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對傳染病抱持正確的認知,在疫情肆虐時更顯重要
仇文昱/撰文
身處現在這個疫情時代,許多人的生活都受到或多或少的影響,著實為平凡的日常帶來了許多改變:原本的愜意生活,因為疫情的關係而籠罩著不安;本該暢快呼吸的新鮮空氣,隔起了一層口罩的防護;朋友家人間本來互動親暱,也迫不得已築起了社交距離。
也許我們都還在學習,學習適應這種新的生活方式。也許你我都曾怨歎,為什麼我們這麼倒楣,偏偏遇到了疫情肆虐的這個世紀災難呢?然而,這個想法其實只對了一半。疫情肆虐固然是大家不樂意見到的,但我們並不是特別倒楣的一群人──傳染病無所不在,並且伴隨著人類的歷史更迭,不斷對我們造成新的威脅,無論醫學再如何進步,層出不窮的新興傳染病都將是嚴峻的挑戰。
因此,對傳染病抱持正確的認知,顯得格外重要。《病毒不是故意的?!──認識傳染病大小事》一書以淺白輕鬆的語調,娓娓訴說傳染病的過去、現在與未來,搭配引人入勝的精美插圖,使讀者在不經意間吸收到許多關於傳染病的知識,讓傳染病不再是充滿距離感的名詞。
在〈過去篇〉,作者首先聚焦於無所不在的「小東西」──細菌與病毒,並將人類的免疫系統比擬為保家衛國的軍隊,生動說明了傳染病與免疫系統的運作。接著,回顧傳染病的歷史,從帶有神祕色彩的金字塔尋寶隊,到發現新大陸的哥倫布,再連結到生活在這個世代的我們;從橫掃世界的黑死病,到銷聲匿跡的天花,再綜觀各式各樣的新興傳染病。伴隨著人類文明的發展,我們始終與傳染病脫離不了關係。
另一方面,作者在〈現在篇〉帶領讀者認識當前全球聞之色變的新型冠狀病毒及其致病機轉,提醒我們面對這群小傢伙不可不慎,並且用簡明的文字闡述防疫的策略,在疫情之下恪守本分,期許每個人都可以是防疫小尖兵。或許疫情打亂了許多人的計畫,但也讓我們重新審視過往的生活,做好充分的準備,在面對未來的威脅能更有把握。
〈未來篇〉中作者特別想宣導環境保育的理念。臺灣以外的疫情下的世界,是什麼模樣呢?除了關注疫情,作者也提醒我們,別忘了關注過去常常被提及的環境問題,因為這些問題並不會在一夕之間突然消失。人類在開發的過程中破壞環境,也招致陌生病原的傳播,這未嘗不是自然環境對人類的反撲,我們未來應該深自警惕並避免重蹈覆轍。
本書有別於一般的醫學科普書籍,我發現作者以獨特的觀點、多樣的視角解讀疫情,除了充分感受到作者對於環境生態的熱忱,也讓我有新的體悟。尤其作者以生態與環境教育者的角度來看待疫情,是我過去從未思考過的,思考的激盪未嘗不是新奇而美妙的體驗。這是一本內容充實且饒富趣味的書,搭配精緻生動的插圖,讓人情不自禁的往下翻閱。喜歡歷史與自然科學的讀者讀了這本書,可以鑑往知來;而對於在這個疫情時代感到迷惘與困惑的人,或許在閱讀本書之後,面對未來的生活能有更深一層的體悟。
作者的話
感謝每一位勇敢面對疫情的臺灣囝仔
2020年,是令人類印象深刻的一年,也是刻骨銘心的一年。
當年一月,適逢澳洲的跨年連假,我人在臺灣,預計二月初回澳洲繼續學業。沒想到一月底新冠疫情開始蔓延,當時疫情還集中在亞洲,澳洲只有5例。為了避免在新加坡機場感染,我取消了廉航機票,改買直飛班機。雖然多花了一筆錢,但降低了感染風險。
過沒幾天,疫情變得更加嚴重。我的指導教授果斷決定,把研究室的學生都趕回家。一來是要保護個人和學生,二來是要「壓平曲線」,不要讓確診人數增加太快。於是,研究室的夥伴各奔東西,有人留在家裡,有人回到
