量預估將在 21 世紀末或之前達到高峰(高信心),如:亞
洲高山地區約在世紀中,之後冰河逕流量便會減少。少有冰河覆蓋之地區中,
(如熱
帶安地斯山脈、歐洲阿爾卑斯山),多數冰河早已渡過這樣的高峰(高信心)。預估
2100 年前冰河逕流量減少(RCP8.5),可於多個大型河流盆地中在至少一個月消融
季節中減少盆地逕流量 10%以上,特別是在亞洲高山地區的乾季期間(低信心)。
{2.3.1}

B1.7 北極海冰消失預期將會持續到世紀中期結束,之後便會因全球升溫程度不同而
有所差異:穩定的全球升溫 1.5°C,世紀末前其無海冰九月的年概率約為 1%;穩定
全球升溫 2°C 則來到 10~35%(高信心)
。對於南極海冰的預估則有低度信心。{3.2.2,
Figure SPM.1}
B2. 整個 21 世紀中,預估海洋將會轉型成前所未見的狀態,溫度升高
(近乎確定)
、上層海洋密度分層更大(極可能)
、更嚴重的酸化(近乎
確定)、含氧量降低(中信心),以及淨主要生產變化(低信心)。海洋
熱浪(極高信心)及極端聖嬰現象與反聖嬰現象(中信心)預估將變得
更頻繁。大西洋經向翻轉環流(AMOC)預期將會弱化(極可能)。這
些變化的速度與幅度會在低溫室氣體排放的情境下變得較小(極可能)

{3.2; 5.2; 6.4; 6.5; 6.7; Box 5.1; Figures SPM.1, SPM.3

B2.1 海洋將會在整個 21 世紀中持續升溫(近乎確定)。2100 年前,上層 2000 公


尺的海洋,相較於 1970 年以來觀察到的累計海洋吸收熱量,預估將在 RCP8.5 下吸
收多 5~7 倍的熱量(或在 RCP2.6 下,多 2~4 倍)
(極可能)
。上層 200 公尺的年平
均密度分層,平均在 60°S 及 60°N 之間,相較於 1986~2005 年水準,預估
2081~2100 年間,在 RCP8.5 下增加 12~30%; RCP2.6 下 1~9%(極可能),阻
撓垂直營養物、碳及氧的流動。{5.2.2, Figure SPM.1}

B2.2 2081~2100 年前,RCP8.5 下,海洋含氧量(中信心)、上層海洋硝酸鹽含量


(中信心)
、淨主要產量(低信心)及碳輸出(中信心)預估全球將減低,相對於 relative
to 2006~2015 水準,減低範圍分別是 3~4%、9~14%、4~11%及 9~16%。相較
於 RCP8.5,RCP2.6 下的 2081~2100 年含氧量流失(極可能)、營養供應(近乎沒
有)與淨主要產量(高信心)的全球預估變化將比較小。{5.2.2; Box 5.1; Figures SPM.1,
SPM.3}

B2.3 2100 年前海洋持續吸收碳,幾乎確定會加劇海洋酸化。開放海洋表面 pH 值預


估相較於 2006~2015 年水準,在 RCP8.5 下,2081~2100 年前減少約 0.3 個 pH
值(近乎確定)
。在 RCP8.5 下,極區與近極地海洋的關鍵石殼形塑物種 2081~2100
年前,因超出文石全年穩定性門檻而面臨的風險升高(極可能)
。RCP2.6 下,將可在
本世紀中避免這些情形(極可能)
,但東方邊界上升流系統將保持脆弱狀態(高信心)

{3.2.3, 5.2.2, Box 5.1, Box 5.3, Figure SPM.1}

B2.4 自工業時代以來前所未見的氣候條件正在海洋中發展,提升開放海洋生態系統
的風險。表面酸度與升溫早已出現(極可能)
。100 至 600 公尺深度的含氧量降低預
估在 RCP8.5 下,於 2031~2050 年前在 59~80%的海洋面積中出現(極可能)。海
洋生態系統變動的五大因素(表面升溫與酸化、含氧量降低、硝酸鹽含量與淨主要產
量變化)之出現時間預估都是在 2100 年前,其中 RCP8.5 下出現在超過 60%的海
洋面積,而 RCP2.6 下則是超過 30%(極可能)。{Annex I: Glossary, Box 5.1, Box
5.1 Figure 1}

B2.5 海洋熱浪的頻率、長度與空間範圍與強度(最高溫度)預估將進一步增強(極
高信心)
。氣候模型預估,相較於 1850~1900 年水準,2081~2100 年前的增加頻率
在 RCP8.5 下為約 50 倍,RCP2.6 下則是 20 倍(中信心)。最大的頻率增幅預估為
北極與熱帶洋區域(中信心)。海洋熱浪強度預估在 2081~2100 年前,相較於
1850~1900 年水準,在 RCP8.5 下將增加約 10 倍,
(中信心)
。{6.4, Figure SPM.1}

B2.6 極端聖嬰與反聖嬰事件預估將在 21 世紀中增加,並增強現有之災害,全球幾


個地區將會有更乾燥或更濕潤的反應出現。在 RCP2.6 及 RCP8.5 下,21 世紀中的
極端聖嬰事件,相較於 20 世紀水準,預估將增加兩倍(中信心)。預估中顯示極端
印度洋海溫偶極事件之頻率也會增加(低信心)。{6.5; Figures 6.5, 6.6}

B2.7 大西洋經向翻轉環流於所有 RCP 情境下,預估將在 21 世紀中弱化(極可能)



