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入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系主任徐敏雄的研究室,不大的空間,一張可對談的大方桌外,書籍放落有致,牆上是他和學生及哲學家、思想家的照片框,拉開櫥櫃還有著許多零食。徐敏雄娓娓地介紹著,那些都是學生喜歡吃的零食,還有些媒材、藝術書等,他想透過桌子的擺放或零食,讓學生喜歡在這裡,願意到來,藉此他破題了「社區設計」。

「擺放這個桌椅,我應該要知道學生喜歡什麼,怎麼樣會讓他們想來,抓住他們的需求跟內在動機,或恐懼、焦慮,盡量促成增加他們想要的東西,降低他們不要的焦慮。我的研究室是一種促成友善師生共學關係的設計,大家若喜歡這種氛圍就會進來。」徐敏雄認為這就是社區設計,可以讓彼此期待的師生關係或同儕關係,透過這個空間設計更容易形成。

徐敏雄

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系主任徐敏雄(右二)的研究室,是以促成友善師生共學關係的設計,來吸引學生進來(照片來源:徐敏雄)

以設計思維解決社會問題

社區設計或社會設計眾說紛紜,若要解釋社區設計的概念,徐敏雄提到可從兩方面切入。一個是從商品設計的角度出發,也許不是全部,但強調的是設計的東西或產品。舉例來說,有一些無家者,洗衣服對他們來說不方便,工業設計的專業就設計出一人份的洗衣機,體積很小的簡單模式,不用電,洗完可脫水,價格也便宜,甚至還可以攜帶。用一個設計的物品,去幫助無家者解決洗衣問題,這就是「社會設計」,但這是比較物理性的。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用設計的概念或思考去促成人際連結、解決社會問題。它可以是人跟人關係的改善,或生涯過程中困難的解決。徐敏雄以他很喜歡的一部日劇《房仲女王》來說明,他提到劇中女主角以賣房為職業,但她會透過不同房子的格局、特殊的設計,去解決日本年輕人或婆媳關係等各式各樣的問題。

其中有一集內容,述說簡居者與囤物癖的分手情侶,房仲女王用空間格局去協助、修復兩人的關係,讓兩人可以既保有自己舒適的空間,又可以共同生活。另一集演譯的是婆媳關係,以房子的設計,讓婆媳各自有生活空間,又有關懷空間,既可以過自己的生活,又互相關心。

「你不覺得這很有意思嗎?空間的擺設、設計,可以讓人朝著想要的關係發展。」徐敏雄以深入淺出的例子,讓社會設計或社區設計不再是冰冷的學術名詞。原來社區設計離我們不遠,它是以「設計」去解決社區問題,而問題不會是只有一個人,很多人都會有這個困難也都有這個需要,所以需要去促成、去解決。

徐敏雄與團隊在萬華蹲點,在那邊生活,跟大家一起面對問題、一起學習,也是要強化社區設計的使用者中心、共同參與設計和行動中反思的原則(照片來源:徐敏雄)

社區設計是人跟人間的連結
「設計是創意的思考方式」徐敏雄扼要地定義設計,它其實不只是外在的美觀或空間擺設,而是要抓住使用者,要思考想要達成什麼目的?或者增進何種關係?解決什麼問題?內在情緒的掌握和需求的瞭解其實是非常重要的。在社區裡,講社區設計就是要去了解居住其中的人想過什麼樣的生活,不想要什麼問題,用設計或創意的方法去增加他們想來的誘因,甚至透過一個創意關係或方案活動,讓他們能夠實現想要的生活,解決不要的問題,這都是社區設計。

日本著名社區設計師、景觀設計師山崎亮,在其《社區設計》一書中,開宗明義的提到:重新思考「社區」定義,不只設計空間,更要設計「人與人之間的連結」。書中以曾一度是蚊子廣場的有馬富士公園為例,為吸引遊客,公園積極舉辦活動,除了公部門專業或管理者,居民也可參與管理,並邀請非營利組織、志工、大學生共同投入公園的發展規劃,讓更多人認同這個空間與機制,進而為它的發展貢獻己力。

有馬富士公園的重振,並不是只重視公園的空間設計,而是社區設計的概念下,產生「關係行銷」,成為人性互動的公園。徐敏雄進一步解釋說,有馬富士公園的案例,是產生類似共同工作空間的功能,民眾在裡面相互學習,相互了解,碰撞出新的東西。也就是說參與的民眾在其中不只是參與者的角色,他同時也是經營者,把公園經營當作自己的事,這就是一個創新,一個設計,是人的關係的設計。

所以,山崎亮所講的社區設計不是物或空間的設計,也不是產品設計,是人跟人之間的連結,社群關係的連結、社群的行銷。讓你把你的社群帶來、他把他的社群帶來,在那裡相互觀摩、相互連結,碰撞出更多更有趣或解決問題的新方法。以社區設計的專業協助社區進行改造的不完美創作工作室負責人吳俊毅也表示,社區設計簡而言之,就是社區力、設計力與連結力的展現。

