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要開學了但沒關係!這些課程好玩到讓你不想下課

雖然要開學了但沒關係!這些課程好玩到讓你不想下課

雖然要開學了但沒關係!近年來,國內外有越來越多令人耳目一新的創新教育課程,不論是以冰淇淋為教材的科學實驗、製作紀錄片認識在地故事的課堂,又或是讓學生前往不同城市、與當地政府進行文化交流的大專院校課程,都能讓學生一掃開學憂鬱、捨不得下課!

專欄文章

6篇)
  • 一所沒有校園的大學!「Minerva」不教應付考試的課程,將學習場域推向全世界

    一所沒有校園的大學!「Minerva」不教應付考試的課程,將學習場域推向全世界

    社企流/文:蘇郁晴
    隨著科技日益發達,越來越多我們意想不到的事物推陳出新,各個領域也都或多或少因此改變,你有想過我們未來的教育是什麼樣子嗎?
    今年新冠肺炎疫情延燒,美國有幾百位、幾千位大學生在今年秋天無法回到學校上課,若有學校違反規定讓學生到校,還會受到嚴懲。因此,諸多學生的學習受到影響。
    儘管如此,美國仍有學生不需前往校園,也能順利完成課程,23 歲的 Natalie Kanter 就是其中之一。她的學校原本就沒有校園、沒有演講廳、沒有娛樂中心,更沒有足球場。對Kanter 和她同校同學而言,遠距學習並非因為新冠肺炎影響而生的替代方案,而是他們原本的上課日常。

    學習不受地點限制,所有教授都在線上平台授課

    這座「沒有校園」的大學,是甫創立 5 年的「Minerva Schools at KGI」(簡稱 Minerva),而 Kanter 是第一屆畢業班學生。在這裡,所有的課程都以線上進行,學生只需在課堂時間選擇有網路的地點,就能即刻開始上課。
    為了保持學生與教授的互動品質,每一堂課最多僅收 20 位學生、甚至更少;而系統也配備評分機制,能向教授顯示每一位學生的課堂參與度。
    「我們設計的平台能讓老師看到每一位學生,甚至還能紀錄每位學生的發言時間。」Minerva 創辦人 Ben Nelson 說。線上學習平台的教學模式讓每一位學生彷彿都坐在教室的第一排,與教授近距離互動。

    不教授應付考試的課程,讓全球都是 Minerva 的教室

    Minerva 的創新之處不僅是開創了線上學習平台,更設計讓旗下學生週期性地搬往不同國家的不同城市上課、與當地組織交流。
    前兩學期,Kanter 和其他約 105 位同學在 Minerva 於美國舊金山的簡易管理部門上課,接著他們每學期會輪流前往德國柏林、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韓國首爾、印度海德拉巴、英國倫敦等,最後再回到舊金山。許多城市都有 Minerva 學生的足跡,其中也包括台灣台北。
    Minerva 希望能透過讓學生前往不同城市上課,開啟與當地組織有交流的機會,以增添國際視野,培養問題解決能力與跨國生活的適應能力等。
    不以考試、成績來評量學生,而是鼓勵學生將課堂所學應用於生活之中,舉例來說,Minerva 要求學生根據自己所在的城市,製作相關的作業內容。例如,教授訂定的作業主題為「博物館」,不論身在韓國首爾,或是德國柏林的學生便需融合課堂所學,依照自己的地點完成作業。