而崩潰則是非常不可能(中信心)
。根據 CMIP5 預估,2300 年前,大西洋經向翻轉
環流崩潰在高排放情境中近乎不可能,而在低排放情境中為非常不可能(中信心)。
大西洋經向翻轉環流的實質弱化預估將造成北大西洋的海洋生產力降低(中信心)、
北歐更多風暴(中信心)
、撒哈拉夏季降雨減少(中信心)
、大西洋的熱帶氣旋數量減
少(中信心)及北美洲東北沿岸的區域性海平面上升(中信心)
。這些變化會隨著全
球升溫信號而出現。{6.7; Figures 6.8–6.10}
B3. 海平面持續以增快的速度上升。過去少見的極端海平面事件(最近
為百年一次)預估在所有 RCP 情境中於 2050 年前在許多地方會更頻
繁出現(至少每年一次)
,特別是熱帶地區(高信心)
。高海平面的增加
頻率在許多地方依曝露程度而定,可帶有嚴重衝擊(高信心。所有 RCP
情境下皆預估 2100 年後海平面上升之情形依然會持續。至於高排放情
境(RCP8.5),2100 年前全球海平面上升之預估將大於《第五次評估
報告》
(AR5)
,原因是來自南極冰層更大的影響(中信心)
。在 RCP8.5
下,未來幾個世紀中,海平面上升幅度預估將超出每年數公分的速度,
變為每年幾公尺的升幅(中信心),而 RCP2.6 下的海平面上升之預估
則是在 2300 年中縮限在約一公尺左右(低信心)。極端海平面與海岸
災害將因預估的熱帶氣旋強度與降水增強而加劇(高信心)。海浪與潮
汐的預估變化因它們強化或改善這些災害而在各地區有所不同(中信
心)。{Cross-Chapter Box 5 in Chapter 1; Cross-Chapter Box 8 in
Chapter 3; 4.1; 4.2; 5.2.2, 6.3.1; Figures SPM.1, SPM.4, SPM.5}

B3.1 在 RCP2.6 下的全球平均海平面(GMSL)上升,相對於 1986~2005 年水準,


在 2081~2100 年間的預估為 0.39 公尺(0.26~0.53 公尺的可能範圍)及 2100 年
內的 0.43 公尺(0.29~0.59 公尺的可能範圍)
,至於 RCP8.5 下,相對應的全球平均
海平面上升為 2081~2100 年間的 0.71 公尺(0.51~0.92 公尺的可能範圍)及 2100
年內的 0.84 公尺(0.61~1.10 公尺的可能範圍)
。平均海平面上升預估在 RCP8.5 下,
於 2100 內的預估高出 AR5 的預估值 0.1 公尺,而其可能之範圍在 2100 年內會因
南極冰層的較大預估損失而超出 1 公尺(中信心)
。本世紀末的不確定性將主要會受
冰層,特別是南極地區的冰層而定。{4.2.3; Figures SPM.1, SPM.5}

B3.2 海平面預估顯示全球平均海平面會有區域性的差異。非近期氣候變遷所致的進
程,如自然進程及人類活動所致的局部下陷,對於海岸的相對海平面很重要(高信
心)
。氣候所致的海平面上升之相對重要性預估會隨時間而增加,須將局部進程納入
預估及海平面衝擊的考量(高信心)。{SPMA3.4, 4.2.1, 4.2.2, Figure SPM.5}.

B3.3 全球平均海平面上升速度預估在 RCP8.5 下,於 2100 年內達到 15 mm yr-1


(10~20 mm yr-1 的可能範圍)
,並在 22 世紀中每年超出數公分。RCP2.6 下,預估
速率是 2100 年內達 4 mm yr-1(2~6 mm yr-1 的可能範圍)
。模型研究顯示 2300 年
前海平面上升達數公尺的幅度(RCP8.5 下為 2.3~5.4 公尺及 RCP2.6 下為 0.6~1.07
公尺)
(低信心)
,顯示減少排放量對限制海平面上升的重要性。控制未來冰架流失的
時間及冰層不穩定性範圍的進程可能增加南極地區對海平面上升的貢獻,可能會在
世紀內及更長的時間尺度下大幅地增加(低信心)
。考量到海平面上升的後果,即南
極冰層的崩潰會帶來的結果,這樣的高衝擊風險值得注意。{Cross-Chapter Box 5 in
Chapter 1, Cross-Chapter Box 8 in Chapter 3, 4.1, 4.2.3}

B3.4 全球平均海平面上升會造成大多數地區的極端海平面事件頻率上升。區域性海
平面事件過去每一百年出現一次(百年一次的事件)預估在 2100 年前於所有 RCP
情境下變成至少每年出現一次(高信心)
。許多低窪大型城市與小島(包括小島嶼開
發中國家)預估在 2050 年前於 RCP2.6、RCP4.5 及 RCP8.5 情境下,會至少每年碰
到一次百年一次的事件。中緯度地區碰到百年事件變成每年事件的時間最快的是
RCP8.5,其次是 RCP4.5,最晚的是 RCP2.6。高水位的頻率提升,依曝露程度不同
而在許多地方有嚴重的衝擊(高信心)。{4.2.3; 6.3; Figures SPM.4, SPM.5}

B3.5 顯著浪高(最高的三分之一的浪,自波谷至波峰平均高度)在 RCP8.5 下,於


南冰洋與熱帶東太平洋區域(高信心)及波羅的海(中信心)將會增加,並於北大西
洋及地中海中降低(高信心)
。海岸潮之幅度與模式因海平面上升及海岸調適措施而
預估有所變化(極可能)
。因天氣模式改變而導致的浪潮改變,以及潮汐因海平面上
升的變化,預估可局部強化獲改善海岸災害(中信心)。 {6.3.1, 5.2.2}

B3.6 熱帶氣旋的平均強度、第四級與第五級熱帶氣旋比例,以及相關平均降雨率預
估在 2°C 全球升溫下超過所有基準期間(中信心)
。平均海平面上升會導致與熱帶氣
旋相關之更高的極端海平面(極高信心)
。海岸災害因平均強度、風暴湧浪大小與熱
帶氣旋的降水率增加而加劇。在 RCP8.5 的自世紀中期至 2100 年間的預估增幅比在
RCP2.6 下還要高(中信心)。全球規模下熱帶氣旋的未來頻率變化的信心為低。
{6.3.1}
預估生態系統之風險