自己的國家。我也在五天後回到臺灣,從此無論研究、會議或口試,都透過視訊進行。至今還沒有機會再回到澳洲,成為疫情滯臺留學生。
某一天,我看到中央研究院廖俊智院長的手繪解說 COVID-19 動畫,覺得我們除了宅在家和勤洗手之外,應該還能多做些什麼。觀察著疫情的發展,我想起《下一場人類大瘟疫》和《共病時代》這類書籍;還有前些日子和巴西學者合寫亞馬遜大火的論文時,討論到森林大火導致黃熱病擴張的風險。於是,我、玉子和編輯開始著手規劃:製作一本從生物多樣性保育觀點出發,談人畜共通傳染病、病原體和自然環境的知識圖文書。
坦白說,新的病原體從自然原野地傾巢而出,對我們這些研究生物多樣性保育的科學家來說,並不是新鮮事。病毒和各種會致病的微生物,一直都是地球上生物多樣性的一分子。我們必須學會和這些小到看不見的掠食者共存,就像幾百萬年前在東非和獅子共存那樣。當然,看著疫情日益嚴重,這樣的想法也不免令我感到五味雜陳。
我希望讓大家了解:無論是過去、現在,還是未來,人類不斷的與各式各樣的病原體交手,新的病原體也隨時可能突變現身,或是一直潛伏在地球的某個角落。我們需要一邊記取過往的防疫經驗,也需要一邊認識新興傳染病的特性。當然,臺灣能夠有如此亮眼的防疫成績,要感謝每一位懂得勇敢做好自我管理、保護自己和家人朋友的臺灣囝仔。希望藉由這本書,讓我們未來遇到各種難關,都能夠自省的規範自我,追求全體社會與自然萬物的福祉,創造永續和諧共生的地球。
繪者的話
肉眼看不見,不代表不存在
我大學唸植物病理,畢業後我轉換跑道,嘗試用畫畫推廣生態的美好。那時我心想著,以後可能不容易再接觸到病毒、細菌、真菌和線蟲的微觀世界了。但我真是太天真了,這群容易被肉眼忽略的小夥伴,依然會以各種方式再再提醒人們「我存在!」、「我很重要!」
要忽略微生物的存在是不太可能的,想想家裡那塊放置太久而發霉的麵包、出外踏青遭恙蟲感染立克次體的遊客、酵母菌無意間幫人類完成了多少發酵食品,以及那些有能力和病原菌對抗的微生物,我們甚至可以將它們應用在生物製劑中,請它們「幫」我們對抗疾病。神奇的微生物好似世界上的小精靈,它們千變萬化、個個擁有十八般武藝,只待被人發現與了解。
要是沒有微生物,人類的生活會是什麼狀態?微生物自古便悄悄參與人類的生命,給我們帶來了巨大的影響。當然,微生物十分多元,自然也有會傷害我們的種類。我想起多年前,我的護理師朋友搭乘捷運一定都會戴起口罩。她告訴我,不這麼做會令她好焦慮。後來,新冠疫情出現了,大家都比照辦理。人們戴上口罩、勤洗手,出入特定場所也都配合實名制。對我來說,這又是一次微生物高喊「我存在!」的大事件。我們的肉眼看不見新冠病毒,但若是因此無視它們,那還真是傻呼呼的行為。
在受邀為這本書繪製插圖的時候,我決定把多年前十分敬畏的微生物學課本挖出來複習,給自己一次機會再把它們的模樣好好看清楚。就如這本書的核心思想──病毒也是生態系的一分子,我們該做的或許是藉機好好認識它們,學習如何不過分打擾大自然,和病原菌和平相處。
這本書敘述了從古至今人類共同抗疫的歷史,也記錄了我們在面對新冠肺炎時,經歷的困難與悲傷。我們能走到現在,真的很不容易。期望讀到這裡的你,認識了傳染病的大小事。對於惡名昭彰的病毒,你認為它是不是故意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