    少了校園可依賴,學生能更獨立地探索自己所愛

    回顧自己的大學生涯,2019 年已於 Minerva 畢業、現在正於社會倡議組織「DoSomething.org」工作的 Kanter 認為,「若是如其他學校的校園有宏偉的建築和雕像,或是在畢業時能跳進噴泉中也許會很有趣,但這都不是學習與充實課外活動的必要條件,校園有時甚至會讓學生難以成長。」
    Nelson 則認為,學生若是想要表演、玩音樂、踢足球或做任何事情,都可以在自己身處的城市尋找資源,比起待在校園裡的學生中心,透過獨立思考、自己在多元又繁華的城市中探索,能有更多成長、獲得更豐富的體驗。
    23 歲的 Sanchez 今年從 Minerva 畢業,目前正於哈佛大學心理學系工作。大學期間,Sanchez 在前往布宜諾斯艾利斯時學習跳探戈、在柏林時了解嘻哈音樂,且每天都在顛覆自己對於一般友誼關係的認知。
    21 歲、準備開始大三的 Megan Perpich 將於今年秋天前往柏林,「Minerva 讓我感覺自己很『小』,因為它讓我看見世界的無窮。」Perpich 說。
    你也許覺得,擁有高端數位科技平台、每學期都前往不同國家上課的 Minerva,學費一定高得驚人,但其實 Minerva 每年的學雜費、前往各個城市交流的住宿費等相加,比美國一般私校的費用便宜一半,因為他們省下經營富麗堂皇的校園的金費,讓更多人有機會進入這所推廣創新教育的學校。
    想要進入 Minerva 就讀並非易事,招募第一年錄取率低於 3%,比哈佛大學的錄取率還低。「我們沒有限制錄取總人數,但我們要尋找的學生要擁有極高水準的智識能力與天賦,且肯努力學習。」Nelson 說,「我們希望學生可以在 Minerva 得到智慧,也認為這應該是所有教育機構的核心。」
    核稿編輯:李沂霖
    參考資料
    閱讀文章
  • 從理財、培養同理心到防治性騷擾都能學!EVERFI 提供萬用線上課程,連 LinkedIn 執行長也來教課

    從理財、培養同理心到防治性騷擾都能學!EVERFI 提供萬用線上課程,連 LinkedIn 執行長也來教課

    社企流/編譯:陳芝余
    社會創新公司「EVERFI」 ,致力提供非典型的課程,不僅是專為學校教育所設計,而是橫跨財務識讀、到性別暴力探討等內容,幫助個人和組織應對社會上棘手的挑戰。
    在 EVERFI 線上教育平台上,可以看見他們與不同單位合作不同類型的課程,以大學合作而言,EVERFI 針對年輕族群常面臨的酗酒、毒品、性侵犯等問題開設相應課程;又如與體育聯盟的合作,則針對運動員提供不同職能的課程,協助發展多元職涯。
    善用科技、並有效地串連不同組織合作的特色,讓 EVERFI 登上今年美國商業雜誌《Fast Company》「最具創意公司(Most Innovative Companies)」的名單中。
    自 2008 年創立以來,EVERFI 已經打造全世界最大的教育網絡,超過 3 千間領導企業、專業運動聯盟、國民義務教育體系與大專院校都使用這套授權軟體,超過 620 萬人每年都可以在教室以外的場域持續學習。
    EVERFI 的創辦人暨執行長 Tom Davidson 表示,EVERFI 有許多課程旨改善貧富差距問題。舉例來說,與美國萬通人壽保險基金會(MassMutual Foundation)共同開設金融相關課程,為中學生教授實用的金融知識,如計算複利等;或是和 LinkedIn 執行長 Jeff Weiner 攜手推出「The Compassion Project」課程,為小學生提供同理心教育,使孩子具備韌性(resilience)以及衝突解決的能力。
    (LinkedIn 執行長 Jeff Weiner 說明同理心教育。來源:CBS NEWS
    EVERFI 已從草創階段走過相當長的一段路,創辦人 Davidson 最初行旅全國學校四處分享組織理念,如今,Linkedin 執行長 Weiner 、英國搖滾天團 U2 的主唱 Bono,以及亞馬遜創辦人 Jeff Bezos 都是該機構投資人之一。
    Davidson 說道:「召集一群如此有趣、充滿才智的企業領袖群,讓他們參與解決困難社會問題的事業,是一項巨大的企畫,而且這個點子每天都在成長。」在背後支持 EVERFI 的科技,和幾位企業領袖的專業見解合而為一,使每個解決方案都像「瑞士刀」一樣,可以多方應用在不同問題上。「這個平台可以引導學童不被助學貸款限制升學發展,同樣也可以教育大學生預防性騷擾。」Davidson 說道。
    教育的影響層面無疑是廣大的, 2019 年,EVERFI 集結 1100 間大學共同參與討論,在共同平台上分享數據和有效策略。Davidson 表示,社會上永遠都有新問題要面對,以聰慧心智持續發揮創造力,持續投資企業體系不斷進化的學習平台,才是一個創新的解決之道。
    核稿編輯:李沂霖
    即刻加入社企流網站贊助會員,擁有屬於你的永續資訊窗!
    閱讀文章
  • 專訪蘇文鈺:想讓偏鄉變成樂土,從看見自己的家鄉開始—— Program the World 計畫,讓程式與生命教育並行

