矽谷正在告訴全世界:LSD不是毒品,而是我們增進工作表現的「私房秘方」

矽谷正在告訴全世界:LSD不是毒品,而是我們增進工作表現的「私房秘方」
Photo Credit:depositphotos.com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縱使LSD在世界各地仍屬於管制藥物,但不少科學家相信,LSD這樣的藥物對於憂鬱症、焦慮症、物質成癮及其他精神疾病可能具有療效,隨著陸續問世的研究,或許在未來幾年內就能看到LSD被合法用於醫療目的。

已故的美國蘋果公司共同創辦人、科技奇才賈伯斯(Steve Jobs)曾經這樣形容LSD

服用LSD是一個深刻的經歷,是我一生中最重要的事情之一。LSD讓人看到硬幣的另一面,它增強了我對真正重要事物的覺察:創造偉大而不是賺錢。

這個世界上已知最強效的致幻藥物,只要一粒沙子重量十分之一的微小劑量(100微克),就能造成使用者6到12小時的感官、知覺和自我意識的強烈變化,也因為藥效歷程較長且往往伴隨著令人難忘的經歷,使用者常常以「旅程」(trip)來形容每一次的LSD體驗。

配合著禪宗冥想,賈伯斯認為LSD幫助他更清楚了解自己的精神狀態,並塑造了他那令人折服的極簡派審美觀。雖然賈伯斯是一個非常特立獨行的人,但服用LSD這件事在美國科技重鎮矽谷可不是什麼新鮮事,一名風險投資人弗里斯(Tim Ferriss)曾在接受《CNN Money》訪問時透露:「我所知道的億萬富豪都會定期服用致幻藥物(hallucinogens),幾乎毫無例外。他們試圖以顛覆性的思維看待世界上的所有難題,並提出完全創新的疑問。」

值得注意的是,LSD在美國屬於一級管制藥物(Schedule I),光是持有LSD就可能面臨至少5年的有期徒刑,與最高可達200萬美元的罰款;在英國,LSD同樣是A類管制藥物(Class A),持有LSD可能遭遇無上限的罰款與可長達7年的牢獄之災;在台灣,LSD與安非他命共列為「二級毒品」,持有可處兩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3萬元以下罰金 。

縱使可能捲入法律爭議與麻煩,矽谷近年來正興起一波「微量用藥」(microdose)的風潮,並引起《經濟學人》、《金融時報》、《富比世》、《滾石雜誌》、《時代雜誌》、《CNN》、《BBC》、《GQ》、《Business Insider》、《Wired》、《HuffPost》、《Vox》等知名媒體報導。

有別於一般「旅程」會服用劑量約100微克的LSD,微量用藥僅服用約10-20微克,並連續數天服用,這樣的劑量並不會引發迷幻體驗、身體不適或引起其他人的注意,但卻能有效增進工作表現,這樣神奇的效果讓矽谷裡從基層工程師到CEO在內的許多人,都對微量用藥趨之若鶩。

一名27歲的風險投資人Nathan就將他成功獲得的天使投資歸功於LSD,他在接受《經濟學人》訪問時就指出,他的工作時常需要說服他人成為投資者,「募款是需要講故事的,要有說服力,而微量攝取LSD就像是掌控了音量旋轉鈕一樣,讓我能隨心所欲地增強這些能力。」

另名29歲的新創公司負責人Diane則說:「我不喝咖啡,只服用LSD。」她向《金融時報》表示,微量攝取LSD增強了她的創造力、生產力,「在服用LSD的時候,我更能專注於擘劃公司的發展策略,這也加快了公司會議的進行。」Diane也強調:「LSD是這個時代的標誌,LSD是一種非常靈活的物質,它放大了你腦中發生的一切,它也正在擴大我們社會中發生的任何事情,我們全都是生產力的痴迷者,這就是我們的使用方式。」

在知名企業思科(Cisco)工作的51歲技術人員Herbert也向CNN透露,他每年都會服用好幾次LSD,他發現LSD可以幫助他解決工作中的問題,他認為這是一種突破自己思想極限的方式,他舉例:「曾經有一個案子的問題讓我努力嘗試了一個多月都還沒解決,直到我用了LSD,我才意識到,等等,問題在於硬體,這根本不是軟體問題。」

事實上,LSD對於工作能力的幫助並不僅限於科技業,重大的科學發現也與LSD有關,比如因為發明當今生物學、醫學不可或缺的技術:PCR(聚合酶連鎖反應),而在1993年獲得諾貝爾獎的Kary Mullis博士也將他的成功歸因於LSD:「我懷疑,如果沒有LSD我會發明PCR嗎?LSD讓我可以靜靜坐在一個DNA分子上觀察一切,從某種程度上看,是它讓我體會到這些。」

不只如此,LSD的使用更和藝術息息相關,一般人所熟知的許多偉大樂手都曾經用過LSD,比如知名樂團披頭四的成員約翰·藍儂(John Lennon)自從接觸到LSD後,幾乎在1967年的大部分時候都處於這種藥物影響下。那一年裡,歌曲〈Strawberry Fields Forever〉發行,《時代雜誌》稱讚了它「驚人的創造性」,樂團里程碑式的專輯《Sgt. Pepper's Lonely Hearts Club Band》也在同年問世。

史上最強「啟靈藥」的誕生來自於一場意外

有趣的是,LSD當初的發明與啟發人類大腦並沒有什麼直接的關係。1938年瑞士化學家霍夫曼博士(Albert Hofmann)從黑麥上的麥角真菌(Ergot)首度合成LSD,他本來只是想設計一些麥角鹼衍生物作為婦產科藥物,沒想到卻開發出在未來數十年間影響整個人類文明甚鉅的「啟靈藥」(Psychedelic)。

據了解,霍夫曼一開始對LSD進行實驗,但發現LSD對低階生物似乎沒有任何精神作用,直到1943年他又在做類似實驗時,竟產生如白日夢般的體驗,他發現那是LSD透過皮膚接觸而進入他體內的結果,他猜想,這種物質肯定是非常非常地具有活性,他決定追根究柢下去。

Albert_Hofmann_Oct_1993
Photo Credit:Philip H. BaileyCC BY-SA 2.5
發明LSD的霍夫曼博士。

三天後——1943年4月19日,他服下自認為劑量很少的LSD——250微克(編按:這相當於一般劑量的兩倍以上),半個鐘頭後藥效發作,他想寫在實驗記錄簿上,但寫不到幾頁就知道自己無法再寫下去了,於是他決定騎腳踏車趕回家。回到家以後,他發現一切都變得很詭異,連隔壁鄰居都看起來像恐怖的巫婆,他開始感到非常焦慮,因為他不知道自己是否能從這個怪異的世界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