不完美創作工作室負責人吳俊毅透過社區設計工作坊引導參與者提出需要的提案想像(照片來源:吳俊毅)

自己不參與不會有感情 只是消費者

台灣有社區設計的概念,也開始大力推廣執行,是從社會設計開始,可追溯到2010年台灣大學社會學系教授陳東升所提出的觀點,他認為社會設計是以社會學的觀點,去分析社會問題的成因,然後提出一種社會創新,跟著引導解決問題。他強調,社會設計要用社會學的方法去引導,設計是途徑、工具,重要的是社會學的觀點。

那麼,如此專業的社會設計應用在社區,是不是可以讓社區民眾自己來發想,人人都來做社區設計?徐敏雄思考著回答:「當然比較希望是這樣,但坦白說會有幾種問題,不是能力不足,而是社區民眾忙、時間不夠,再加上沒有資訊、沒有類似的思考習慣,如果能有些引導和資訊,讓民眾知道參與社區設計會過得更好,更能夠解決問題,人人都來參與才比較有可能。」

因此,台灣目前仍以外部專業團隊進駐的社區設計為主,徐敏雄認為重點在於是不是真正能夠瞭解在地人的需求與多數人的期待。吳俊毅也指出外部專業團隊退場後,是不是把社區力交還給在地的居民,能否延續是一個重要的考量指標。他以台北小城為例,當初藉由參與式預算的推動,有機會與團隊進駐,並以社區設計概念參與社區所面臨的問題及可能發展的行動方案,使得後續參與之社區居民成為當地公園改造的推動者,也與里長結合繼續滾動社區。

徐敏雄也以自己與台灣夢想城鄉營造協會在萬華蹲點6年為例,無非是不希望讓萬華人誤解團隊是去消費當地資源,或自認自己是很了不起的專家。他們在那邊生活,跟大家一起面對問題、一起學習。也是要強化社區設計的幾個重要原則:使用者中心、共同參與設計和行動中反思。

使用者中心是指設計者去理解族群或社區的需要,透過訪談、了解、觀察,使用者也可以跟設計人員說明。另外,共同參與設計是要有機制可以讓人實質提供意見,若沒有這樣的一個引導、場合、概念,就只是消費者而已,使用者中心是要讓消費者共同參與設計成為經營者。第三個原則在行動中反思,和前面兩個扣在一起,從使用者中心來看,也有設計機制讓人們共同參與設計,不斷地討論和持續地做,從做中產生問題,讓人們進來提供意見,修改再做,一直這樣滾動下去。

台北小城以社區設計概念推動公園改造,這群使用者也是參與者和推動者(照片來源:郭仁澤)

社區設計最重是內聚 鄉村比都市容易

在台灣要從事社區設計,徐敏雄也不諱言:「憑良心講不容易做。」現今,多數人喜歡在家網購,不喜歡有互動,因為有互動就有摩擦,多數人是較不願意參與公共事務的。強調區域性的社區營造、社區設計,徐敏雄認為會被社群營造所取代,區域性會越來越弱,畢竟現在不是區域性生活,是用通訊軟體,是同好、社群經營的區域性社區,或是一個社區裡的社群,用社群經營社區。

用社群經營社區,為共同的社區做點事是無可厚非的,但在社群都不穩的情況下,要經營社區更形不容易。尤其交通便利、外送物流便利的都市,人們不需要跟別人互動或靠別人,就可以自己生活,可能連隔壁是誰都不知道。相對的,鄉村的交通、物流沒這麼方便,還有一定程度的鄰里認識,內部是凝聚的,而社區設計最重要就的是內聚,反倒比較容易進行區域性的社區設計。雖然社群是一個新興的力量與活力,而吳俊毅認為如何引導傳統社區組織跳脫框架及慣性思考,運用設計的概念,接納更多年輕人的創意參與,也是另一種可能的選項。

畢竟,社區設計重要的是參與者,不管是社群或社區所強調的都是參與,參與溝通的過程中,覺不覺得這件事與自身有關?有沒有一種「我做作品」的感覺?是否感覺到人與人間的連結感?這些才是完美社區設計的精要。強調使用者中心、共同參與設計和行動中反思的社區設計,或許我們從實際的案例可以更多的瞭解,有些案例持續發展,有些案例因種種因素暫停,但對這些參與其中的社區居民來說,都累績了一股能量,並能持續化作更多影響在地的社區行動。

 

指導顧問:吳俊毅

責任編輯:胡善慧、吳素華

採訪撰文:王如禾

專題企畫:吳欣芳

延伸閱讀:

《山莊捍衛文資、小城打造生態家園 用設計寫在地的故事》
《社區問題自己解 民眾參與「社區設計」的N種可能》


▸▸捐款支持▸▸

☛|社區記者培力計劃|☛

☛|「芥助網」社區工作服務計畫|☛