    專訪蘇文鈺:想讓偏鄉變成樂土,從看見自己的家鄉開始—— Program the World 計畫,讓程式與生命教育並行


    社企流/文:郭潔鈴
    一般大學教授的日常生活,多半忙於做研究、發表論文,不過成大教授蘇文鈺的「課後活動」很特別,他長年開車往返離台南一小時車程遠的嘉義小漁村,只為了教當地的孩子寫程式。
    有感於台灣資訊科技教育的不足,2013 年蘇文鈺創辦「Program the World」計畫,帶領研究生走入偏鄉教孩子寫程式,盼望孩子藉此學會一技之長,翻轉貧窮人生。
    計畫推行多年後,如今他更希望從程式教育轉為生命教育,讓孩子不只是學會寫程式,學成後更懂得回饋家鄉,替偏鄉創造正向循環。

    感受:大學生的迷惘,從小學就開始

    曾於美國留學多年,回台後於成功大學任教的蘇文鈺,經歷 20 多年在教學現場的觀察,他感受到台灣的教育現況,並不太符合世界進步的趨勢。然而龐大的結構性議題,絕非一人之力可以解決,於是蘇文鈺決定從自身的專業背景——資訊科技開始思考,該從何處著手改善教育的問題。
    蘇文鈺從身邊的學生開始觀察,「我觀察我大學部跟研究所的學生,大概是教改前後那幾屆,他們比較傾向問封閉式的問題,表示這個問題侷限在一個範圍內,而且是有答案的。他會期待老師把後面接下來要做的事情都講清楚了,才開始動手做。」
    他發現許多學生習慣被動地等待標準答案,較缺乏獨立思考的能力,往往因此喪失探索不同可能的機會。蘇文鈺回想起自己的童年,「我國小六年級就自己去買烙鐵、電子零件來焊了。」反觀現今的小學生,往往期待師長替自己安排生活中的大小事。「追根究柢,這個迷惘不是從大學才開始,而是從小學就開始迷惘了。」
    因此蘇文鈺認為,假如想訓練孩子獨立思考,需從教育的源頭做起。如同 DFC 挑戰 4 步驟的第一步「感受」,蘇文鈺依據自身的教學經驗發現問題,並進一步探索背後的原因。

    想像:突破既有框架,落腳始料未及的地點

    DFC 挑戰的第二步,是透過創新與創意思考解決辦法。蘇文鈺認為程式設計是培養邏輯的開始,有了基本的邏輯,才能進一步深度思考,再加上本身的資訊專業背景,從一開始蘇文鈺就決心以推動程式教育為目標。
    不過蘇文鈺坦言,一開始對教授程式設計的想像,只侷限在菁英教育,因此原本想從台南一中、台南女中等學校做起。不過由於高中升學壓力大,學校很難開放額外的時間讓學生上程式設計,蘇文鈺的首次嘗試便處處碰壁。
    山不轉路轉,「當時跟我一起發起 Program the World 的兩位研究生,在聊天的時候想到,為什麼不從弱勢的孩子開始?」蘇文鈺十分贊同這個想法,因為學習程式設計不僅能培養邏輯思維,還能培養專業,讓弱勢孩童們未來有機會自行創業,翻轉人生。
    因此蘇文鈺突破既有的思維,改變目標對象,從台南市附近的育幼院接洽起,不料,這些育幼院也難以接受讓小孩學程式的點子。「他們覺得這是一個奇怪的想法,『我們的小孩連國語英文都不懂,為什麼可以寫程式?』」在接洽了許多單位、打了無數通電話之後,最終 Program the World 計畫的落腳處,在嘉義東石鄉一處偏遠小漁村裡的過溝基督教會。