B.4 未來陸地永凍圈變化將會持續改變高山地區與極區的陸上與淡水
生態系統,物種分佈會有重大變化,導致生態系統結構與功能變化,最
終導致全球獨特生物多樣性的流失(中信心)。本世紀的剩餘期間,在
多數苔原及北極區域,以及部分山區中,野火預計將大幅增加(中信心)

{2.3.3, Box 3.4, 3.4.3}

B4.1 在高山區域中,低海拔物種向上遷徙增加、範圍縮小及死亡率增加將導致許多
高山物種的數量減少,特別是仰賴冰河或冰雪維生的物種(高信心)
,連同局部及最
終全球物種流失(中信心)
。高山物種及生態系統服務之持續,端賴適當的保育措施
及調適措施(高信心)。{2.3.3}

B4.2 在北極圈陸地上,預估因部分高北極物種的保護區有限,且因此被暖溫帶種而
超越,進而導致全球性獨特生物多樣性流失(中信心)。木質灌木與樹木預估會在
2050 年前擴張覆蓋 24~52%的北極區域(中信心)。北極森林預估將擴張其北面界
線,但南面界線則會消退,由更低生物質林地/灌木地所取代(中信心)
。{3.4.3, Box
3.4}

B4.3 永凍土融解與冰雪減少將影響北極地區及山區水文與野火,影響植被與野生動
物(中信心)
。約有 20%的北極地區陸地永凍土對於永凍土突然融解及地層下陷相當
脆弱,預估在 RCP8.5 下,於 2100 年前增加超過 50%的小型湖面積(中信心)。即
使整體區域水循環預期會加劇,包括降水、蒸散及流往北極洋的河川流量增加,冰雪
與永凍土的減少可能導致土壤乾化,並影響生態系統生產力及擾動(中信心)
。野火
預估在本世紀剩餘期間,於多數苔原與北極區域及部分山區將增加,而氣候與植被變
化的互動將影響到未來野火的強度與頻率(中信心)
。{2.3.3, 3.4.1, 3.4.2, 3.4.3, SPM
B1}
B5. 預估在 21 世紀,在所有排放情境中,從表面到深層海床的海洋生
態系統中,全球海洋動物族群的生物質、其產量以及漁獲潛力降低、物
種組成的變化(中信心)
。熱帶地區的減少速度與幅度將是最高的(高
信心),而極區的衝擊則各有不一(中信心)並在高排放情境中增加。
海洋酸化(中信心)
、含氧量降低(中信心)與海冰範圍減少(中信心)

以及非氣候性人為活動(中信心)有可能加劇這些升溫所至的生態系統
衝擊。{3.2.3, 3.3.3, 5.2.2, 5.2.3, 5.2.4, 5.4.1, Figure SPM.3}

B5.1 預估的海洋升溫與淨主要產量變化改變海洋生物系統的生物質、產量與族群結
構。預估相較於 1986~2005 年水準,在 RCP8.5 下,全球性食物網上的海洋動物生
物質將在 21 世紀末減少 15.0 ± 5.9%(極可能範圍)
,而最大漁獲量減少 20.5–24.1%
(中信心)
。這些變化預估在 RCP8.5 極可能為 RCP2.6 的三到四倍大。{3.2.3, 3.3.3,
5.2.2, 5.2.3, 5.4.1, Figure SPM.3}.

B5.2 在分層加劇導致營養供應減少下,預估在 2081~2100 年前,於 RCP8.5 下,


造成熱帶洋的淨主要產量減少 7~16%(極可能範圍)
(中信心)
。熱帶區域中,海洋
生物之生物質與產量預估在所有排放情境中,在 21 世紀內比全球平均降得更多(高
信心)。升溫及海冰變化預估將提高北極地區(中信心)及南極地區外圍(低信心)
的海洋淨主要產量,因上升流與密度分層之變化的營養供應變化而有所調整。全球來
看,自上層海洋的有機物質下沉流預估將減少,多與淨主要產量變化有所關聯(高信
心)。結果 95%以上的深海(3000~6000 公尺深)的海床區域及冷水珊瑚生態系統
預估在 RCP8.5 下將遭遇底棲生物質減少的情形(中信心)
。{3.2.3, 5.2.2. 5.2.4, Figure
SPM.1}

B5.3 升溫、海洋酸化、季節性海冰範圍減少及多年海冰喪失預期將衝擊極區海洋生
態系統,直接與間接影響到棲息地、族群大小與其生存能力(中信心)
。 北極海洋物
種(包括海洋哺乳類、鳥類與魚類)的地理範圍預估將縮減,而一些次北極魚類族群
的範圍預期將擴張,進一步為高北極物種帶來更多壓力(中信心)
。在南冰洋中,南
極磷蝦(企鵝、海報與鯨魚的重要獵物物種)的棲息地預估在 RCP2.6 及 RCP8.5 下
都將往南縮減(中信心)。 {3.2.2, 3.2.3, 5.2.3}
B5.4 海洋升溫、含氧量降低、酸化與自海洋表面至深層海洋的有機碳流減少,部分
透過減少鈣化、骨骼溶解增加及生物侵蝕,預估將傷害形塑棲地、支援高度生物多樣
性的冷水珊瑚(中信心)
。當溫度與含氧條件雙雙超出物種容忍度範圍之外時,脆弱
度與風險也隨之來到頂點(中信心)。 {Box 5.2, Figure SPM.3}
B6. 海岸生態系統的生物多樣性、結構與作用的嚴重衝擊,在 21 世紀
之後於高排放情境中帶來的溫度升高風險,比在低排放情境來得高。預
估的生態系統反應包括物種棲息地及多樣性喪失,以及生態系統功能下
降。有機生物與生態系統在較低的排放情境中有較高的適應與調適能力
(高信心)。如海草與海藻林等敏感的生態系統,若全球升溫超過工業
化前水準的 2°C,預估將會有高風險,並伴隨其他氣候相關之災害(高
信心)
。溫水珊瑚現已處於高風險之中,即使全球升溫控制在 1.5°C,也
預期將處於極高風險之中(極高信心)。{4.3.3, 5.3, 5.5, Figure SPM.3}