    實踐:前往偏鄉,陪伴孩子學習程式教育

    2014 年暑假,蘇文鈺帶著兩位研究生第一次踏入過溝教會,打算教授 Scratch 程式。這款程式將程式碼化為圖像化的積木,小朋友只需透過拖拉積木就能寫程式,因此是初學者最容易上手的程式設計工具。
    蘇文鈺懷著興致勃勃的心,將電腦發給 15 位過溝學生,沒想到學生彷彿脫韁的野馬,一心一意只想上網玩線上遊戲,甚至和鄰座好友開起同樂會。吵雜混亂的情況,讓從沒管過上課秩序的大學教授十分頭疼,最後課沒上成,只好灰心喪志的返家。
    第二次上課,蘇文鈺和研究生努力思考後想出妙招,將學生的座位前後錯開,使他們無法回頭跟後面的同學互動,更把較愛講話的同學兩兩拆開。最後教室的確變「安靜」了,不過孩子們卻只是靜悄悄地打著電動,依然沒有專心聽課。
    第三次上課,蘇文鈺決定發動人海戰術,多帶了 7 位研究生前往,上課時每位學生後面都有一位老師盯著,這次學生終於肯乖乖上課了。之後每星期學生都會調整座位,課堂上不斷上演「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戲碼,卻也加深了師生之間彼此的了解。
    蘇文鈺體會到,孩子學習更重要的是細心陪伴。傳統課堂上一位老師對上數十位學生,難免有學生脫隊、甚至被放棄,最後連學生也自己放棄自己。
    為了避免上述情況發生,一整個暑假的課程,師生比始終維持在 1:1.5,儘管幾乎耗盡了整個實驗室的人力,但是學生的確慢慢步入軌道。最後蘇文鈺設計的過關考試更是別出心裁,考試期間可以上網、可以看書、可以自由進出考場,只要在規定時間 8 小時內寫出要求的程式就過關。
    原本學生興高采烈地想要翻書找答案,卻發現怎麼找都找不到,蘇文鈺的巧思正是想要告訴學生,並不是凡事都有標準答案,而且解答也不一定只有一種。
    通過過關考試後的學生,可以在下一個寒暑假選讀進階課程,例如 APP Inventor 或 Arduino 課程,繼續往程式設計的路精進。

    反思:想使偏鄉變成樂土,需帶動正循環

    在成大和過溝之間披星戴月地往返兩年之後,蘇文鈺漸漸發現了新的問題。「我到那地方最大的感想是,政府不管投再多的資源到弱勢地區,它就像無底洞一樣,你沒有辦法救他,你給他釣竿都沒有用,(因為)他釣完魚就離開了。」
    蘇文鈺感嘆道,讓孩子學程式設計,就像是給他釣竿,只讓一個人可以豐衣足食,卻沒有辦法解決整個村子的貧窮問題。「我希望偏鄉要變成樂土,」蘇文鈺口中的樂土,是鬼島、鬼村的反義詞,是人人都願意在此安居樂業、回鄉耕耘的土地。
    想讓偏鄉成為樂土,蘇文鈺認為,一定要讓「正循環」開始轉動。「我們一直在灌輸(孩子)一個想法,你今天所得到的東西不是理所當然的,這個社會跟父母給你的東西不是理所當然的,那你長大之後願意回來,開始帶你的弟弟妹妹嗎?」
    如此的反思,對蘇文鈺自己也帶來很大的改變,「我從一個認為 Programmimg is everything 的教授,變成 Programming 只是輔助工具。」蘇文鈺希望,讓程式設計成為配角,主角則是生命教育,讓孩子在玩科技的過程,跟家鄉產生更多的連結。
    再加上,當時正巧教育部宣布要將資訊科技納入課綱,程式教育將成為國、高中的必修課,不少老師無所適從。「我也很害怕資訊科技或程式教育又會變成學科,」蘇文鈺面露擔憂的說,「本來我們希望訓練很多小孩會寫程式,把台灣變成一個科技大國,最後卻變成可能沒有小孩想要來寫程式了,(因為)你把他的胃口在國小國中都破壞掉了。」
    種種因素相加之下,蘇文鈺決定使 Program the World 計畫的方向大轉彎。從 2016 年開始,Program the World 不再強調程式設計本身,而是強調程式能夠幫助學生完成的事;此外,Program the World 的主要目標對象,也改成培訓老師,協助老師開發程式設計教材,「我們希望幫老師變強。」透過培訓各地的師資,讓蘇文鈺理想中的程式與生命教育得以遍地開花。

    分享:成為搭舞台的人,不斷擴散影響力

    從 2016 年改變目標至今,Program the World 已跨出嘉義的小漁村,足跡遍布全台,在南投、彰化、雲林、嘉義、台南、高雄、台東、花蓮等地區都有夥伴學校,共計 20 多間。
    蘇文鈺自豪地分享道,每個地區的學校都會形成自己的地方特色,端看當地老師對哪個主題有興趣,例如彰化一所生態豐富、有著優美老樹的古老小校,就將「生態」與「樹屋」訂為教育主題。
    眾多計畫中,目前發展最為完整的是南投的「看見家鄉」計畫和彰化的「老屋」計畫。看見家鄉計畫讓學生親自操作空拍機,從空中的角度去看見家鄉的各種樣貌,接著學生需要操作各式各樣的剪接軟體,將影像內容製作成一部紀錄片。
    老屋計畫則是結合了木工、3D 列印、雷射切割、程式設計等知識,課程完成後,學生能更加了解家鄉內那些很有可能被拆除、或已經拆除的老屋構造,進而產生保護文化資產的意識。
    不過並非每一個計畫都發展得順風順水,蘇文鈺表示,Program the World 無時無刻不在冒險,曾經發想的 8 個、10 個可能的專案,最後就只有一、兩個會存活下來。
    「你接不接受那 80% 到 90% 的失敗?如果你接受,就努力去做,」自嘲是極端理想主義份子的蘇文鈺表示,「我們總是會覺得,那 1% 的可能性永遠都是最美好的。」
    這樣抱持大膽、開放精神的「冒險者」特質,使蘇文鈺欣然接受失敗的可能性,即使未來某一天組織消失了仍會勇於面對。
    「Program the World 這個組織,我覺得早晚是要消失的,但是老師這個職業不會消失,」蘇文鈺表示,「我希望 Program the World 是一個搭舞台的人,讓我們輔導過的老師站上舞台,去影響他的周圍。」
    長年修習佛法的蘇文鈺感性的表示:「就像無盡燈的法門,你是一盞燈,一盞燈點亮 10 盞燈,10 盞燈就可以點亮 100 盞燈。」
    核稿編輯:金靖恩
    邀請你成為電力小兵,讓社企流網站發電量更高、續航力更久! →了解更多

    《良心很讚,記得要用:實踐企業倫理精神,一起成為改變的力量》專題 面對層出不窮的社會和環境問題,有個東西很讚,我們一定要知道——那就是「企業倫理」。從知名影劇、日常生活與企業經營等角度,認識企業倫理內涵,一起成為促進正向改變的力量! >>>閱讀完整專題
    閱讀文章
  • 不喜歡傳統學校,除了私校與自學外還有其他選擇:從 3 間「微型學校」看教育新趨勢

    不喜歡傳統學校,除了私校與自學外還有其他選擇:從 3 間「微型學校」看教育新趨勢


    社企流/編譯:郭潔鈴
    從西岸的舊金山到東岸的紐約,美國各地近幾年正陸續出現一種新的教育形式——微型學校。
    然而至今仍沒有一項清楚的定義,可以囊括所有類型的微型學校,因為它們無論是規模、成本、教育哲學或營運模式皆有所不同。儘管微型學校難以定義,仍可將其試想為單一教室與混合型教學(註一)的集合,或是在家自學與私立學校的綜合體。
    教育新創培力組織 4.0 Schools 的創辦人 Matt Candler 表示:「現代的微型學校和 19 世紀的教育不同之處在於,傳統學校僅有單一教室與有限的教學方式,沒有軟體或家教輔助;微型學校則會利用多種方式蒐集學生的學習數據,並仰賴設計良好的軟體,幫助成人評估孩子的學習進度。」
    微型學校蓬勃發展的原因,來自於現有教育體系無法滿足所有家長的需求。家長不滿意公立學校的品質,卻又無法負擔私立學校的學費,並希望除了在家自學之外,能有其他的教育選擇。微型學校既可以客製化教材,又能讓孩子與他人互動,並讓家長偶爾喘口氣。