B6.1 所有評估的海岸生態系統預估將面臨風險升高情形,2100 年前自 RCP2.6 下


的中度至高度風險至 RCP8.5 的高至非常高。潮間岩岸生態系統預期在 2100 年前,
因曝露於升溫,特別是海洋熱浪下及酸化、海平面上升、鈣化物種及生物多樣性喪失
(高信心),於 RCP8.5 下處於非常高的風險當中(中信心)。 海洋酸化為這些生態
系統帶來挑戰,並減少鈣化及強化生物侵蝕而減少復原,進而進一步限制其棲息地合
適性(中信心)。在 RCP8.5 下,海藻林減少情形因升溫,特別是在海洋熱浪預估會
增強的情況下,將在暖溫帶區域持續,並有局部滅絕的高風險存在(中信心)。{5.3,
5.3.5, 5.3.6, 5.3.7, 6.4.2, Figure SPM.3}

B6.2 海草與鹽沼及相關碳貯存在全球升溫 1.5°C 時具中度風險,並隨升溫加劇而增


加(中信心)。全球 20–90%的當前海岸濕地預期將在 2100 年前流失,依預期的海
平面上升、區域差異及溼地類型而有所變化,特別是在垂直生長早已因沉澱物質供應
縮限而受限及因陡峭地貌而受限的內陸遷徙,或是人類對海岸線的修改(高信心)的
區域更是如此。{4.3.3, 5.3.2, Figure SPM.3, SPM A6.1}

B6.3 海洋升溫、海平面上升及潮汐變化預期在高排放情境中,將擴張河口的鹽化及
缺氧程度(高信心)
,並對部分生物造成高風險,導致遷徙、生存率下降及局部滅絕。
這些衝擊預期將在暖溫帶及高緯度區域中的更脆弱優養的及具低潮範圍的淺河口中
更為顯著(中信心)。{5.2.2., 5.3.1, Figure SPM.3}

B6.4 即便全球升溫侷限在 1.5°C,幾乎所有溫水珊瑚礁預期將遭受顯著的損失面積


及局部滅絕情形(高信心)
。剩餘珊瑚族群的物種組成及多樣性預期將與今日的珊瑚
礁有所差異(極高信心)。{5.3.4, 5.4.1, Figure SPM.3}.
預估對人類與生態系統服務的風險

B7. 在陸地上的未來永凍圈變化預估將影響水資源及其使用,像是水力
發電(高信心)及在高山區域及其下游的灌溉農業(中信心),以及北
極地區的生計(中信心)
。氾濫、雪崩及地表不穩定的變化預期將增加
對基礎建設、文化性、觀光及遊憩資產造成更高的風險(中信心)
。{2.3,
2.3.1, 3.4.3}

B7.1 人類在高山地區及北極地區的居住與生計選項的災害風險,因為未來災害的變
動,如洪水、火災、土石流、雪崩、不穩固的冰雪狀況及人類與基礎建設曝露增加等
(高信心)
,預計將會增加(中信心)
。當前降低風險之工程方法預計將因災害性質改
變,而不若如此有效(中信心)
。顯著風險降低與調適策略有助於避免因山區氾濫及
土石流災害而增加的衝擊,而本世紀中許多山區的曝露噢脆弱度都在增加(高信心)

{2.3.2, 3.4.3, 3.5.2}

B7.2 永凍土融解所致的地層下陷預期將對北極地區中和高山地區土層上的城市及
鄉村通訊、交通建設造成衝擊(中信心)
。北極地區多數的基礎建設都為於永凍土融
解情形預估在世紀中將加劇的區域。改造與重新設計基礎建設或可減少 2100 年前
因永凍土融解與相關氣候變遷衝擊的成本(中信心)。{2.3.4, 3.4.1, 3.4.3}

B7.3 高山旅遊、遊憩與文化資產預估將受未來永凍圈變化而有負面影響(高信心)

當前造雪科技在歐洲、北美與日本多數較溫暖氣候地區,對減少其滑雪旅遊業的風險
預期將會變得效果有限,特別是處於全球升溫 2°C 以上(高信心)。{2.3.5, 2.3.6}
B8. 未來魚類的分佈變動及數量減少,以及因氣候變遷而影響的漁獲
量,預估將影響收入、生計與仰賴海洋資源族群的食物安全(中信心)

海洋生態系統的長期損失與下降包含海洋於文化、遊憩及其對人類身分
與福祉之固有價值的角色(中信心)。{3.2.4, 3.4.3, 5.4.1, 5.4.2, 6.4}

B8.1 預估的全球海洋動物生物質地理及漁獲量潛力之變化與減少,在 RCP8.5 下變


得更加明顯,相對於 RCP2.6,也提高了賴以為生的人類族群之收入及生計的風險,
特別是在經濟脆弱的地區更是如此(中信心)
。預估重新分佈的資源與數量增加了漁
業間、主管單位及社區之間的衝突風險(中信心)。在 RCP8.5 下,漁業治理的挑戰
相當廣泛,也會有區域性的熱點,像是北極地區及熱帶大西洋地區(中信心)
。{3.5.2,
5.4.1, 5.4.2, 5.5.2, 5.5.3, 6.4.2, Figure SPM.3}