    動手玩科學的 Quantum Camp

    2009 年於加州柏克萊創立的 Quantum Camp(量子營隊),在美國微型學校發展初期便起步,此組織研發一套課程,讓 12 歲的小孩也能親近量子力學。現在這間學校提供完整的實作課程,向一年級至八年級的國中小學生教授數學和科學,並在學年期間服務 150 位在家自學的學生。
    Quantum Camp 的學費依不同計畫和參與時間長短計價,費用自 600 美金至 2400 美金不等。2013 年它增加了語言課程,每種學術課程皆會一周辦一次實體的探索活動,激發學生的好點子,並在課後提供如影片、文章、問題集、廣播等各種教材,使學生能持續學習,並自行掌握學習速度。

    受蘇格拉底啟發的 Acton Academy

    與 QuantumCamp 創立相去不遠的時間點,在德州奧斯丁,Jeff Sandefer 創辦了現在屢獲好評的  Acton School of Business,而他的教育學碩士妻子  Laura 也成立了 Acton Academy。
    在設計每周 5 天的課程時,這對夫妻努力確保自己的孩子和其他學生不會整天坐在傳統教室聽課。Acton Academy 旨在啟發每一位孩子和家長,幫助他們找到能改變世界的天賦並做出獨特貢獻,進而開展更有意義的人生。(同場加映:就像在Google裡上學!瑞典「無教室」學校,給孩子創意無限的學習空間
    Acton Academy 2009 年創辦之初順利招募到 12 名學生,至 2015 年已成長至 75 名,學生年齡分布從一年級至九年級皆有,每年收取學費 9515 美金(約 30 萬台幣)。
    這間學校沒有名為老師的角色,而是以學習引導員稱之,他們的任務為幫助學生掌握自己的學習狀況。這樣的模式可降低 Acton Academy 的成本,所需職員的數量比傳統學校低許多,使教導一位學生一年的成本約 4 千美金(約 12 萬台幣)。
    Acton 將學生必須習得的核心能力,壓縮成每天兩個半小時的線上課程,這個模式讓學生有額外時間學習其他教學主題,包括用積木學習解題能力、蘇格拉底式的思考課,以及大量的藝術、體育和社交體驗。
    在線下的蘇格拉底討論課中,學生會與其他同學跟引導員面對面地討論、聆聽並挑戰彼此的點子,學生也需要一同合作以實踐獲取的知識。在線上的教學,Acton 則努力促進學生好學的思維,並提供公開平台讓學生可以展現自己的學習成果。
    目前  Acton Academy 在世界各地已有將近 50 家分校,包含美國、加拿大、宏都拉斯、巴基斯坦、馬來西亞等國家。如此快速發展的秘訣在於,Sandefer 夫婦並不直接營運每間分校,而是藉由傳授創業知識和顧問服務,讓欲開設 Acton 分校者能快速上手。

    以科技創造客製化教學的 AltSchool

    2013 年拿到第一筆創投基金,就高達 3300 萬美金(約 1 億台幣)的微型學校 AltSchool ,無疑是近年來最成功的微型學校之一。(同場加映:前google主管嘗試「個人化」小學教育,重新想像教育的破壞式創新
    AltSchool 提供每周 5 天的全日課程,旨在讓孩子可以面對未來的挑戰,它提供個人化的小班制教學,並建立微型學校之間的網絡,以共享彼此在教育創業上獲得的研究與分析結果。
    AltSchool 模式成功的關鍵是擁有專利的軟體整合工具,此工具能全盤掌握學生的學習狀況,也能知曉其他微型學校的營運情形。
    目前 AltSchool 在舊金山和紐約各有 2 間分校仍在招生,每間學校估計有 30 位至 100 位學生,學費約為 2 萬 7 千至 3 萬多美金(約 80 萬至 100 萬台幣),依據地區和年紀而有所不同。
    創辦人 Max Ventilla 表示:「你無法將全球人口看成同一個社群,並設計一種適用於全體的方案。」對他來說,AltSchool 並非一種特定的教學方法,而是追求個人差異化教學,「若教學方法只對 70% 的孩子有益,卻對另外 30% 孩子有害,這並不是我們可接受的結果。」
    而 AltSchool 的家長也與創辦人有志一同,Azra Mehdi 表示:「我們將孩子送進 AltSchool 的原因在於它的個人化學習方法,我們不想要一個老師帶 35 個孩子的教學環境,傳統學校太僵固,會使孩子的靈魂和個性被抹滅。」
    總的來說,微型學校注重的價值為個人化教育和小群體中的共好精神,雖然學費也比一般學校高昂許多,這項趨勢仍持續成長中。
    註一:混合式學習模式(blended learning models),係指利用不同的學習方式與技術,讓學習者能夠進行個人化的學習,一部分透過線上入口網站學習、一部分在實體地點進行學習,此乃是一種結合虛擬與實體的混合教學方式,以提升學生學習效果。
    核稿編輯:金靖恩
    參考資料 The Rise of AltSchool and Other Micro-schools(Education Next)
    覺得這篇文章不錯嗎?社企流希望帶給你更好的內容,打造更美好的社會! →馬上支持

    《良心很讚,記得要用:實踐企業倫理精神,一起成為改變的力量》專題 面對層出不窮的社會和環境問題,有個東西很讚,我們一定要知道——那就是「企業倫理」。從知名影劇、日常生活與企業經營等角度,認識企業倫理內涵,一起成為促進正向改變的力量! >>>閱讀完整專題
    閱讀文章
  • 「用冰淇淋也能教孩子科學」她將科普教材趣味化,助上千位偏鄉教師點燃學生熱情

    「用冰淇淋也能教孩子科學」她將科普教材趣味化,助上千位偏鄉教師點燃學生熱情


    社企流/編譯:郭潔鈴
    從小在菲律賓長大的 Mayrose Salvador 博士,親眼看見了喝下髒水對人們的影響。「人們從河水裡汲取不潔的水源,生病後卻責怪神靈,但是其實是微生物在作怪。」
    這是 Salvador 創辦加拿大非營利組織 Pueblo Science 的原因之一,此組織旨在優化世界各地的科普教育。「我相信科普教育是貧窮和偏鄉問題的長期解方。」Salvador 表示。
    Salvador 使用乾淨水源作為例子,是因為這對許多發展中國家造成影響。「如果你讓孩子們了解問題的源頭,就能促使他們進一步思考解決方法,並避免讓問題發生。」(同場加映:阿里山新美國小 打造全台第一座原民科學基地:教孩子「用科學驗證部落傳統」
    然而並非每一位偏鄉的老師皆有能力教導學生正確的科學知識。2014 年參與 Pueblo Science 營隊的 300 位老師中,有 85% 並沒有科學背景,但是卻每天為 100 位學生上科學課。
    每年都會造訪菲律賓的 Salvador 表示,許多年過去,當地的教育情況仍然和她幼年時一樣糟。「現在該是我們改變這種情況的時候了」。
    於是 Pueblo Science 以教師作為目標對象,不以模糊的科學概念進行訓練,而是設計平價且在地化的科普教學包供老師使用。
    「有時候我們教他們如何製作冰淇淋,或是從當地植物中提煉精油,如此一來他們就能夠利用這項知識獲得溫飽。」Salvador 表示,「我們展現出化學實驗不需要昂貴的器材,使用唾手可得的材料也能玩化學。」
    有些老師甚至開始發明在地口味的冰淇淋販賣給社區,賺取的營收可用來資助學校或是增進自己的收入,最棒的是,他們能利用這項實驗向學生傳授科學知識。
    目前 Pueblo Science 的營運模式為:首先與教育機關合作設計課程,接著在加拿大訓練具備科學專業的志工,再一同至目的地舉辦為期 3 天的工作坊。 每次的工作坊大約會訓練 120 至 140 位當地老師,課程以教學方法為切入角度,強調老師如何進行科學實驗,以及如何於所在社區找到需要的材料。 數年前曾赴菲律賓舉辦工作坊的志工 McAuley 表示:「這些老師們真的很投入,過程非常有趣,他們很喜歡某些親自動手操作的示範實驗。」(同場加映:法國的非典型教育崛起:不聘用教授、免註冊費、讓學生做中學!) 從 2011 年至今,Pueblo Science 已至菲律賓、泰國、印度、玻利維亞、蓋亞那和牙買加等國家舉辦工作坊,總計 2800 位教師曾參與過。 Salvador 表示:「許多老師認為我們的教學方法對當地社區的確有幫助,它讓學生對科學更感興趣,並持續渴望更多類似的活動。」甚至還有老師自主地設計課程,教導其他未參加 Pueblo Science 工作坊的教師,使這項計畫的影響力持續擴大。 核稿編輯:金靖恩
    邀請你成為電力小兵,讓社企流網站發電量更高、續航力更久! →了解更多
    參考資料