B8.2 溫水珊瑚礁減少情形預估會大幅減損其所提供給社會的服務,像是食物供給等
(高信心)
、海岸防護(高信心)及旅遊(中信心)
。海鮮供應性降低相關之海鮮安全
風險(中信心)預估會提高在部分高度仰賴海鮮之社群中的營養不良健康風險(中信
心)
,如在北極地區、西非地區及小島嶼開發中國家等。這樣的衝擊加深了其他飲食
變化與食物系統因社會經濟變動與陸上氣候變遷的風險(中信心)
。{3.4.3, 5.4.2, 6.4.2}

B8.3 全球升溫藉由人類曝露於海洋動植物中持續有機汙染物及汞的生物積累量提
升(中信心)而危及海鮮安全(中信心)
,造成水生弧菌病原體的流行(中信心)及
有害藻華的發生機率提高(中信心)
。這些風險預期將對大量消費海鮮的人類族群有
特別高的風險,包括海岸的原住民族群(中信心)
,以及像是漁業、水產養殖業與觀
光業等經濟部門(高信心)。{3.4.3, 5.4.2, Box 5.3}

B8.4 氣候變遷對海洋生態系統及其服務的衝擊,為生命與生計的重要文化面向帶來
風險(中信心)
,包括像是採集物種的分佈或數量的變化,以及漁業或狩獵區域的供
給減少。這也可能會在文化與在地知識及原民知識上造成迅速且不可逆的喪失情形,
並對傳統飲食與食物安全、美學面向及遊憩活動有負面衝擊(中信心)
。{3.4.3, 3.5.3,
5.4.2}
B9. 平均與極端海平面的增加,連同海洋升溫與酸化,預期將加劇在地
挖海岸地區的人類社群之風險(高信心)。在北極地區沒有迅速的土地
隆起的人類社群及位於城市環礁島的社群,即使是在低排放情境下
(RCP2.6)
,其風險預期會是中度到高度 (中信心)
,包括達至調適極
限(高信心)等。在高排放情境下(RCP8.5)
,三角洲區域及資源豐富
的沿岸城市預估在當前調適情況下,將在 2050 年後遭遇中度至高度風
險(中信心)
。包括轉型治理等具野心的調適行動預期將可降低風險(高
信心),但也有視情境而定的益處。{4.3.3, 4.3.4, 6.9.2, Cross-chapter
Box 9, SM4.3, Figure SPM.5}

B9.1 少了與今日相較更具野心的調適行動,並處於當前日漸增加的曝露與海岸社群
的脆弱性趨勢、如侵蝕與土地流失的風險、氾濫、海水入侵與因平均海平面上升及極
端事件的連鎖衝擊,預估將會在本世紀於所有溫室氣體排放情境中大幅增加(極高信
心)。基於相同的假設,預估於 2100 年前,每年海岸氾濫的傷害將比今日水準增加
上百至上千倍(高信心)。{4.3.3; 4.3.4; Box 6.1; 6.8; SM4.3; Figures SPM.4, SPM.5}

B9.2 在高排放情境下,早在本世紀末前,身在珊瑚礁環境、城市環礁島及北極的低
窪地區的脆弱族群將受到高至非常高的海平面上升風險。這意謂到達調適極限,此時
無法藉由調適行動自不可承受之風險達成行為者的目標(或系統需求)
(高信心)
。調
適極限之達成(如:生物物理、地理、金融、技術、社會、政治及機構性之極限),
取決於排放情境及特定情境下的風險忍受度,並預估將會在 2100 年後因長期海平
面上升之故擴散至更多地區(中信心)
。部分海島國家可能因氣候相關之海洋及永凍
圈變化而變得不宜居住(中信心)
,但宜居性門檻一直都難以評估。{4.3.4, 4.4.2, 4.4.3,
5.5.2, Cross-Chapter Box 9, SM4.3, SPM C1, Glossary, Figure SPM.5}

B9.3 全球各地的氣候相關之海洋與永凍圈變化速度減緩,提供了更好的機會(高信
心)
。雖然有高度信心具野心的調適行動,包括轉型改革的治理,有機會在許多地方
減少風險,這樣的益處會因地點而異。全球各地來說,海岸防護可在 21 世紀中減少
2~3 倍的氾濫風險強度,但也因每年數百億至數十億美元之投資差異而有所不同(高
信心)
。雖然這樣的投資對人口密度高的城市區域來說成本效益高,偏遠或窮困地區
卻難以負擔如此投資,對一些小島嶼國家來說,這便是佔了 GDP 的好幾個百分比(高
信心)
。即使進行大程度的調適工作,仍預期出現殘餘風險及相關損失(中信心)
,但
因情境而異的調適極限與殘餘風險依舊難以評估。{4.1.3, 4.2.2.4, 4.3.1, 4.3.2, 4.3.4.,
4.4.3, 6.9.1, 6.9.2, Cross-Chapter Boxes 1–2 in Chapter 1, SM4.3, Figure SPM.5}
SPM.C 實行針對海洋與永凍圈變化之應對行動挑戰

C1. 氣候相關變化對海洋與永凍圈之衝擊,不斷挑戰當前治理,從地方
到全球規模,努力發展與實行調適回應行動,並有時將其推向極限。有
最高曝露且脆弱度的人常常是最沒能力進行應對的人(高信心)。{1.5,
1.7, Cross-Chapter Boxes 2–3 of Chapter 1, 2.3.1, 2.3.2, 2.3.3, 2.4,
3.2.4, 3.4.3, 3.5.2, 3.5.3, 4.1, 4.3.3, 4.4.3, 5.5.2, 5.5.3, 6.9}