    《良心很讚,記得要用:實踐企業倫理精神,一起成為改變的力量》專題 面對層出不窮的社會和環境問題,有個東西很讚,我們一定要知道——那就是「企業倫理」。從知名影劇、日常生活與企業經營等角度,認識企業倫理內涵,一起成為促進正向改變的力量! >>>閱讀完整專題
    閱讀文章
  • 「為什麼農田不種稻,卻改種房子?」宜蘭小學生拍紀錄片,盼「田滿」家鄉未來

    「為什麼農田不種稻,卻改種房子?」宜蘭小學生拍紀錄片,盼「田滿」家鄉未來


    社企流/整理:林孟正、劉易軒
    2015 年,宜蘭縣北成國小的蔡辰緯、黃峻傑、林宥蓉、曾詰淩和黃書凡 5 位同學,為了探討宜蘭的農舍議題,在升小六的暑假利用 2 個月的時間,拍攝紀錄片《田.滿》,不僅獲得 2015 年神腦基金會原鄉踏查紀錄片競賽國小組全國金牌獎,而且受邀成為 2016 年 3 月綠色影展的閉幕片,更於 2017、2018 年連續兩年獲得信義房屋社區一家計畫國小師生組首獎與楷模獎。
    喜好攝影的北成國小老師李易倫,課堂上常拿 10 多年前的宜蘭空拍照給同學看,讓大家比較差異點——像是「土地變破碎」、「農舍越來越多」,這些現象引發了孩子對家鄉土地的興趣,因此 5 位同學自願完成這項拍片的專題作業,主題還是連許多大人都不了解的「農地農用」政策。(同場加映:用孩子的眼光重新設計城市:看這些城市如何藉「大數據」,打造更安全的生活環境
    片名取為《田.滿》音同「填滿」,是希望田地被稻米填滿。而校長簡信斌也指出,教育除了在課本上,生活周遭也是學習,家鄉的議題應該要讓孩子了解。在拍攝過程中引導孩子關注社會、回饋家鄉,讓孩子對這塊土地有感,而非只埋首於3C產品。(同場加映:「那些年,我們一起種的田」北市「小田園計畫」扎根建中,師生共耕學田
    負責攝影的曾詰淩看著鏡頭前老農講到情緒激動,自己也很有感觸,她說紀錄片的拍攝不是為了要下結論,而是要告訴大家真實狀況。而《田.滿》完成之後,北成國小掀起了拍片風潮,目前有 2 個班級的同學,分成 9 組,希望在畢業前各自拍出完整的影像創作。
    從《田.滿》所討論的「農地農用」、「耕地保護」開始,易倫老師與學生們持續延伸討論「難道種田的土地非得要變成建地、蓋房子才有價值嗎?」的問題,更在 2016 年底推出二部曲《田滿2:重生(前導預告)》,呈現雪山隧道通車 10 週年來對宜蘭土地造成的影響。
    核稿編輯:黃思敏、林冠吟
    邀請你成為電力小兵,讓社企流網站發電量更高、續航力更久! →了解更多
    參考資料

    《良心很讚,記得要用:實踐企業倫理精神,一起成為改變的力量》專題 面對層出不窮的社會和環境問題,有個東西很讚,我們一定要知道——那就是「企業倫理」。從知名影劇、日常生活與企業經營等角度,認識企業倫理內涵,一起成為促進正向改變的力量! >>>閱讀完整專題
    閱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