C1.1 氣候變遷對海洋與永凍圈之衝擊及其社會後果的時間長度,所涵蓋的時間長於
治理安排的長度(如計畫循環、公共與企業決策循環,以及金融工具)
。這樣的時間
差異,挑戰社會適切準備與應對包含極端事件的頻率與強度變化的長期變化之能力
(高信心)
。例如:高山地區的土石流與氾濫變化,以及在北極地區的重要物種與生
態系統之風險,還有低窪國家與島嶼、小島嶼國家、其他沿海地區以及珊瑚礁生態系
統。{2.3.2, 3.5.2, 3.5.4, 4.4.3, 5.2, 5.3, 5.4, 5.5.1, 5.5.2, 5.5.3, 6.9}

C1.2 治理安排(如:海洋保護區、空間計畫與水管理系統)在許多情況下橫跨數個
管理界線與部門而過於破碎,以致難以針對氣候相關在海洋及/或永凍圈中日漸增加
的連鎖風險做出整合性回應(高信心)
。極區與海洋區域的治理系統能力近期有所增
長,但這樣的發展不夠迅速且強健,以適切應對預估高升的風險規模(高信心)
。在
高山地區、沿岸區域及小島嶼,協調氣候調適回應行動也因要處理橫跨幅度、部門與
政策領域中的許多氣候及非氣候風險因素而頗具挑戰性(像是不可取得性、人口與居
住趨勢或因地方活動所致的地層下陷)(高信心)。{2.3.1, 3.5.3, 4.4.3, 5.4.2, 5.5.2,
5.5.3, Box 5.6, 6.9, Cross-Chapter Box 3 in Chapter 1}

C1.3 有一連串已確認的在生態系統中的氣候變遷調適障礙與限制(高信心)。包含
生態系統所需之空間、需要納入調適回應的非氣候因素與人類衝擊、生態系統因氣候
變遷而降低的調適能力,以及生態系統相對不斷出現的氣候衝擊的回覆速率緩慢、可
用科技、知識與金融協助,還有現有治理安排等限制(中信心)。{3.5.4, 5.5.2}

C1.4 在對海洋和冰凍圈中與氣候有關的變化的當前和預計的負面影響採取應對措
施方面存在資金、技術、體制和其他障礙,阻礙了韌性建設和降低風險的措施(高信
心)
。這些障礙是否會降低適應效力或是否適應適應極限取決於實際情況、氣候變化
的速度和規模以及社會將其調適能力轉變為有效調適反應的能力。社區與社會之間
以及社區與社會之間的適應能力仍存在差異(高信心)
。 受海洋與永凍圈變化影響的
當前和未來危害風險最高、最容易受到傷害的人通常也是適應能力最低的人,尤其是
在地勢低窪的島嶼和海岸地區、北極地區和高山地區且面臨發展挑戰(高信心)。
{2.3.1, 2.3.2, 2.3.7, Box 2.4, 3.5.2, 4.3.4, 4.4.2, 4.4.3, 5.5.2, 6.9, Cross-Chapter
Boxes 2 and 3 in Chapter 1, Cross-Chapter Box 9}
強化回應選項

C2. 保護、恢復、生態系統為主的預防性再生資源利用管理以及減少污染和其他壓力
(高信心)可支援海洋和永凍圈相關生態系統所提供的深遠服務和選項。綜合水管理
(中信心)和生態系統為基礎的調適(高信心)可在當地降低氣候風險並提供多種社
會益處。然而,此類行動存在生態、財務、體制和治理方面的限制(高信心)
,且在
許多情況下,生態系統為基礎的調適措施僅在最低的升溫水準下方有效用(高信心)

{2.3.1, 2.3.3, 3.2.4, 3.5.2, 3.5.4, 4.4.2, 5.2.2, 5.4.2, 5.5.1, 5.5.2, Figure SPM.5}

C2.1 保護區網路藉由促進因升溫和海平面上升而出現的物種、族群和生態系統的極
向和經度遷徙,有助維持包括碳吸收和儲存在內的生態系統服務,並實現未來生態系
統為基礎的調適方案(中信心)
。地理障礙、生態系統退化、棲息地破碎化和區域合
作障礙限制了此網路支持海洋、高山與極地地區未來物種範圍變化的潛力(高信心)

{2.3.3, 3.2.3, 3.3.2, 3.5.4, 5.5.2, Box 3.4}

C2.2 陸地和海洋棲息地的恢復以及生態系統管理工具,如協助物種遷移和珊瑚種植,
可以在當地有效增強生態系統為基礎的調適能力(高信心)
。此類行動在社區支持下,
以科學為基礎並利用在地知識與原民知識而獲得長期支持,包括減少或消除非氣候
壓力源,以及在升溫程度最低的情況時最為成功(高信心)
。 例如:如果全球升溫超
過 1.5°C,因為在當前的升溫水準下,珊瑚已經處於高風險中,恢復珊瑚礁的選項可
能無效(極高信心)。{2.3.3, 4.4.2, 5.3.7, 5.5.1, 5.5.2, Box 5.5, Fig SPM.3}

C2.3 強化預防措施,像是重建過度開發或枯竭的漁業以及對現有漁業管理戰略的回
應能力,減少了氣候變遷對漁業的負面影響,對區域經濟和生計具有益處(中信心)

漁業管理根據對未來生態系統趨勢的評估,定期評估和更新措施,可降低漁業風險
(中信心),但應對生態系統變化的能力依然有限。{3.2.4, 3.5.2, 5.4.2, 5.5.2, 5.5.3,
Figure SPM.5}

C2.4 恢復植被生長的海岸生態系統,例如紅樹林、潮汐沼澤和海草(沿海「藍碳」
生態系統),可藉由增加約佔全球目前排放量的 0.5%碳吸收量和貯存量來減緩氣候
變遷(中信心)
。改善保護和管理可減少這些生態系統的碳排放。這些行動加總起來
還具有其他好處,例如提供風暴防護、改善水質以及增加生物多樣性和漁業(高信
心)。改善這些沿海生態系統的碳儲存和溫室氣體通量的量化將減少當前有關測量,
回報與驗證的不確定性(高信心)。{Box 4.3, 5.4, 5.5.1, 5.5.2, Annex I: Glossary}

C2.5 海洋再生能源可支持氣候變遷調適,並可包括從離岸風力、潮汐、海浪、熱力
和鹽度梯度以及藻類生質燃料中提取能源。對替代能源的新興需求有望為海洋再生
能源行業帶來經濟機會(高信心)
,儘管其潛力也可能受到氣候變遷的影響(低信心)

{5.4.2, 5.5.1, Figure 5.23}

C2.6 跨尺度的整合性水管理方式可有效解決衝擊並善用高山永凍圈變化帶來的機
會。考慮到對生態系統和社區的潛在負面影響,這些方式還藉由開發和優化多用途儲
存以及從水庫中釋放水來支援水資源管理(中信心)
。 多樣化的全年旅遊活動的支援
了高山經濟的調適(中信心)。{2.3.1, 2.3.5}

C3. 沿海社區在針對特定情況訂定整合性應對方案以及兼顧成本、收益
和可用方案之間的權衡之海平面上升並可以隨時間進行調整的整合性
應對措施時面臨挑戰(高置信度)。包括保護、住宿、生態系統為基礎
的調適、海岸外推之所有選項,只要適用,皆可在此整合應對措施中扮
演重要的角色(高信心)
。{4.4.2, 4.4.3, 4.4.4, 6.9.1, Cross-Chapter Box
9; Figure SPM.5}

C3.1. 海平面上升得越高,海岸防護就越具有挑戰性,這主要是因為經濟、金融和社
會障礙,而非出於技術限制(高信心)
。未來的數十年中,減少暴露和脆弱性的在地
因素,像是海岸城市化與人為所致地層下陷,將是有效的應對措施(高信心)
。考慮
到特定情況,在空間有限且暴露資產的價值很高(例如在城市中)的情況下,硬體防
護(例如堤防)在 21 世紀可能是具有成本效益的應對方案(高信心),但資源有限
的地區可能無法負擔此類投資。在有空間的情況下,生態系統為基礎的調適可以減少
海岸風險並提供其他好處,例如碳儲存、改善水質、保護生物多樣性與支持生計(中
信心)。{4.3.2, 4.4.2, Box 4.1, Cross-Chapter Box 9, Figure SPM.5}
C3.2 在當前海平面下,一些沿海居住措施,例如預警系統和建築物防洪措施,往往
成本低且成本效益高(高信心)
。預估海平面上升和海岸災害增加的情況下,除非與
其他措施結合使用,否則單一措施的效果會降低(高信心)
。如果有其他地方,包括
保護、居住、生態系統為基礎的調適、海岸發展與計劃性遷移等所有選擇,都可以在
這樣整合性應對措施中扮演重要的角色(高信心)
。 社區影響程度較小或發生災難之
後,如有安全的替代地點,則應考慮以沿岸搬遷計畫來降低風險。這樣的計劃性搬遷
可能會受到社會、文化、經濟和政治的限制(極高信心)。{4.4.2, Box 4.1, Cross-
Chapter Box 9, SPM B3}

C3.3 降低海平面上升與相關風險之回應帶給社會深刻的治理挑戰,這是因為針對未
來海平面上升的幅度與速度之不確定性、社會目標之間傷腦筋的妥協權衡(如:安全、
保育、經濟發展、世代內與世代之間的平等)
、有限資源,以及各個利害關係人之間
的利益與價值衝突所致(高信心)
。可透過局部適切的決策分析組合、土地利用計畫、
公民參與、多樣知識系統與衝突調解方法來舒緩這些挑戰,並隨環境變化而隨時調整
(高信心)。{Cross-Chapter Box 5 in Chapter 1, 4.4.3, 4.4.4, 6.9}

C3.4 儘管在 2050 年後海平面上升的幅度和速度方面存有很大的不確定性,但目前


仍做出長達數十年至百年以上的海岸決策(例如關鍵基礎設施、海岸防護工作、城市
規劃)
,並且可藉由以下方法加以改進:將相對海平面上升情況納入考量、採用有預
警信號之監視系統支持的彈性應對措施(即可隨時間變化進行調適)
、使用強健的決
策方法定期調整決策(即調適性決策)
、專家判斷、情境建構與多種知識系統(高信
心)
。規劃和實施海岸應對措施時需要考慮的海平面上升範圍,取決於利害關係人的
風險承受能力。具有較高風險承受能力的利害關係人(例如:可以輕易適應不可預見
條件的投資計劃之利害關係人)通常傾向於使用可能的預測範圍,而具有較低風險承
受能力的利害關係人(例如:決定關鍵基礎設施的利害關係人)也考慮高於可能範圍
上限的全球和局部平均海平面(2100 年前, RCP8.5 下全球幅度為 1.1 公尺),以
及採用具有較低信心之方法,例如專家擬定的方法。{1.8.1, 1.9.2, 4.2.3, 4.4.4, Figure
4.2, Cross-Chapter Box 5 in Chapter 1, Figure SPM.5, SPM B3}
有利條件

C4. 強化氣候韌性和永續發展,相當取決於急迫且野心十足的減排量,
以及協調的持續且日益雄心勃勃的調適行動(極高信心)。針對海洋和
永凍圈中與氣候相關的變化,採取有效對策的關鍵因素包括加強管理機
構之間在空間尺度上和規劃範圍內的協同與協調。教育和氣候素養、監
測和預報、所有可用知識來源之運用、數據、資訊與知識之共享、金融、
處理社會脆弱性和公平問題,以及機構支持也是缺一不可的環節。這樣
的投資帶來能力建構、社會學習和參與針對特定情況的調適行動,以及
談判權衡取捨和實現共同利益,以減少短期風險並建立長期的任性與永
續性。
(高信心)此報告反映了低程度全球升溫(1.5°C)下,海洋與永
凍圈的科學狀況,IPCC 和 IPBES 先前報告也有針對此進行評估。{1.1,
1.5, 1.8.3, 2.3.1, 2.3.2, 2.4, Figure 2.7, 2.5, 3.5.2, 3.5.4, 4.4, 5.2.2, Box
5.3, 5.4.2, 5.5.2, 6.4.3, 6.5.3, 6.8, 6.9, Cross-Chapter Box 9, Figure
SPM.5}

C4.1 鑑於海洋和冰凍圈變化的觀察和預測,許多國家即便在雄心勃勃的調適措施下
(高信心)都將面臨適應挑戰。在高排放情境下,預計在 21 世紀下半葉,許多依賴
海洋和永凍圈的社區將面臨調適極限(例如生物物理、地理、金融、技術、社會、政
治和體制)
。 相比之下,低排放途徑縮限了本世紀及往後海洋與永凍圈變化的風險,
並能做出更有效的應對措施(高信心),同時帶來共效益。深切的經濟與體制改革,
將開拓海洋與永凍圈中可能的氣候韌性發展途徑(高信心)。 {1.1, 1.4-1.7, Cross-
Chapter Boxes 1–3 in Chapter 1, 2.3.1, 2.4, Box 3.2, Figure 3.4, Cross-Chapter
Box 7 in Chapter 3, 3.4.3, 4.2.2, 4.2.3, 4.3.4, 4.4.2, 4.4.3, 4.4.6, 5.4.2, 5.5.3, 6.9.2,
Cross-Chapter Box 9, Figure SPM.5}

C4.2 跨規模、跨轄區、跨部門、跨政策領域和規劃範圍的主管機關之間加強合作與
協調,可針對海洋、永凍圈變化和海平面上升進行有效應對(高信心)
。包括條約和
公約的區域合作,可以支持調適行動;然而,當前藉由區域政策框架對海洋與永凍圈
變化產生的影響與損失所作的應對程度有限(高信心)
。 與地方和原住民族群建立強
而有力的多方聯繫的機構安排有利於調適行動(高信心)
。 國家和跨界區域政策之間
的協調和互補,可以支援應對資源風險的努力、安全和管理,例如水和漁業(中信
心)。{2.3.1, 2.3.2, 2.4, Box 2.4, 2.5, 3.5.2, 3.5.3, 3.5.4, 4.4.4, 4.4.5, Table 4.9, 5.5.2,
6.9.2}

C4.3 迄今為止的經驗(例如:應對海平面上升、部分高山地區與水相關之風險以及
北極地區的氣候變遷風險)也揭示了在做出短期決策時,採取長遠眼光所能產生的影
響,特別是將 2050 年以後的特定環境風險之不確定性納入考慮(高信心),並建立
應對複雜風險的治理能力(中信心)。{2.3.1, 3.5.4, 4.4.4, 4.4.5, Table 4.9, 5.5.2, 6.9,
Figure SPM.5}

C4.4 於各層級與規模上,針對教育和能力建構的投資有助社會學習和針對特定情況
的應對措施的長期能力,從而降低風險並強化韌性(高信心)
。具體活動包括在決策
過程中利用多種知識系統和區域氣候資訊,以及讓當地社區、原住民和利害關係人參
與調適性治理安排與規劃框架(中信心)
。提倡氣候素養並善用地方、原民與科學知
識系統,可提高公眾對地方性風險和應對潛力之意識、認識與社會學習(高信心)。
這樣的投資可以發展,並且在許多情況下可改變現有機構,並實現充分瞭解、互動與
調適性的治理安排(高信心)
。{1.8.3, 2.3.2, Figure 2.7, Box 2.4, 2.4, 3.5.2, 3.5.4, 4.4.4,
4.4.5, Table 4.9, 5.5.2, 6.9}

C4.5 針對海洋與永凍圈的變化進行特定情境之監視和預測,有利於調適行動之計劃
與實施,並有助於就短期和長期益處(中信心)之間的權衡取捨,做出強有力的決策。
持續的長期監控、數據、資訊與知識的共享,以及改進特定情境下的預測,包括預警
系統,用以預測更多的聖嬰/反聖嬰極端事件、熱帶氣旋和海洋熱浪,有助於控管海
洋變化所帶來的負面影響 例如漁業損失以及對人類健康、糧食安全、農業、珊瑚礁、
水產養殖、野火、旅遊、保育、乾旱和氾濫的不利影響(高信心)。{2.4, 2.5, 3.5.2,
4.4.4, 5.5.2, 6.3.1, 6.3.3, 6.4.3, 6.5.3, 6.9}

C4.6 排出解決社會脆弱性和公平問題措施的優先次序,可促進公平與正義的氣候韌
性及永續發展之工作(高信心)
,並可藉由創建安全的社區環境帶來具意義的公眾參
與、溝通審議與解決衝突(中信心)而有助其工作進行。{Box 2.4, 4.4.4, 4.4.5, Table
4.9, Figure SPM.5}

C4.7 此份針對不斷變化的氣候中的海洋與永凍圈之評估報告,揭示了具野心的調適
措施與有效調適對永續發展的益處;也相對說明了延遲行動高揚的成本與風險。繪製
海洋、高山與極地地區內部與彼此之間的氣候韌性發展路徑的可能性各有千秋。唯有
轉型改革才能實現其可能性。如此亦彰顯出優先施行及時、具野心、協調一致且持久
行動的迫切性。
(極高信心){1.1, 1.8, Cross-Chapter Box 1, 2.3, 2.4, 3.5, 4.2.1, 4.2.2,
4.3.4, 4.4, Table 4.9, 5.5, 6.9, Cross-Chapter Box 9, Figure SPM.5}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